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Kevin Wolf on Unsplash

【閱讀筆記】宮地尚子《環狀島效應:寫給倖存者、支援者和旁觀者關於創傷與復原的十堂課》

環状島=トラウマの地政学

CHANG, Yu-Chieh
石川カオリのブログ
8 min readJun 10, 2019

--

前陣子在臉書上看到《環狀島效應:寫給倖存者、支援者和旁觀者關於創傷與復原的十堂課》這本書的介紹,覺得很有意思很想看看「環狀島」模型在說什麼。但人在日本要看到中譯本太困難了(想到運費又是新出版的書整個打退堂鼓),只好找一下原書書名《環状島=トラウマの地政学》,發現學校圖書館正好有原著,事不宜遲馬上預約了這本書。

關於《環狀島效應:寫給倖存者、支援者和旁觀者關於創傷與復原的十堂課》的介紹(應該說已經把「環狀島」模型的精華都節錄出來了)可以參考底下《關鍵評論網》的書摘

先說,日文版原著首刷是 2007年,乍看之下會覺得這本書感覺已經上市一段時間,但我在學校圖書館預約這本書時其實排了一段時間(剛好被借走,同一時間也有其他人在排隊等書),好不容易借到手中卻因為一忙沒空看,就這樣拖到今天。原本想說來延長一下借閱時間好了,結果系統和我說我後面已經有人在等這本書了(這是我在學校圖書館借書第一次遇上無法續借),只好在還書到期日的今天迅速花了一點時間快速看完整本書。

受困「內海」無法發聲的受害者

「環狀島」的概念最初是從廣島、長崎的二戰原子彈爆炸受害者角度出發,「環狀島」的圓心就是投下核彈的地點。在「環狀島」內有著「內海」,代表在核彈爆發當下炸成黑炭面目全非根本沒有辦法發聲、也沒有辦法被認出來的受害者。這裡的內海可以是海、火海、深淵、泥濘,在內海的人們是受害最深的角色,卻也是無法被看見、無法說出自己的聲音,就在這樣被淹沒在「內海」中的受害者。

重力、風、水面

從「內海」在往外一點,是「環狀島」的「內斜面」。「內斜面」上的人也是受害者,隨著所在位置距離海平面越高,便意味者話語權(對外發聲的權利)越高。值得注意的是,在「環狀島」上的人們所在的位置並不是固定的,人們會隨著「重力」(我會把「重力」解釋成時間,隨著時間拉扯,如果沒有人拉了一把或靠著自己的力量往上爬,就會往下掉)、「」(當時的社會風氣、輿論)改變自己所處的位置。在「內海」和「內斜面」之間是海浪拍打的岸邊,「環狀島」的「水面」會隨著時間有高有低,在岸邊的人是最貼近「內海」裡的人,他們可以向外傳遞「內海」的聲音,也可能一個不注意跟著落入「內海」的深淵當中。

--

--

CHANG, Yu-Chieh
石川カオリのブログ

大阪大学人間科学研究科グローバル共生学講座、清大工科系畢,現職為網路媒體新聞編譯,曾居日本大阪,現已搬回台北。關注議題包括:台日・LGBTQ+・移民工・慰安婦・核電。合作邀約請洽:yuchieh_osaka@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