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山仍是山:寫在成為 UI/UX 設計師 5 年後的職涯回顧
六月除了公司內外部專案持續進行外,也到了年中評核的時間點,除了回顧 team members 這半年來的工作情況,同樣是審視這段時間自身的工作情形與狀態是不是有達到(自己預期與設定的)標準,我是個滿喜歡檢討自己的人,雖然沒辦法事事要求完美,但理解問題的根源,然後在往後的旅程上試著避開或者改善,不管對工作還是人生來說,都是滿需要做好的功課,畢竟我們都得先整理好自己,才有辦法再去面對一些什麼事情。
就是在這樣的一個時間點,才發現,欸,今年就是我出社會的第五年了,好像應該做一下比較全面的回顧與統整,究竟經歷把我形塑成怎樣的一個人?而我對於「設計」這個工作本身的想像又有怎麼樣的改變?也那麼剛好我今年就要 30 歲了,總覺得一切的一切都隱隱相通,好像有什麼在暗中發送訊息提醒我要靜下心來做這件事,我相當享受於巧合的集結,因為這些微小的奇蹟會告訴我們,其實人生不盡然只有壞事,在體悟這件事之後,就有可以再繼續往前走的信心了。
與此同時,我回到這個部落格,發現自己已經很久沒有認真的說些什麼話了,某部分是覺得,業界能談的都已經差不多都談完了,另外也是覺得自己沒什麼真材實料可以分享,「很怕被看破手腳」的這個擔憂在職涯中一直存在著,不過關於冒牌者情節或者其他更多的議題,我其實也沒有什麼解答,只能告訴自己再往前走看看會有什麼風景好了,我覺得這就是在這個時刻做這件事的原因,就把它當作一個存檔點吧。
於是,這篇文章就是,我在成為一位 UI/UX 設計師五年後,一些小小的心得,或是說,檢討了。
當然它不會有什麼硬知識,只有內心話癆的我在工作中的各種雜想與碎念,想要成為一位設計師除了學習、學習跟學習之外,我覺得運氣、機緣與天份也都很重要,對沒什麼才華與天份的我來說,還真的只是剛好運氣值比較高而已,所以勉強可以跳過那個珍珠板,不過最近時常覺得已經觸摸到才華的天花板了..…但,這就是另一個課題了,雖然道阻且長,但我還是會緩慢而確實的往前走的,所以,開始吧。
① 見山是山
新鮮人嘛,當然看什麼都新鮮
其實剛踏入業界,對於一切都還是有種未知的狀態,就像穿著新鞋子踩在異國的土地上,所有的東西都很新鮮,也都很令人緊張,因為在正式成為設計師之前,我算是完全的 0 經驗,在尚未知曉一切時,對於很多設計上的眉角都還不太熟悉,遑論前後端的運作,所以很多安排現在看起都很拙劣甚至是不合格的,打開剛從業時與早先練習的檔案,會羞愧到很想把它們全部刪掉 XD,那時候的不成熟對比現在算是真的有看到明顯的成長軌跡,這點也很感謝我的兩位老闆,心臟很大顆的讓一個沒開發與實際設計經驗的新鮮人在這邊胡搞瞎搞,以經營的角度來說,現在想想真的是令人冷汗直流呢。
很幸運的是,當時執行的專案規模跟類別都是很具挑戰性的,從數據類型的圖表、後台產品到品牌電商,這些基本上已經囊括各種介面設計能觸及的功能了,我也在這樣打帶跑的過程中不斷試錯與修正,慢慢理解所謂網頁與 APP 到底是怎樣的一個運作方式,也更加熟稔軟體的操作,當年最流行的工具是 Sketch 與 Zeplin 的協作模式(好像老人講古)(結果現在 Figma dev mode 直接輾壓),我很享受在元件的排列與規劃之中,這些細微的事物能夠構成我們所見的樣貌,到最後呈現在使用者的面前得以被操作與體驗,這是很有趣的結果,同樣工作本身也給予回饋讓我更著迷於其中。
在此之前我對於自己的生涯規劃都還是一個沒有很清晰的狀態,好像什麼都有一點興趣,但說要了解的很通透的話,其實也沒有,我在大學與研究所的階段嘗試了很多不同產業的實習職位,從專案管理、社群行銷、雜誌編輯到資訊企劃都有參與過,沒想到繞了一圈才發現,啊,原來 UI/UX 算是我的志業,呃,說志業可能有點太矯情,但至少它是我相當很喜愛的工作,毋庸置疑,對於再普通不過的我來說,能夠在那樣混沌的狀態中理出一條清晰明確的道路,真的是相當幸運的事,所以我一直滿感謝設計的,因為有部分也是它拯救了我。
