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TTA 你最專業的學習夥伴
YOTTA
Published in
12 min readJul 6, 2018

--

林思翰╳陳柏尹|身為動態設計師,我說的其實是|YOTTA 路邊攤計畫

動態設計在近幾年開始廣泛的被應用在各種產業與媒體,例如演唱會上的舞台視覺、活動的宣傳影片、廣告等,已然成為一種主流的影像語言。當越來越多人投入動態設計的領域,也有越來越多的新進設計師有共同的疑惑:如何被看見?身為自由接案者要注意什麼?

YOTTA 路邊攤計畫邀請林思翰與陳柏尹兩位動態設計師對談。從動態設計的定義談起,細細分享了兩人身為動態設計師心得,並給有志以此為職的設計師一些建議。

▍動畫、動態圖像與動態設計的區隔與定義

很多人將動態設計定義為「會動的平面設計」,對於這樣的詮釋有什麼看法?

林思翰(後稱林):我覺得要先搞懂「動畫」跟「動態設計」的差別,早期的說法認為一個是角色、一個是敘事,但近幾年滿多工作室會在動態圖像(Motion Graphics)的作品中加入角色,導致於這兩個的邊界越來越模糊,所以我比較傾向「動態設計」是進「動畫」前的前置工作,動畫是做出來的產物;一個是前者一個是後者。

陳柏尹(後稱陳):「動態設計」是用動態的方式去解決問題,這是我自己給它的定義。很多人會把「動態設計」跟「動態圖像」直接劃上等號,我覺得不能直接混為一談,因為「動態設計」包含很多層面,不一定是影片,可能是互動裝置、媒介或是像 UI 、UX 等,所以我覺得「動態設計」應該不能直接等於「動態圖像」。

林:你說動態圖像(Motion Graphics)跟動態設計(Motion Design)是兩個東西?

陳:對,應該要這樣子去做區別。有些人會認為某一種風格,例如向量動畫,就是所謂的 Motion、Motion Graphics,或動態設計,但像剛剛提的,動態設計 Motion Design 應該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而不是某種作品視覺風格。

▍近一年動態設計的產業趨勢,以及對於目前業界的觀察

近幾年不管是在電影、廣告或者競選影片都可以看到動態設計的足跡,相較於早期應用範圍更廣,投入這個領域的人也更多。所以動態設計的人才飽和了嗎?哪個產業對動態設計的需求又比較多呢?

林思翰作品:2017 universiade taipei 追尋無與倫比 世大運中華隊
陳柏尹作品:台北設計獎

林:現在 AE 教學很發達,很多人會問是不是業界不缺人了?其實並不是,我認為會使用 AE 只是動畫師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須滿足其它技能之後,才能成為動畫師,雖然網路教學資源豐富,但現在仍有許多人停留在會使用AE的階段,和成為動畫師還是有一段距離。

陳:產業趨勢的話,我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這一兩年金融產業製作動態設計的需求就變多了。像歷史、金融這種越抽象的領域就越需要動態設計去解釋他們的服務,或是用有趣的方式讓大家聽你說話。

▍「懂技術」到「可接案」須具備的條件

那麼從會使用軟體、到成為一個可接案的動態設計師,其中的差距為何?思翰認為自律是最基本的入門條件,柏尹則認為經驗的累積非常重要。

林:其實我在 YOTTA 的課程中有寫十條,都是一些大家都知道的事,但實際上能做到的人真的很少。像第一條是時間管理,比如說準時交件。遲交在業界是非常嚴重的事情。如果你是看心情做事,想不做就不做,那你自由接案一定活不久。

陳:這一題我有比較深的感觸,因為我也是從什麼都不會,慢慢到現在可以接案養活自己,靠的就是「經驗」的累積。我們很常在網站上看到大家問怎麼報價、怎麼寫合約、怎麼畫分鏡腳本等;大家都知道整支影片做完需要哪些步驟,但卻無法掌握前後的關聯性。

講一個最直白的例子,我初期要報價時,就是寫個數字,但沒有設想後面可能時程延長、或設計改變,而上述都是會影響報價的因素。這些就是只懂技術跟真正進到業界的差距:你知不知道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在專案裡的意義是什麼?跟其他事情的關聯性又是什麼?

