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還是 PM 的日子 — 最小可行產品

yd
ydhuang
Published in
3 min readJan 6, 2019
from pixels

老闆有個願景,很大的故事線,只要靠產品經理規劃成完整的藍圖,之後就可以變成一個獨立賣錢的產品…甚至為此產品成立一間新公司!故事講起來口沫橫飛,聽起來世界就是這麼美好,但,實際上真有這麼簡單嗎?身為專(流)業(言)產(終)品(結)經(者)理,就是要你驗證老闆是不是要你造一隻飛天豬。

MVP (Minimum Viable Product),簡單來說,就是找出最核心需求,並定義最小可行產品的範疇。MVP 的目的在於驗證產品的可行、測試市場水溫,也是設定投入成本的停損點。時常想像中的長遠目標並不是需求端期待的,這時MVP做的夠徹底,轉進不會是難事。往往在上位者不會真的知道現實面的痛點,會需要佐證來客觀提出改變的方向,並非所有 MVP 都是好的產品,而且更多的情況是胎死腹中,失敗經驗遠比成功多。不過一旦發覺 MVP 得到的評價不錯(從使用者的使用頻率或是回饋),找出產品利基點,是可以進一步更深入理解需求並從中得到更高的期待。

MVP 的執行流程很重要,至少過程會幫助很大,因為產品不能太複雜,但又要能夠解決最主要的問題,所以最開始會從「定義問題」(define painpoint) 出發,針對問題,進一步「了解訴求」(desired outcome),了解訴求後再設計「如何用最少的資源嘗試解決問題」,並「實作解法」(potential output),最後還要再來驗證 output = outcome (有點像是心理學提到的效度驗證),是的話還要確認是否有其後續開發的價值。

提到 MVP ,無論時程或工程師的資源有限,如此限制下產品一定會有所犧牲,其中有兩個概念之間的權衡會相對重要:可用性 (Functionality) 和易用性 (Usability),簡單來說,可用性是指你的產品功能是否具備原本預期的功能,易用性是指使用者有沒有覺得產品方便使用(Ref: Does your web to be more funtional or usable)。我認為在 MVP 階段,可用性的重要性會高於易用性,要先讓能夠解決使用者痛點的核心功能出來,進行產品驗證,才會知道有沒有下一個階段的開發,所以說在可用性階段,通常不太會要求介面要多好看或是多酷炫,功能明確簡單,操作流程清楚即可。

但要小心一點的是,絕 對 不 能 太 難 用!如果 MVP 太著重可用性,忽視了基本的易用性,例如介面上的 input 和 output 不符合期待,或是頁面跳轉出現邏輯衝突、抑或是沒有錯誤訊息的提示等。對使用者來說的「易用性」太低,進而造成使用者對於核心功能期待落空,最後導致「易用性」太低造成對「可用性」的評價過低,這是軟體產品開發最不樂見的結果。

建立 MVP 思維真的很重要,我說了三次。

很多時候,第一步「定義問題」中的問題,根本是假議題,甚至不存在(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