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文化能力

2020/12/05--郭孔勳

台大社工系學會學術部
台大社工週
4 min readDec 3, 2020

--

社會工作與文化能力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個體都是獨特唯一的存在,每個生命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地方。所謂的「不同」,包括種族、性別、性取向、心智與身體與宗教等等面向。這些差異會讓每個人擁有不同的優勢與劣勢,在面對同一件事情時會有不同的反應、採取不同的行動;這樣的情況就會進一步使人們陷入不同困境、需要不同的幫助。而社會工作正是一門「與人工作」的技術,身為一名專業的助人者,他們必須具備多元文化能力,如此才能讓工作整體更加順利、讓案主獲得真正需要的資源。

什麼是「文化能力」呢?簡而言之,就是要能發現、尊重包容差異,並能與差異對話。在社會組成多變的今日,社會工作者所要面對的案主群也漸趨複雜。因此多元文化能力被視為是社會工作者的核心能力,也被納入社工教育中重要的一環。

缺乏文化能力會怎麼樣呢?舉例而言,一個缺乏文化能力的社工進入原住民部落後,可能會因為不理解「酒」在其族群脈絡的重要性,而把飲酒完全視為負面行為。事實上,飲酒行為的產生可能與原住民族群過去的歷史創傷和傳統文化習俗有關。而認知到這一點,才能規劃出真正符合案主需求的服務方案。

文化能力內涵

乍看之下,文化能力似乎是一個非常抽象、難以理解的概念。畢竟光是要定義文化就已經可以寫出好多長篇大論,更何況是要把他變成一種可以衡量的「能力」呢?其實在社會工作學界內,為了避免文化能力成為空談,研議出了幾個面向讓他更加具象。以下以美國社會工作協會的定義為參考:

1.倫理與價值:不要講得那麼難,就是社工能夠以專業倫理出發去面對自己 與案主之間的價值衝突。

2. 自我覺察:瞭解自己,瞭解身上屬於個人的與文化的價值及信念,是學習 個人文化認同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3. 跨文化知識:這部分包山包海,首先要有意願與彈性的學習不同文化與如何與處在其中的案主工作,再來要發掘不同文化的優勢並將之結合方案,最後是隨時檢視自己對於不同文化的歧視、偏見並不斷吸收新知。

4. 服務輸送:瞭解各個案主群是何的資源有哪些,這部分機構就有很大的影響力。

5. 增權與倡導:引起社會對於被忽略案主群的關注,維護其權益。

6. 機構多元化:不只有直接服務,機構也是反映多元文化的指標。

7. 專業教育:透過教育充實自己文化能力。

8. 多語文能力

9.領導跨文化議題:讓社會知道不同案主的需求。

衡量文化能力

多元文化知識非常龐雜,他不是一組既定的知識可以複製貼上,同時他會與時俱進不斷的更新汰換觀念。相應的,文化能力培養的狀態會是進行式的,可以透過自我覺察與內在對話等等不斷反思的過程進步,也可以藉由接觸新刺激、看見超越既有認知的事物來提升。針對這種連續性的文化能力,可以把他粗分為六個階段:

1. 文化破壞:否認文化差異的存在

2. 掩飾歧視:承認文化差異的存在,但不認同「我們不一樣但我們平等」

3. 文化盲目:單一文化價值可以打遍天下,大家都一樣

4. 文化能力前預備期:對於文化差異成開放態度

5. 文化能力成長期:主動瞭解不同文化,實踐整合服務不同案主的能力

6. 文化能力成熟期:高度認同不同文化間差異性,倡導維護多元文化價值

不是社工,也需要文化能力

仔細想想自己的生活周遭,是不是每個人其實都有不同的性格、來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喜好…等等不同的地方呢?就是因為這些差異,我們的社會才能如此多元豐富;然而也是因為這些差異,許多人互相不理解而產生衝突。這也就是大眾都需要具備文化能力的原因。文化能力就像是讓每個人都戴了一副近視眼鏡,讓我們不會只聚焦在主流文化或是自我中心的想法上,可以更細緻的看見這個大千世界的種種。當我們都能做到這一步時,這個社會將變得更加溫柔,讓所有人都找到綻放自己的位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