大國教授使用說明書,以及課堂的正確打開方式|廣州中山大學 交換學生 回憶錄#2

YC 🇹🇼
YC 探索地球的點滴
8 min readAug 14, 2020

說幾個剛到中大時在課堂上發生的小故事。開學後大約2週內,緊接著要提交選課登記表了。中大和臺灣選課的風氣不太相同,在臺灣,大部分同學會在開學頭一兩週「試聽」課程,再決定是否選修;但中大的同學大部分是依賴學長姐的修課心得,在第一輪選課時就確定了是否選修,開學以後雖然也能再更動課表,但大部分的同學並不願意在開學後再「變心」。這一點讓我非常不習慣,因為對我而言,在開學的頭兩週聽一聽老師的課程規劃以及課程目標等等是非常重要的。

那一學期我只有修習兩門課,大數據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當時大數據 (Big Data)、資料科學 (Data Science) 等等在臺灣的發展還很有限,我想既然離鄉背井、去到中大,就是要學一些在臺灣、在臺科學不到的東西,因此選了大數據管理,以及可能因為文化而有許多異同的人力資源管理。當時給自己立的目標就是修少少的課但是要100%認真學很多在臺灣/臺科學不到的東西,以及用心學習也用心玩樂。好的,故事開始!

令人瞠目結舌的守時程度和到課率

第一天上學就是早八,上的是大數據管理。從我所住的宿舍樓(131棟)走到位於林護堂的教室大約需要20-30分鐘(你沒看錯,那兒校園真的大的可怕!),第一天錯估了從宿舍走到教室的時間,08:00上課,07:57才壓線終於找到教室。剛坐下來,還沒喘過氣,老師就說:「08:00了,我們上課了啊(ㄚ˙)」。選課名單確定以後,每一堂課08:00準時點名是標準配備,幾乎沒有看過有同學缺課;印象中就只有那麼一次,大約只來了一半以下的同學,那時已經12月,8℃的冷風颼颼竟然還是讓狼性同學們放棄了到課堅持。

仔細看看會發現畫面右邊的老師正在看點名單!

勤奮型的死腦筋學霸們

老師會一直問大家問題,從同學的回答感覺到他們真的是勤奮型的,可是卻都死讀書。比如說老師給了一個大數據的定義,是要超過10個T左右的size才叫大數據;後來老師再問我們中大有沒有大數據可以收集,每一個同學的回答都是「一個人一天大概刷幾次校園卡,每刷一次會產生多少數據,不到10個T所以不是大數據」。似乎在同學的腦裡,所有的問題都有個固定的答案,思維很侷限。

當時的筆記,針對上方「中大有沒有大數據可以收集?」老師列出了幾個會收集到數據的管道,當然不只這些。後來還加碼舉了美的(音地,電器品牌)做例子。

老師問問題時,如果沒有自願回答的同學,就會點名,每次我都撇頭,因為我都不會啊!直到有一天老師問「數據挖掘和統計分析有什麼分別?」,這個我會!我會!在內心吶喊了一陣子,都沒有同學舉手,我便鼓起勇氣舉手回答,老師還說講的很棒,當時不知有多感動,不是因為老師稱讚,而是因為我終於也能回答上一題了。

看了當時的日記才想起有這個小故事,然而卻早已經忘了問題的答案。還好當時做了筆記!

記得當時還有個作業,是要在一週內讀3篇journal paper,交一篇心得。現在想起來,對當時的我來說也太困難了吧!當時讀不懂、來不及讀完,最後心得也隨便寫。隔週上課老師隨機點了同學說心得,每位同學都說得頭頭是道,我的頭就也越來越低,想著同學們怎麼都這麼厲害,為甚麼我都讀不懂…接著點到的剛好是坐在我隔壁的同學,聽得出來她講的很虛,老師又一直咄咄逼人的問,最後那位同學說:「老師對不起,我實在沒有很認真看文章,我前兩週都沒到課,老師真的很對不起,我下次一定會認真做作業的,請老師原諒我…」然後她就哭了!但老師還是繼續咄咄逼人的問她為什麼不認真做作業,我那時心裡想的是「還好沒有點到我」。現在想起來還是覺得壓力感十足,想想,如果當時點到的是我,雖然不至於在課堂上哭,回到宿舍也肯定是要大哭一場的。寫到這裡,再把當時的3篇paper拿出來看了一下,過了整整3年這才終於有點讀懂了!

