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認知論 (Social Cognition) 與社會直覺模型 (Social Intuitive Model)

從社會心理學的觀點來看,人們如何相信 ( 認知 ) 一件事情?社會又如何影響我們的認知過程?

梁祐祥
人文領域學習日記
4 min readMar 19, 2020

--

Photo by Mathieu Stern on Unsplash

人們如何相信(認知)一件事情?社會又如何影響我們的認知過程?以下我們將從社會心理學的觀點來分析。

社會認知論與基模

Photo by Bret Kavanaugh on Unsplash

從社會認知論的觀點出發,我們可以把人腦的認知層面想像成是一台「硬碟儲存空間有限、處理器效能有限的電腦」。當我們的大腦在認知一件事情時,為了降低硬碟、處理器的佔用率,我們得用一套更高效率的處理方法,於是我們需要「基模(Schema)」。

我們可以將基模想像成一套篩選機制,告訴我們的大腦,在龐大的資訊量中,有哪些是優先需要被處理(認知)的,而哪些是可以忽略的。透過這個方法,我們可以更有效率的認知到大腦認為「重要的」資訊。

接下來問題來了,大腦如何界定「重要的」資訊?這裡提供幾個常見的標準,例如「第一印象」,人們對於一個人的看法,第一印象往往影響深遠。再者,例如「重複曝光」,這也是為什麼重複出現的廣告詞總是讓人朗朗上口。最後,像是「個人經驗」,人們在看待一件事情,腦海中常常出現與自己有關的聯想。基模是由個人與社會的互動所構成的,而它也大大的影響了我們認知世界的過程。

直覺先來,策略推理後到

社會心理學家 海德特的著作 《象與騎象人》

從上述例子,我們也可以發現,當我們在認知人事物時,腦海中往往在第一個瞬間,就會浮現出一個想法。看到一個人,想到的可能是這個人的第一印象;看到一個東西,想到的可能是它的廣告詞;發生一件事,想到的可能是自己過去有關的故事。這就是社會心理學家,海德特提出的社會直覺模式,而這個模式可以用一句話概述,「直覺先來,策略推理後到」。

值得注意的是,這裡提到的直覺,並非生物性的,與生俱來的本能;而是在人們的成長過程中,透過社會互動,建構我們對於社會的認知,進而產生的社會性直覺。社會直覺模式之所以重要,在於其打破了自蘇格拉底、柏拉圖以來,人們對於理性至上的傳統見解。

在過去,人們認為人可以透過理性思考、策略推理,判斷是非對錯、尋求真理。然而,海德特提出了相反的立論。他用「象與騎象人」的比喻,將人的理性思考比作騎象人;將人的直覺比作象。這個比喻想要告訴人們的是,當我們都以為是騎象人(理性思考)在引領著大象(直覺)走時;其實是大象(直覺)在掌控實際的方向,而騎象人(理性思考)不過只能稍加修正,有時甚至只能被迫跟著大象(直覺)走。

社會直覺模式

資料來源│《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政治與宗教如何將我們四分五裂》 圖說重製│張語辰

因此,許多時候,我們對於人事物的判斷,往往源自於我們當下的那個直覺,而後續的策略推理,不過是為了前面的直覺辯護。好比法官在審判時,堅稱自己的立場不會影響判決;但從統計上來看,無論是自由派或是保守派的法官,都明顯作出比較多有利自己立場的判決。

這個現象,從社會直覺模型的觀點來看,即是因為自由派、保守派的法官們,從小到大的成長背景、社會經驗,都已經提供了他們的大腦,一套自由派、保守派認知基模。於是,當這些法官在作出判決時,比較容易產生有利於自己立場的直覺,而後續提供的論述依據,往往是依循著這個直覺而走的。

更多的例子與更嚴謹的證明過程,可以參考海德特的著作《象與騎象人》、《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政治與宗教如何將我們四分五裂》。

--

--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