當然作為以接案為主要業務的 UI/UX 設計師,工作會區分為對內(AM、PM 跟開發者)以及對外(客戶的需求),當利益關係者人數增加,對工作的考量就不能再用單一面向的角度去觀看與實作,這時候就會產生一個問題:要怎麼在兼顧個人的美學要求,並且必須滿足客戶對於方案成果的想像,這兩者之間權衡與妥協?對設計師來說是個必須學習的課題,在剛踏入業界的時候,多少都會有一點,「可是明明就是這樣比較好看啊,為什麼客戶要硬加功能在上面」,之類的疑惑,後來再長一點就會明白,很多事還真的不是這麼簡單的欸,我們必須在所有限制中找出可以回答所有人的方式,這可能就是設計的本質,我一直覺得,設計就是解決問題的方式,我們可能很擅長找出問題,但也必須去好好回答它們,有時候我們可能真的把事情都想得太簡單(或太複雜),如何抓住那個巧妙的平衡點,有時候並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時至今日我也還在學習。
在人機互動的領域之中,要完成一個功能不能只有自己做的開心漂亮,所有的功能都必須仔細審視,如果文字訴求不明確,元件的擺放位置難以理解,都會影響流程的順暢與否,這些看似很微小的東西,每一個都跟整個網站一樣重要,這是當時的我還不甚明瞭的事情,只覺得設計做起來很好玩,每一個專案功能都很新鮮,還沒有辦法以更全觀的方式來安排與思考,我滿羨慕當時的天真,不過現在可能就沒辦法用這樣的心態去進行設計了,也不是說哪個狀態比較不好或是隨便什麼的,但在工作許多年之後,一看到 feature 的描述,大概就能馬上想出可以運用的設計方案了,樂趣依舊,不過想法的完成度與造就的結果還是有所差別的,大概就是這樣吧?
回顧從業第一年的自己,除了算是正式工作後在各種產業知識上大開眼界,也很慶幸自己實在是幸運到一個不行,每天都在學習中成長,還好專案都沒有出什麼大麻煩,順順利利的結束在楓之島的訓練,對那時的我來說,即使拿到這張入行門票了,個人的階段在業界中也才準備要前往維多利亞島而已,彼時對要稱呼自己為「設計師」這個職稱還會感到有點害臊,畢竟當時並不覺得自己配得上這個稱謂,即便到 2023 的現在,偶爾還是會有點礙虐(gāi-gio̍h),不過應該勉強可以算是一位設計師了?至少我現在是這樣告訴自己的。
② 見山不是山
說真的我其實也不是沒想過要去賣紅豆餅?
出道後面的兩三年,我其實在心態與工作上有點陷入瓶頸,一方面對於設計已經有一套自己的運作方式,大部分在專案上的問題都還算滿顯而易見的,就很像膝跳反射一樣,敲下去就會有一個對應的回饋產生,但久而久之,會突然覺得,怎麼好像有點理所當然?
以前在還在探索的階段時,會對不斷湧出的資訊感到焦慮與渴求,深怕自己跟不上「什麼」,即便根本沒有東西在追趕你,害怕落於人後這件事深深的縈繞在我的內心深處,所以當時看到什麼文章就存起來,想說之後可以再看,但就沒有然後了,結果就是堆積一堆資訊,自己根本沒有辦法消化,記得前幾年回去看 Medium 的書籤,發現很多文章存了三、四年,結果也沒有很認真的看完,有時效性的內容現在也不一定可以參考,反而當時的 FOMO 變得沒什麼意義,前期會對爆炸感到恐慌,到了中段的時候,突然覺得見山不是山,對各種議題都感到提不起勁,那段時間也不太確定產生這樣的心境是不是正確的,畢竟也不太清楚能去問誰這件事,以及怎麼問,看了看作品覺得都有點千篇一律,雖然產業跟功能都不同,卻覺得做起來都好像,不免開始產生對自己能力的懷疑,啊,我是不是走到終點了(但不對啊你才工作兩三年而已)?才華是不是用盡了?
