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婷的明星咖啡館】#3 談談那件佔我們日常 ⅓ 的事 [podcast筆記] 哈囉,這裡是TFT。

勇敢實驗室 |郵遞
勇敢實驗室
Published in
8 min readJan 23, 2021

click to listen

這集談「工作」的原因:

延續第二集的「對的人」,
如果只聊「對的人」會太夢幻,因為事情沒有那麼簡單,還有其他元素。

1. 在「對的人」加入之前,這些元素讓「對的人」想加入。
2. 在「對的人」加入之後,這些元素讓「對的人」留下、更多人想加入。

#原廠設定小故事

故事1: 安婷的八張100分考卷
故事2:不談工作的桑與她的「我就爛」時刻

#為什麼要談「原廠設定」?

每個人的原廠設定不同,思考「原廠設定」如何影響「我們對工作的看法」

從原廠設定這個切點看,「工作」是「內在生活」的一種延伸。
「我們如何看待自己」會延伸到「我們花最多時間投注的地方」

工作是…?工作不是…?

桑:「工作是要有產出的。」

工作的必要條件是「有產出」。
所謂的「產出」:
你多做了什麼?多讓什麼事情發生、推進?
多產生了什麼對「這個組織、對你所關心的主題」有價值?
坐在這個會議室的貢獻是什麼?

婷:「工作是Performance,但也不是Performance。」

Performance可以解釋為 (1) 表演 (2) 表現

工作 不是Performance(表現)

  1. 表現是工作的核心目的:
    將「工作績效」視為「自身價值」,追求工作績效(=尋求自我價值)
  2. 直接連結到自我價值(危險):成功/失敗的表現是由很多元素決定的

理科太太 的影片(click)中,提到 UC Berkeley教授 Richard Beery的話:
「害怕失敗的人可能有一套假設:自我價值=能力=表現」

當你認為只有在表現好的時候,
才是一個有能力的人、一個有價值的人,
你只剩下兩個結果:

1/ 用盡全力去做,得到好的表現,覺得自己是一個很有價值的人。
2/ 用盡全力去做,結果差強人意,就會開始覺得自己一文不值。
大腦為了避免這種不舒服的狀態,就會一直拖延不表現。
接著,進入循環。

工作是Performance(表演)

在人生的舞台上擔任演出者。

我們有獨特的角色和劇本,有相關的特質能力。
我們的任務是:透過不斷的練習,漸漸地找出自己演出的劇本。

在人生謝幕的時候,可以很圓滿地覺得「這是屬於我的演出」。

除了讓自己覺得滿足,
也能帶給觀眾和這個世界正向的感受(啟發和美)。

工作,是這個演出裡極為重要的一部分,是生命中很重要的展演。

經過展演,在謝幕的時候,覺不覺得滿足?
(不只來自於票賣得好不好…等外在的檢核指標)
是不是真正實現了屬於自己的表演?
是不是充分展現了自己的獨特和卓越?

你可以定義有哪些檢核的指標,
這些指標或許會是其中的成功因素,但它不會是全部。

謝幕的時候,只有「自己」能判定表演圓不圓滿。

掌聲是一部份,可是有時候就算有掌聲,你也不覺得自己是成功的表演者。

桑:「工作可以帶來滿足,但不能承諾一直帶來快樂。」

「今天我工作不快樂欸,那是不是其實我不喜歡我的工作?」

因為可能我今天沒有達到某一個分數、或是在執行一個很難的挑戰過程中,這個過程不開心(更多時候是對自己的不滿意、對自己的不開心 )

當我不快樂的時候,我就會 對自己有很多的懷疑。
懷疑:「我是不是 不喜歡我的工作?」

桑:焦點從「快樂與否」轉移到「滿足與否」

滿足:
用盡很多力量、承擔很多痛苦,
像是一個馬拉松跑者,完成一個身心都很掙扎的比賽,
最後感覺「我好像征服了什麼。」(ex: 頂尖芭雷舞者表演後鞋子都是血)

認同,也不認同「快樂學習」

  1. 「學習如果只有關於快樂,它不是真的學習。」
  2. 「追求百分之百的快樂,也很不實際。」
  3. 學習需要經歷一定的痛苦。(ex: 當你要完成一個作品 一個表演)

工作不是只關於「快樂」,它其實是關於「滿足」。

工作是屬於我的演出,但它不是只是為了考卷上的一個成績、別人的掌聲、鎂光燈或是證明自己(數字或績效)。

工作狀態三階段

第一階段:見山是山

最原始的我。
原廠設定是追求卓越。
工作像是考試 — 沒有考好,為什麼要考試?沒有做好,為什麼要做這件事?
工作就是「做到最好」,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第二階段:見山不是山

碰到重大挫折,非常疲倦挫折的狀態。

問自己:
「我們做的事情本來就這麼難、沒有正確答案的事情、這麼開創性的事情,
難道一次跌倒,我們就應該這麼自我指責嗎?我們就沒有價值了嗎?