讀了碩班才了解一篇論文該怎麼讀,其他同學到底如何在大三就能讀出那麼多心得的!

一組至少要有一位交換生

嶺南學院以前原本是嶺南大學,位在珠江畔,後來中大建了以後就把嶺南大學併進來,位於現在中大南校區的南校門旁;嶺院設有經濟學、金融學、國際商務、管理科學4個本科專業,以及經濟學和管理學學術碩士、金融學專業碩士、國際商務專業碩士、保險碩士,博士,MBA、EMBA、中美EMBA等專案;一直到現在嶺院的入學成績都是第二高的(最高的是醫學院,但也有一說是嶺院才是最高分,醫學院第二)。

位在珠江畔,餘暉下的嶺南學院

人力資源管理聽說是嶺南學院裡前幾熱門的課,在嶺南MBA中心9樓上課,有一大面落地窗可以直接看到珠江。70幾位同學裡大約有10幾位是來自歐美的交換生,港澳台交換生似乎只有我,老師是當地人,但是用英文講課。分組時,老師規定一組至少要有一位交換生,於是同學們開始在搶交換生…不對,正確來說應該是在搶「我」,怎麼同學們都不想跟外國同學一組呢?我好想和外國同學一起練英文啊!

關於 "International Student" 認知的分歧

老師要所有還沒在名單裡的人舉手,大概就是用英文說自己為甚麼沒選到課,或是說自己為甚麼想旁聽。但交換生的選課資料都還沒進到系統,於是歐美的交換生同學們都會介紹自己是international student,聰明如我,舉一反三,輪到我的時候我也說我是international student所以還沒在系統裡,老師問我是哪國人,我說 “I’m from Taiwan”,結果老師說 “No, Taiwan exchange student is not international student.” “Ohhhh…OK…” 當時初來乍到的我對政治用詞還不敏感,剛開學就直接踩到大地雷!

妳從台灣來的英文一定很好吧?

開學過後一兩週,有次中堂下課時,剛好我前面有一個空位,老師就坐在那裡休息、找我聊天;後來一位同學來問他問題,老師又和那位同學聊到英文程度的問題,於是轉頭過來問我
:「妳從台灣來的英文肯定很好吧?」
:「不不不,普通而已」
:「哎呀,那妳上這個課一定感到很吃力的吧,我看妳下週別來了吧」
從那時起認知到,在大國競爭如此激烈,若是謙虛太容易被當真。說時遲那時快,老師問我四六級(註)考幾分,我說我們在台灣沒考那個的,我們都考多益或托福,老師卻說:「唉呀,那些都是外國人為了騙錢的考試啊,你們真傻啊」

後來到了期末報告時,由於是英文授課,期末報告自然也是以英文進行。由於我們是最後一組了,又身為唯一一組沒有歐美同學的組別,報告結束時,老師稱讚我們這組的英文程度是最好的一組,「尤其是這位臺灣來的同學,果然以前都聽說臺灣同學英文水平特好,在妳身上算是印證了。這個pre (presentation) 的英文口語就屬這位同學最好,大家給她個掌聲好嗎

期末報告簡報

半年內,腳踏大江南北、突然多了好多學霸新朋友,滿載而歸也才更知道需要虛心學習。這些發現在課堂的小故事,後來都成為了自己重要的養分;當時認識的老師同學都成了重要的朋友,當時修的兩門課都成了重要的啟發,大學時的專題就是做大數據,而現在碩士的論文也打算做人力資源相關的論題。

寫這篇文章時,特地把舊手機找出來讀了好多當時的日記和對話紀錄,好多回憶湧現。好幸運我能在那麼燦爛的年華認識那麼多可愛的你們。後來幾次去對岸,都還有和幾位朋友碰面玩耍,現在卻都去不了了,不知到海峽那頭的你們都如何呢?

註:

全國大學英語考試(英語:College English Test),俗稱「大學英語四六級(CET-4和CET-6)」,是指任何大學生均可參加的一種英語考試,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組織的全國統一的單科性、標準化教學考試。

謝謝你的閱讀,喜歡文章的話就請給我一些掌聲吧!最多可拍50下哦👏🏻

--

--

YC 🇹🇼
YC 探索地球的點滴

20多年前突然被送到地球,至今仍在探索世界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