因為自己不是相關科系出身,很怕走著走著就會被看破手腳,好像還有很多可以精進跟調整的,舉手投足卻又有些躑躅,這段時間一直有種被困住了的感覺,也有可能是自己太狹隘或被侷限,想不到一個施力點去突破這個現況,不曉得大家會不會在職涯中遇到這種陷入泥淖的感受呢?現在想想,無力感的緣由就是自己只看到設計本身,而沒有更全面的去觀看整個流程的推演與變化,只專注於眼前的事物,看到後來當然會覺得厭煩,但其實,不同工作之間的協調非常重要,當你環顧四週左右,會體認到自身工作作為一個節點的重要性,就像齒輪一樣互相傳動,而非各自空轉,開發這件事並不是大隊接力,真要形容的話我覺得可能更像,兩人三腳?所有的團隊成員是並肩同行去完成一整個專案的設計與開發,而要怎麼在不同部門之間傳遞資訊保持絲滑柔順,那真的要仰賴很多層疊嚴謹與流暢的溝通與協作模式。
在設計完成的前中後期,都會跟不同的團隊或與客戶對接,要怎麼確保在不同的階段都能夠得到充分的確認與回饋,設計之外的各項工作就很重要了,好的交付文件是沒有止盡的(此處的文件指各種形式對外溝通的媒介與內容),只能要求更好,不可能真的有完美的地步,隨著技術的進步必然會有更多要調整的地方,所以中間能適應各個層面的「一致性」很重要,雖然每個職位講的「語言」不一定相同,但在傳遞之間能夠達到無縫,正是需要對自己工作的掌握度高,同時理解其他部門的眉角,才可以稍稍做到完整這件事,我覺得以前的自己確實操之過急了,介面的設計反而應該是整個工作中最後要執行的項目才對,並不是說它不重要,反而因為眼前所見的一切影響甚大,我們才更應該在前期妥善的規劃與安排,再好好的設計才對,這算是經歷過那個階段後最好的體悟了。
雖然描述得有點抽象,不過體認到這點,算是打開我另外一個不同的視野,我以為我理解 UI/UX 了,但說實在我其實什麼都不知道,以為走在一座高原,卻只是剛登上小巒,網路上曾經瘋傳的思考謬誤達克效應,說明了人在知識領域中的各種狀態(編按:雖然那張圖並不正確,不過為了方便理解,此處還是沿用達克效應一詞),我對於技術的理解僅處在很前期的階段,人機互動的領域既深且廣,我當時只是個在沙灘上撿拾到貝殼卻自得其樂的人罷了,知識應當是使人學會謙虛才對,在理解到自身的遠遠不足之後,也開啟一條全新的道路,我開始找回繪製圖稿以及撰寫文件的樂趣,在游標移動與鍵盤輸入之間,可能真的有什麼存在著,如果你問我,UI 跟 UX 哪個比較重要,偏執的我還是會選擇 UI,即便在業界中兩者的邊界已逐漸模糊,取而代之是更多不同且愈加細微的職務出現,我想我還是樂此不疲,這就是翻過山頭後的故事了,但要說這個階段對自己影響比較大的轉捩點:就是在中期的最後,我獲得了一個擔任管理職的機會。
③ 見山仍是山
昨天的我過期了,今天的我還很新鮮
「我可以做好管理職的工作嗎?」這其實算是我在職涯中的一個大哉問吧?坦白說在第二階段的尾聲時,我有換工作的念頭,而且其實也找到了(同事請假裝沒看到謝謝),正是因為認知到自己在當下的侷限後才做出這樣的決定,不過就像在沒有任何預期的情況下成為 UI/UX 設計師,成為主管這件事也是來得很突然,權衡過後還是決定留下來,事實也證明這個決定並沒有錯。
其實在轉換身份後,工作開始變得很細瑣,已經說不上來有真正完成什麼專案了,更多的其實都是非常非常基本的建設,過往在缺乏定義或組織的時期,很多工作中的項目都是仰賴默契與習慣去執行,然而隨著公司規模不斷地擴大,以及產品線路越發複雜,這些基礎定義就變得至關重要,包含提案前期我們如何挖掘問題與定義設計風格、基本的元件命名與檔案管理、團隊的工作守則與設計檢視,以及招募的流程和標準,有很多看起來與「設計」本身並沒有太大關聯,但說起來也是一種「體驗」的設計,我們如何去讓設計工作的體驗變得更良好,讓團隊中的每一個成員都能在工作過程中將自己的能力發揮到最完善,並且在與不同團隊的溝通與協作過程都能保持開放與順暢,這是我這一年都在思索與探究的內容,比起原先只專注做設計的視角,我反而看到更多的問題與可能性,就像越過了山頭後發現更加廣袤的景色,這件事依然讓我興奮不已。
有關於設計與營運這兩件事,說實在我至今也還在學習怎麼去好好維持一切的平衡,但不管是身為執行或者決策的角色,我覺得核心並沒有偏差多少,我很喜歡 Gianfranco Lanci 說過的話,至今也仍是我在工作中的準則:
No magic, only basic.
