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X轉機去!In-N-Out初體驗
2018秘魯玻利維亞旅行日誌 之二
前言:本文寫在2021年,在這趟旅行出發後正巧滿三年。台灣此時正面臨疫情前所未見的考驗,漫無止盡的三級警戒,恰好可以讓我可以停下來回望這趟旅行。也許世界無法恢復到過往的樣子,但也希望能夠早日建立我們新的日常,讓我們重新踏上旅途。
從東京出發,經過約莫10小時的飛行後我們飛抵了洛杉磯國際機場(LAX),關於台北 — 東京成田 — 洛杉磯 全日空的飛行紀錄,請參見:
飛機降落在洛杉磯國際機場(LAX)後,由於美國的規定,即便是轉機乘客也必須辦理入境手續,再加上轉機時間有將近13個小時,我們事前變規劃要把握時間看能不能在機場附近找個地方逛逛。
在這邊特別提一個小插曲,由於需要入境美國,持有中華民國護照的旅客即便只是轉機仍須提前辦理ESTA。辦理ESTA需要在登機報到前至少72小時上網申請(https://esta.cbp.dhs.gov),步驟非常簡單僅需負擔14美元,網路上亦有很多教學文章可以step by step的follow。要注意的是在搜尋引擎上直接輸入ESTA時,會找到很多琳瑯滿目的網站,請認明.gov的才是官方的網站,其他都會是一些代辦的網站,往往收取較高額的費用。旅伴L在出發前申請時,便誤信了這些代辦網站,被收取了近40美元的高價,幸好最後有退費成功。
順著地上的ESTA指示路線一路來到了移民官處,首先得先用APC的kiosk確認入境資料並按押指紋,光是到這裡就先排個20分鐘;接著,再一路排20分鐘才見到移民官,劈頭就問你是要來幹嘛的啊(:轉機),轉機去哪(:秘魯),下一班飛機是什麼時候(:晚上),哪一班(趕緊翻出印好隨身攜帶的itinerary,報出航班號碼),接著又再押一次指紋跟拍照才過關。
通過LAX大批的人潮及美國繁瑣的入境手續後,已經是下午2–3點了,早已過了午餐時間,而說到美國西岸最有名的速食店就屬In-N-Out,據說是以可以客製化的去製作薯條及漢堡聞名,既然都到洛杉磯轉機了不如就來嚐嚐吧!距離LAX最近的In-N-Out是必須搭乘接駁車到Lot C停車場附近,再走大概5–10分鐘才能抵達。儘管洛杉磯的氣候不像台北那麼悶熱,但在接近中午的時間走在沒有遮蔽物的柏油路旁又背著10公斤的全部家當的我們,也是有點熱得暈頭。
點了份經典的cheese burger及薯條,口味是什麼其實早已忘記,只記得我們四人都帶著略顯失望的表情離開店裡。或許是因為我們去之前沒有先認真做功課,沒有點到特別的cheese瀑布或是animal style的原因吧,就把這個遺憾留到下次再來美國了!吃飽之後再頂著太陽走回Lot C搭接駁車,一路上都沒見到什麼行人,就連接駁車上也是只有我們四個,或許會這麼瘋狂的跑出來的人真的很少吧!
題外話的是,有一說法是美國西岸最有名的是In-N-Out,那東岸則是Shake shack啦!有次在杜拜轉機,有幸吃到shake shack的漢堡,真的是驚為天人的好吃到難以忘懷呢~
回到機場後,決定先去研究下一個航班報到的地方,Avianca的報到櫃檯與出發航廈不同,是另外設在Terminal 3,出發航廈則是國際線使用的Tom Bradley terminal,兩者間僅能以平面車道旁的人行道作連接,並沒有設立空橋,其實有些不便。在我們跟地勤確認後,他堅持把我們在台灣領到的登機證作廢,又重新開立了後面三段的登機證,現在回想起來還是理解不能(也浪費我們長榮的地勤的一番好心了)。
不過說實在的,整個LAX給我的感覺其實就是以「車」為本位所設計出的航廈,儘管經歷了多次擴建,考量的仍是如何紓解車流,而非友善的導引旅客。就如同機場接駁車停靠處的設計一般,上車下車的旅客來回在航廈旁的車道上交織,而非設計一個類似停車灣的地方讓大家可以臨時停車,也可以比較完善的規劃行人與汽車的動線。再加上該機場的捷運線並沒有真正延伸進機場,可能多少也導致了其大眾運輸不彰的原因。
LAX的安檢人潮也是不容小覷,也因此我們在拿到登機證後決定提早出關,順便在管制區逛逛。而在此時我們的班機宣布delay近2小時,因此我們轉機的時間拉長到近14小時。這期間除了到處走走逛逛,吃了可能之後會很想念的中國菜當晚餐,剩的時間大部分都在長椅上坐著,時醒時睡,努力的在與時差奮鬥。
越靠近深夜,登機門附近的候機室越是人聲鼎沸,而在翌日的凌晨,我們總算啟程,越來越靠近我們的目的地——拉丁美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