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脫既有的框架做思考,我們才能看到真正的問題所在

周偉仁 Wei-Ren Zhou
20 世紀少年 20th Century Boy
4 min readMar 15, 2018

--

這學期我選修了一門課,叫做「設計思考與實踐」,關於設計思考這個名詞,網路上老早就有很多的討論,每個人對此也存在不同的見解,其實我一開始覺得 “Design Thinking” 就是一個比較早出現的 Buzz Word,跟「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實境」、「區塊鏈」相似,就是個大家都知道,可是實際上在幹嘛卻沒多少人說得出來的名詞。

即使課程進行了三個星期,我還是沒有很完全的參透它的樣貌,不過在今天(3 月 15 日)的課程中,第一次有讓我因為「設計思考」的精神而被觸碰到某個開關的感覺,所以想藉這個機會來做點紀錄(我怕我隔天就忘了)。

什麼是設計思考?

當然開始還是要介紹一下設計思考到底是什麼東西,根據 IDEO CEO Tim Brown 的定義,設計思考是以人為本的設計精神與方法,考慮人的需求、行為,也考量科技或商業的可行性

它既是一種精神,也是種實踐,在設計的過程中專注於我們的對象,並對於可行性、商業、美學等層面作全面性的思考,以及保持對現有狀態的批判思維,有人會說它是一個虛有其表的名詞,但我認為,透過設計思考的碰撞,反而會對現狀有更不一樣的見解。

一段思維開拓的旅程

關於設計思考的定義與步驟就不多加討論,比較引起我注意的是,設計過程中所發揮的同理心,已經快速試錯跟修正構想,這種思維跟敏捷開發、Lean UX 有幾分相似,應該也可以說它們就是設計思考的延伸變體。

雖然前兩堂課我還是沒弄清楚 Design Thinking 的含義,但經過老師在第三堂課程的引導,我才真正的理解一件事:

人們之所以無法釐清一個問題的根本,是因為自己早就被困在思考的框架之中。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我先說明會有這種觸電反應的源頭,在上週的時候,老師出了第一份作業,要大家思考如何「拯救台灣的出生率」,一接到這個問題,當然是先從定義為什麼出生率會如此低迷,再從中思考切入點以及解決的方案,我們這組是看中了「經濟因素」,希望可以從建立良善的托嬰環境、照護員的評選機制,幫助想生卻因為經濟而猶豫的家庭。

我們這組的簡報(其中一頁)

問題真的是問題嗎?

我們的解決方案比較偏向充實既有政策,對象也比較明確,算是穩健的提案,但老師在看完四組帶來的討論之後,丟出了一個想法,才是真正點醒我的東西,老師問了大家:

我看大家都在討論怎麼提升出生率,但有沒有想過,出生率真的是一個需要被解決的問題嗎?

的確,我們接到題目的當下就直接往「如何提升出生率」的方向去進行,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是不是有別的解決方法,老師舉了例子,就算遇到勞動力短缺的問題,是不是可以朝引入其他國家的勞工,或是以機器人作為替代。

問題往往不會只有一個面向,但我們好像已經培養出單一的線性思維,遇到迎面而來的問題就解決它,侷限在已經習慣的思考方式看待事物,反而沒有注意到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而設計思考就是協助我們跳脫單向思維的一種工具,從線進入到面的思考。

事實上,問題怎麼問,就已經決定了解答的範圍

老師拋出了這個觀點給我們思考,或許我們太習慣每個問題都必須得到解答,才會沒辦法發現自己的盲點,但其實搞清楚問題本身到底要問什麼,比搶著解答還要來得重要。所以當現在再問一次:「如何解決台灣出生率低迷的問題」時,思考的迴路就突然擴展了,我們可以朝經濟體制、產業架構、社會福利各種不同的面向深入探究,也或許出生率是伴隨其他議題的附屬問題,都有可能,誰說這個問題只會有一個答案呢?

經過今天的提點,我才了解過去的自己似乎因為這種既有的思維,反而侷限了許多好點子的發展,往後面對不同的問題時,更應該好好釐清頭緒,離開目前的位置,了解問題的根本後再做出自己的回答,或許看得更多想得更廣之後,會有不同以往的發現,這時候問題跟答案才會都有實質的意義。

當然這可能只是設計思考本質的其中一小部分而已,但還是讓我有開了眼界的感覺,很喜歡這堂課程為我帶來的衝擊,下一週老師要我們再次思考「出生率」這個議題可以如何解決,期待到時各組丟出來的討論 😊

--

--

周偉仁 Wei-Ren Zhou
20 世紀少年 20th Century Boy

UI/UX Designer (at) 25sprout, Taiwan.|喜歡電影、音樂、設計與美食,在不斷變動中努力思索自己的定位,想做的事情很多,但最希望的是不要變成無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