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舊書攤到二手書店:專訪胡思二手書店蔡能寶

林安狗
溫羅汀街區店家專訪
6 min readApr 14, 2018

--

「要顧店那天,出門前臉都很臭。」高中生的蔡能寶不無怨尤,如今憶起待在舊書攤的往事,嘴角卻是滿滿的笑意。

雜誌、食譜、勵志、文學、藝術類書籍,有什麼看什麼,偏偏對當紅的瓊瑤沒半點興趣。少女有點反骨性格,越是流行的,她越是一本都不想碰。高三聯考時,少女不敢花太多時間讀長篇,改讀散文。少女有點浪漫性格,偷偷將店裡想看的散文集先挑出來,準備考試之餘不忘忙裡偷閒。

「那時候真的看滿多書的。」回顧少女歲月,蔡能寶露出可愛又滿足的笑容。

浪漫少女的舊書夢

東西向高架橋交疊南北向陸橋,陸橋下方夾著的是老台北人才知道的公有商場。喔不,不是好幾列三層樓的中華商場,小一點、地上地下各一層的那個。找電子產品嗎?請往樓上走。找書嗎?那麼請往下,踅進低於路面的地下層,有點陰暗有點潮濕,有點霉味有點灰塵,但是那一眼望不盡的舊書攤啊,蘊藏的不只是尋寶的無限樂趣,更是一代人的書蟲記憶。

那是被3C產品全面攻佔之前的光華商場。

五、六〇年代興盛的牯嶺舊書街被政府以整頓市容為由遷移至此,路邊就地擺放的書頁連同被禁的思想一起趕進地下室,一攤一間,每間不到三坪的小店面,沒有店名只有編號,書本一疊疊從地板堆到天花板,愛書的人湧進來,孜孜不倦地找書翻書,用汗臭兌換書香,無怨無尤,動輒滿載而歸。

暗不見天日的地下室22號,少女蔡能寶一邊顧店,一邊翻閱店內書籍。尚無空調的光華商場又悶又熱又臭,公共廁所的地板永遠是濕的。少女盡量保持店內窗戶開啟,但所謂的窗戶,只是突出地面的一小塊氣窗,通風效果堪慮,倒是帶來不少外頭車輛的廢氣和粉塵。

「要顧店那天,出門前臉都很臭。」高中生的蔡能寶不無怨尤,如今憶起這段往事嘴角卻是滿滿的笑意。當年還是學生的她,放假不能出去玩,必須要幫家裡顧店,一待就是一整天。

正如傳統舊書攤收書來者不拒的特性,蔡能寶的閱讀是雜食性的。

雜誌、食譜、勵志、文學、藝術類書籍,有什麼看什麼,最愛的是小說,張愛玲、陳映真、陳若曦、黃春明等都是她的菜,偏偏對當紅的瓊瑤沒半點興趣。少女有點反骨性格,越是流行的,她越是一本都不想碰。高三聯考時,少女不敢花太多時間讀長篇,改讀散文。少女有點浪漫性格,偷偷將店裡想看的散文集先挑出來,準備考試之餘不忘忙裡偷閒。

「那時候真的看滿多書的。」回顧少女歲月,蔡能寶露出可愛又滿足的笑容。

全家總動員的光華商場時代

從前舅舅在牯嶺街擺舊書攤,遷至光華商場後,母親和二哥也加入舊書攤戰場,直至今日,由蔡家兄妹分別經營的茉莉、胡思、雅博客三家二手書店品牌,已是溫羅汀街區不可或缺的風景。

蔡能寶從小在書堆裡打滾,與其說她的二手書夢受到家族事業的影響,不如說那是她成長過程中難以分割的一部分。

「講事業太誇張,其實是為了維生。」蔡能寶說,當時全家八個兄弟姊妹都住在一起,經歷很長一段全家共同作業的時光。

二哥接下光華商場的舊書攤後,誰有空誰就幫忙,大哥修補書籍破損,大嫂清潔整理,媽媽和二嫂輪流顧店,最壯觀的是收書進貨時的全家總動員,十幾個人接力將書本搬上四樓,處理完後再運到光華商場去。