難道我們的價值,不包含『很真實地去擁抱這些失敗、擁抱這些不足』,
也讓大家很真實地看見『我們就是凡人、也會失敗』嗎?」

故事:對「卓越」過敏的一段低谷(癱軟在沙發上的安婷)
指責個人的表現,也認為所有人經歷的困難與失望都是自己的責任。

告訴自己:「失敗也是好的,我們要真實擁抱自己,這也是一種價值。」

recap: 第一集談到「組織在發展,如何面對選擇的徬徨?」

婷:把「期待值」講清楚。
以前的認知是:彷彿作為一個創辦人、領導者,就要知道所有的答案。
別人的徬徨,好像是我的錯。

第三階段:見山還是山

融合的階段。失敗沒有好或不好,它可以和成功並存。

“But life at its best
is a creative synthesis of opposites in fruitful harmony.”
— Martin Luther King Jr.

富有創意的融合,融合著「看起來對立的東西」。
生命中最豐富的狀態,是達到極富創造力的融合,
而不是選邊站(選擇 見山是山,或是選擇見山不是山)

一個演出之所以有它的啓發性 價值,也是因為經過了很多失敗。

卓越仍然是值得追求的,卓越仍然是會帶來啟發的、正向的價值。
但同時不應該預設這中間無風無雨,好像「會失敗」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

融合的狀態,不會進入爛泥的狀態。

關於績效評估:努力本身不就是一個價值嗎?即便結果不好,看不到我的努力嗎?

應用在學校:學生很努力,考試考不及格。

作為老師,你會說「成績不重要」嗎?

努力也很重要,但成績有它的價值。
它不會定義你這個人的價值,
但成績可以告訴我們「我們進步到哪裡、我們真實的位置」。

我們要培養孩子「有勇氣去面對真實的現況」。
我們可以去詮釋它(例如策略用錯 、或是其實有多少進步)

成績是有意義的,它沒有否認你的努力。
它不等於努力,也不等於個人價值。

應用在職場績效評估:這麼努力了,你憑什麼否定我的結果?

結果,沒有否定任何人。

我們成長的過程,已經太習慣看到「不及格的成績」就直接等於自我否定。
但沒有人責罵你的時候,為什麼你看到它仍然會自我否定?
那是每個人值得面對的課題。

職場是成就事情、達到產出,甚至是要回應願景的地方。

成績很客觀地回應「我們距離願景還有多遠」。

沒有人在否定你的努力與個人價值。
但我們應該有勇氣去面對這些數字,才能繼續往前走,
也應該去獎勵「可以接近願景的行為 」。
這不是不公平,也不是否定努力。

非營利組織不等於「不追求卓越」。
非營利組織更應該追求「我們的卓越可以啟發人」。

因為我們的卓越不是為了賺更多錢,
而是在回應真實的問題:
「有多少孩子,因為我們的工作而得到更好的教育?」

這不是在評鑑你的個人價值,而是有更多重要意義在裡面。

怎麼同時擁有「接納自己的失敗不足」的溫柔,
同時有勇氣堅定去看待這些不足,
繼續往前走,追求在職場所承諾、所設定的目標和願景?

My life is my message. — Mahatma Gandhi

我的生命就是我的訊息。

個人:你期待自己對於這個世界帶來的啟發是什麼?

這個啟發不完全是一張又一張的一百分考卷(成功),
中間會有很多豐富、跌跌宕宕的東西累積。

當你對於你的message有很強的訊號或想法,
生命會有很多不同選擇、不同思考的過程。

TFT是一個大家庭嗎? 從 是→不是

家的形象:完全包容、無條件的愛和包容。
很多時候我們在家裡不一定有這樣的無條件,可能將這個期望轉移到伴侶、職場、朋友身上。

職場中的「職」

說文解字裡「職,事也。」
把你該做的事情做好,與家庭的預設有所不同。

我們無法「無條件地包容任何人的不專業」。

當你把家人的期待投射在職場,
你必定會失望,你必定會永遠無法滿足且遇到矛盾。

從TFT是一個大家庭→畫出一個健康界線。

不同的關係需要有不同的健康界線。
如果沒有畫清楚,很容易走不下去,或是玉石俱焚。

My life is my message.

動詞是be 動詞,being 是「是」,不是「做什麼而已」。
有些東西做不出來,要回到你的being。

你是不是一個已經準備好的人?
是不是一個夠成熟的自己?
如果是,你才能持續做出一些行為。

不然,行為看起來做到了,卻沒有達到「我們想看到的那個境界」。
那個行為是不是來自「你內在散發的相信和力量」?

為什麼一直提到領導力?

「領導力的最佳證明,​ ​ 就是日復一日地領導自己。」

The best proof of one’s leadership is one leading oneself day after day.

— 王者之聲:宣戰時刻(The King’s Speech), 2010

你要真實,你也要往前,你也要扛起責任。

這些東西如何並存?

這是我們對領導力有狂熱的原因。

【桑婷的明星咖啡館】[podcast筆記連結總表]

--

--

勇敢實驗室 |郵遞
勇敢實驗室

「每一個人都只有有限的生命,可是如果我們有好好珍惜與重要的人相處每一刻,便已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