越複雜的東西,越要簡單地看,這件事並非過度簡化或者去脈絡的處理所有一切,而是從問題的核心來去檢視,拆解到最後我們就可以探究事物的本質,聽起來很簡單,不過執行起來並不容易,在這段時間我反而花比過往還少的時間在設計本身,更多的是去釐清問題,並設法去解決它們,等一切的工作準備就緒,最後才是真正的完成設計的最後一步,只要過程方向明確,最後得出的結論通常都不複雜。
到了這個階段我也不會太糾結於做設計與否,反而有更多的工作可以去延伸,因為設計營運的工作內容並不會有止盡的一天,到了 Q3 我也列出一堆可以執行與最佳化的項目,光是要把這些內容好好消化並且放到團隊的工作流程中就足夠思考了,同時也必須做好專案品質控管以及掌握團隊工作進度,除了 UI/UX,過去的一年也做了軟裝、平面印刷、禮盒跟卡片等各種非數位設計的東西,可能看到這邊會想說,欸這個不是你的工作範疇吧?但其實對我來說,這些事物本質上都是相同的,反而在接觸不同領域時對於自身的工作又有更多的了解,這些都是學習的過程,與此同時對於設計的觀看方式又變得更不同了(編按:當然也要考量自身的狀況與能力,若對於平面沒有興趣也不要因為職場關係硬著頭皮去接喔),這就是見山又是山,我在度過質疑自身的階段後,再次的見證了自身的渺小,明白了我還有很多要去翻越與修煉的境地,很慶幸自己終於在職涯的這個階段,理解到自己在找尋與願意投入的答案是什麼了。
上面看我說了那麼多,是不是一個階段到了想要換工作?欸,還真的不是,至少目前沒有啦。
上週跟老闆 1 on 1 時,他問了我對於目前工作的感受,想了想之後回答,比起喜愛設計,我發現自己更喜歡的其實是成為一個解決問題的人,只是我是用設計這個方式去執行而已,眼前所見的各種問題都可以是個回答,這點確實非常有趣,但如果不是前面所積累、質疑與挖掘的一切,也不會造就現在的我,所以我也很難說在工作過程中到底有哪一件事是真的沒有必要的,即使直到現在還是會有所困惑,不過我有更多不同的方式與想法可以被我用來解決問題,眼前所見依然充滿可能,可能在很多更資深的設計師眼裡看起來很不明確甚至有點胡鬧,我也承認,但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也是我需要持續去精進的東西,那麼每一個挑戰的叩問都是全新的機會,我會持續迎接它們的到來並且,享受其中的,謝謝過去的五年,接下來也請多指教。
後記
其實原本預計工作滿五年的 7/1 完成這篇文章的,不過因為中間有去國外遠端幾天,加上個人對於自身生活中的各種事物還是依然存在拖延的症狀,所以拖到現在才完成 XD,可能敘述上都比較偏向個人內心的想法,並沒有真的太多跟設計有關的內容,但這也是跟圖像長期相處之後能夠寫出來的最多的字了,還請大家多見諒,不過如果對於 UI/UX 工作本身有疑問的話也歡迎詢問我,感謝,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