林:我補充一個,就是「專業」。所謂的專業是就算今天狀況不好、沒有靈感,也能穩定地發揮該有的實力,順利把作品完成交付給客戶。學生作品很常見的問題是,比如說做了十個其中只有一兩個不錯,這樣不太行。如果我今天是客戶會要求你做十次、十次都在水準之上,穩定發揮非常重要。

▍新手接案時應注意的事

剛開始接案的動畫師在接案時經常會可能遇到各種客戶問題,兩位也就各自的經驗分享數個要訣。

陳:我合作過的案子有一個狀況最可怕,就是在整個專案的環節裡,不管是我、設計師、導演、窗口、客戶、客戶的老闆等,只要有一個人搞不清楚狀況,案子就會很難進行,所以我會覺得要會觀察合作對象。用這個公式去看還滿準確的。

林:合約、法律常識或版權都很重要,可是如果你沒有跟對方談判的籌碼,坦白說都沒有用,學會如何迴避風險比較重要,所以大多數人都寧願跟熟人或長期夥伴合作比較保險。可能學一點心理學或溝通技巧還比較有用(笑)。

陳:接到案子時,要先了解這個案子憑什麼是你要做?參與的人有誰?通常我沒聽過的公司,一定會先Google。創辦人的名字也搜尋一下。導演叫什麼名字,後面打個「八卦」(其他人大笑)。我真的會做這種事。

林:我遇過一種公司是先畫個大餅,說我們公司幾個億、年收入多少,這種也要小心,因為很多人會覺得大公司就沒問題,但他們誤解了一件事:大公司有錢不等於要把錢給你。

陳:還有跟你說「這次合作結束之後,還有很多合作機會」。講這句話的我都不會再接第二次。另外這個圈子很小,想了解特定導演,只要從導演的作品裡找到你認識的人,深入問就可以知道。事先好好調查,預防勝於治療很重要。

▍動態設計師的進階職涯可能

當動態設計師累積一定經驗後,如何進一步發展職涯?思翰跟柏尹以跨領域和延伸學習兩種觀點切入。

林:我看過一個說法是,如果你在一個領域已經是前 25% 的人,想要成為前 1% 會非常困難;但如果你同時具備兩種以上的技能,而這兩個技能都是前 25%,基本上就已經贏過很多人,而且這兩個技能最好越跨領域越好。以我自己為例,我做動畫、演講或是辦活動(MG聚),可能都不是最好的,可是同時具備這麼多技能的人就真的很少。

由思翰主辦的 Motion Graphics 活動「MG聚」

陳:思翰講的觀念是走得廣,我用走得深來講好了。動態設計本來就不會只有「影片」這個形式,你必須具備跟動態設計相關的其他知識,像是舞台、網頁和互動等,只靠單一技能支撐你的職涯是很困難的。像我同時有動態設計和電影後期的經驗,所以可以把這兩項技能結合;今天舞台要做合成的影像或是漂浮的UI,我都可以做。你擁有的技能結合起來會產生各種可能性。

▍心目中最經典的動態設計作品

陳:Apple Intention。它的經典在於非常多面向,並不是只有點、線條、黑白跟極簡。它的經典在於製作這支影片的工作室Buck Studio,捨棄原本工作室作品中多元的表現手法,選擇用極簡的方式表現出Apple一直以來的形象。

Apple — Designed by Apple

很多剛學Motion的人會以這支影片為範例,模仿類似的作品,但都沒有思考到後面的脈絡。以業主來說也是;很多業主希望做一支類似的影片,但在沒有人認識你公司的情況下,模仿它的極簡是沒有意義的。

林:我講另外一個作品「FITC Tokyo 2015」,這是 FITC 活動的影片,2015 年這支很經典。它的經典在於所有的技術都很基本(陳:就是放大、旋轉、縮小和位移),對,這四招不算是什麼厲害的技巧,可是能夠把這些技巧玩到極限就非常不容易。

FITC Tokyo 2015

▍對方讓你印象深刻的設計作品

林:(對陳)就是你那支 Showreel,我之前在排 AEMG 社團的歷年排行榜的貼文,你那支還在前十名。以往大家的 Showreel 都是把最精彩的畫面剪在一起,搭個音樂這樣就好了,但你為了要抓到統一的調性,捨棄了很多很棒的畫面,而且用圓或點這個元素流暢的串接在一起。用一個新的方法呈現Showreel,我覺得是一個滿好的突破。

陳柏尹作品:MotionReel 2016

陳:你一捧就捧了我十幾個作品,好聰明(笑)。我最喜歡他的作品是 TED 2013 年翻轉那一支,也是我進入這個圈子的契機。因為在翻轉之前,沒有這樣的作品形式。我原本就比較喜歡簡約的感覺,但是我沒想到簡約也可以做得有設計感,而且動起來很順。我相信再過十年二十年回頭看,這都是一個很優秀的作品。

林思翰作品:TEDxTaipei 2013 Flip

▍給動態設計自學者的建議

動態設計初學者在自學的這條路上,一定會遇到不知如何進步、或是花了時間研究卻沒有收穫的情況。思翰與柏尹給動態設計自學者以下建議。

林:我的做法是回顧自己過去一年做了什麼,如果你一件都沒辦法拿出來講,那真的要檢討,代表你做了很多沒有用的事情。越來越進階之後,你可以把回顧的時間縮短,縮短到回顧昨天做了什麼事情,時間都浪費在哪裡。我現在挑案子慢慢以這個目標為基準,做一些往後可以回顧、不覺得人生因此浪費的事。