「後來我大哥去做了一台起降機,用籃子來運送。」那是一個必須兩人同時操作的裝置,樓上的人負責接收,樓下的人拉繩子穩住籃子,免得因為風大或離心力的晃動,撞破別人家玻璃。

花費龐大的人力去處理舊書,這點到了今天也沒有改變。以前貨源可能來自資源回收,書況破舊、結構鬆散,需要經過一定程度的修補,現在大多直接到客人家中收貨,比較不會出現破書。

從小與書為伍,蔡能寶一直對書本抱有特殊情感,受不了看到光華商場的舊書攤只求快而不顧外觀,直接把透明膠帶貼在書上,自己當老闆之後,她寧願用不會留下痕跡的南寶樹脂來補書。

「以前老光華商場的時代超恐怖的,書一路堆到天花板,搞不好三十年沒人碰過。」

聊起舊書攤的風景,蔡能寶說了一個故事:

客人問老闆找書,老闆指了牆角一堆,要客人自己翻。客人翻不到,臨走前被老闆甩了一句「沒有要買就不要亂翻」,買不到書還碰了一鼻子灰。

這個故事反映的不只是老闆對自己的存書不一定了解,而且舊書攤本身就是倉庫兼店面,書收進來有些甚至不經分類,紅繩子束起來一綑一綑就往角落丟。

蔡能寶不想當那個老是在店裡一角看電視或打毛衣的老闆,為了處理大量二手書的同時維持店面整潔,現在的二手書店通常另有倉庫。

或許是少女時期的顧店經驗的感受太深,蔡能寶希望帶給愛書人一個友善的閱讀環境。

從牯嶺街和光華商場的「舊書攤」轉化為溫羅汀街區的「二手書店」,蔡家的家族史本身就是戰後台北舊書攤歷史的縮影,告別從前陰暗狹小的空間,如今窗明几淨的胡思二手書店,想要做的事情比傳統舊書攤更多。

書香是什麼味道?

從新生南路望向羅斯福路的T字路口,可以看見胡思二手書店的大型招牌,不過入口得要繞到大學生覓食的後巷,一道夾在飲料店和當歸土虱攤位之間的樓梯往上。

「上面到底是什麼?會不會是個騙局?」蔡能寶打趣地自嘲,因為入口太難找,想來的客人不得其門而入,撿到過路客的機率也低。她開始思考,如何讓更多人認識這家書店,剛開店時甚至到路口和捷運站去發DM、舉牌。

「同事們笑我說,那是老人家的方法。」蔡能寶笑言,同事們都很有創意,尤其公館店的店長蔡維尼本身專業是博物館學,對店內書籍的陳列展示和動線規劃有很多想法。

公館店固定舉辦的胡思人文講座,規劃了文學、電影、音樂等不同主題舉辦活動,是蔡能寶最自豪的部分。平時雅緻的咖啡區化身演講場地,遇到講者太受歡迎時,連樓梯都站滿了人,大家像在看演唱會一樣,只求聽得到偶像的聲音。

總說買書看書是浸淫書香,然而「書香」聞起來到底是什麼氣味?

有人懷念在舊書攤挖寶的日子,有人享受逛書店愜意的時光,昨日的霉味與今日的咖啡香,明亮的二手書店改變了人和書本之間互動的形式,也開啟了人們對舊書的不同想像。

訪談在咖啡區進行,喝著紅茶聊天時,店長送上了香甜的芭蕉,一問之下是詩人林煥彰自己種的。從胡思的大窗往外望,行人與車流經過,台大正門廣場一覽無遺,101大樓聳立在不遠處。

胡思二手書店的窗景,以及結合飲料、講座的複合式經營,都已經距離光華商場時代的舊書攤太遙遠了。(▽・ェ・▽)

採訪・撰稿|林安狗
攝影|許雅婷

原文載於讀愛溫羅汀 Originally published at wenrootin.taipe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