陳:思翰講的是已經在山上修行,想要成仙的境界,我說的是想要出家開始修行的過程。可能是因為學校體制的關係,大家會冀望有一個領導的角色帶你學所有的東西,但其實這不是一個必要的過程。基本上所有的學習都需要自己內化。 我所謂的自學,不是去看教學,而是從生活中去找出做事的方法,思考設計背後目的,不是問怎麼做,而是問為什麼這樣做。像「Apple Intention」的例子,技術大家都會,但是怎麼做成那個樣子?中間的思考是更需要去學的。

林:我覺得還有兩個建議可以給新手,一個是想辦法提高自己的效率,另一個是經營自己的網站。第一個是因為時間是很寶貴的資源。很多新手可能永遠只用同一個方法做一件事,可是可以試著找一些腳本或是用一些外掛,就能更快做到這個效果。縮短的製作時間,就能做更多事。

第二個是經營自己。新手常常會問的問題像是如何接案、如何培養人脈、如何獲得更多資源等,就是要靠持續曝光。那要如何持續曝光,就是經營自己。在這個年代,如果你真的是個人才而且有持續曝光,不可能會被埋沒。

陳:思翰說的縮短製作時間我很認同。人再怎麼專心,就那幾分鐘而已,所以花的時間長,不代表做的作品好,只代表花了更多時間。我一天工作盡量控制在五個小時以內,其它時間就可以經營自己的網站 Motioner。有了時間才知道要怎麼經營自己。

林思翰作品:國慶日 2017 Better Taiwan
陳柏尹作品:2016 A+創意季 — A PLUS Creative Festival CF

▍平常如何獲取資訊、維持專業的敏銳?

林:Motioner 是個滿好的學習資源(笑)。我覺得跨領域就是一個好方式。我那時候從動畫跳到製片、再從製片跳去學心理學跟溝通,是因為我覺得一個案子成敗,動畫只佔一部分,溝通和說服通常才是關鍵。

從動畫中學動畫,這方法會很受限,通常大師都會從其它領域中學動畫。比如說很多人會看我的作品,我都說你不要看我作品,你要看我在看的東西。因為你看我的作品,你只能獲得我消化過後創作的動畫,可是你去看我正在吸收的東西,才有可能超越我。

陳:我會 follow 所有關於動態設計的新東西,雖然說不要都只 follow 技術,但是技術是最底層的。我的嗜好是到處去收集一些神奇的技術,包含一些很冷門的都先留起來,因為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用在下一個案子裡。

▍關於思翰與柏尹的成名作

林:「狀聲詞」是我進業界前的代表作,影響我人生很深。那時作品有被賴神(Yoshiki Lai)分享,還有 MixCode 團隊在影片下方留言,能夠受到業界前輩肯定,對我來說非常感動。而後來慢慢有機會可以合作,更像夢一樣。

【狀聲詞】正式形象宣傳片

陳:「點亮台灣」應該是我目前心裡的代表作,撇除任何政治因素,這個作品對我來說有非常多層面的意義。在做那個案子時,我其實入行不到一年,就擔負了這個重責大任。「點亮台灣」執行過程讓我發現,當時自己對動態設計的想像很侷限,因為元素非常少有點不知道怎麼做的更好,還好和白輻射影像的導演 Rex 討論獲得很多啟發,也是第一次感受到「動態設計」原來有這麼多可以思考的空間。

點亮台灣 Light Up Taiwan|蔡英文競選動態主視覺

林思翰
動態設計師

曾於知名公司 Bito 擔任過動畫師,於 Finger and Toe 擔任過製片和動態設計師。參與過 Acer、中國信託、英雄聯盟、金曲獎 25、TEDxTaipei、Cytus 等動畫製作。曾受邀到大學與工作營擔任講師,具有聯成電腦講師認證 ; 主辦多場 MG 聚大型活動、同時是台灣 AE/MG 交流社團創立者。
AEMG 社團
Portfolio

陳柏尹
動態設計師

大學進入設計領域,畢業後學習電影特效,後來受動態影像影響,轉為動態設計師,參與過點亮台灣、金曲獎、看見改變等動態設計案,至今在自由接案以及相關領域公司打轉。為 Motioner 動態影像學習網站創辦人,同時跨足學界與業界,期望為設計教育獻上一份心力。
Motioner
Portfolio

幕後花絮:

BOOM!看動態設計師如何以菜式做轉場!

https://youtu.be/CGzFegjHrp8

--

--

YOTTA 你最專業的學習夥伴
YOTTA
Editor for

YOTTA 成立於 2015 年,致力於提供專業的知識服務。我們藉由科技改變知識的傳遞方式,讓擁有知識者簡易地將知識轉換為優質的教育資源,並且為學習者提供好的學習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