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U 2021:第一次實體與線上同時舉行的地科盛會,感覺如何?

一年一度的地科界盛會,American Geophysics Union (AGU) 秋季大會今年在美國紐奧良舉行。受到疫情影響,今年的 AGU 參加者可以選擇親身前往紐奧良,或是待在家裡遠距加入議程。在大會到尾聲的現在,讓我們來討論一下今年 AGU 大會新模式實行起來的感覺如何。

混合式大會

在 2020 年之前是無法遠距參加 AGU 大會的,受到新冠疫情的驅動,混合式大會讓因新冠疫情、照顧家庭,及其他因素無法前來的人有機會參加這場地科盛會。因為可以降低與會者的碳足跡以及創造讓更多人參加會議的機會,目前看來就算疫情未來趨緩了, AGU 應該也不打算走回傳統、只有實體會議的模式。

或許是第一次舉辦混合式大會,AGU 和所有與會者都在摸著石頭過河,今年的線上參加者大會體驗尚不能跟實體參加者相比。例如線上參加者在每段議程結束後就會被強制結束 Zoom 的會議介面,導致他們完全無法跟實體參加者或其他線上參加者互動。在我看來,實體會議中每段議程後的「微社交時間」是很珍貴的,比起 AGU 官方提供的社交時間如晚宴、年輕地科人聊天室等等,「微社交時間」可以讓你真的找到抱有相同研究興趣的同儕,或是單純跟老朋友聊聊放鬆。可惜的是,線上參加者就沒有這些福利了。另外,他們也沒有辦法去拿廠商攤位如 NASA、Google 等提供的傳單、福利品和最新資訊。

遠距參加 AGU 並非完全沒有優勢,最棒的一點就是可以完全利用自己的時間,甚至在中場休息時去放鬆一下。這對實體參加者而言也是有好處的,當你想要在五天緊湊的議程中喘息一下,悠閒的吃頓早餐或跑到會場外採購紀念品時,還是有辦法可以隨時連線到正在進行中的議程。我很感激這額外的彈性!

Dr. Bess Koffman 今年遠距參加 AGU 大會,利用空檔時間去滑冰。

混亂的第一天

不知道是不是 AGU 大會與各議程主持人溝通上出了什麼問題,會議的第一天幾乎所有的議程都出現了技術問題,像是線上會議的 Zoom 連結失效、遠距參加者沒辦法分享螢幕、開啟麥克風,以及大家不知道該怎麼提問等等。第一天的議程幾乎沒有不延宕的,我聽到最慘的狀況是遠距參加者本來要報告的,卻因為技術問題沒辦法連線,只得被迫放棄這個一年一度的學術交流機會。

沒有人跟各議程的主持人講應該怎麼做,他們只能從錯誤中學習。大會進入第二天後,雖然上述的技術問題改善許多,但主持人們開始各自為政,參加者忽然就看到好多種不同的議程形式。有些議程開放現場發問,另一些只允許提問者把問題發佈到某個提問網頁上;有些議程給講者五分鐘時間報告,另一些則給足十分鐘;有些議程在每個講者報告後都有提問時間,另一些則是在所有的講者報告完畢後把他們全部叫上台,再由主持人統一提問,控制問題內容與回答時間。

最好的口頭報告形式?

這個看似混亂的狀況,正好給了我們機會來比較哪種議程形式比較適合 AGU 大會。在混合式會議之中,我覺得有兩點需要注意:

  1. 好的形式應該對遠距和實體參加者盡可能的公平,例如使遠距和實體參加者都有提問的管道,且問題可以被獲得相同的重視。
  2. 議程現場需要收音傳給遠距會議的參加者,因此在處理提問者發言、講者回答、主持人控場等等的問題之下常常被耗掉不少時間。好的形式應該能有效率的處理這件事。

五天看下來,我最喜歡的口頭報告議程形式是縮短講者的報告時間,並且刪除現場提問的機會,取而代之的是必須要上傳問題到提問網頁上。在網頁上,所有人都可以看到目前被提出的問題,更可以投票來決定哪些問題他們更有興趣問。在最後的一段約 20 到 30 分鐘的時間,所有的講者會再次被邀請上台,由議程主持人帶領類似小組討論 (Panel discussion) 的時段,再丟出投票數很高的問題請大家回答。比起傳統的口頭報告問答時段,個人認為以此形式進行的議程最大的優點是問問題的對象變多了。你可以指定一個以上的講者回答問題,或是乾脆邀請所有同議程的講者自由回答你的疑問。如果能搭配主持人的良好控場,就真的會讓人有一種在看學術高峰會的感覺(對,大概就像 Bill Nye Saves The World 或是新聞挖挖哇的那種來賓對談,但談的都是議程內討論的科學問題)。

2021 AGU 大會中某場口頭報告,實體與線上參加者同時與會的場景。

然而,這種方法在本次大會中實行的最大問題是報告時間太少。為了預留時間給小組討論,講者大都只有五分鐘的時間描述他們的研究,常常在開始要講關鍵內容時,時間到了,然後就只能邀請大家去看他們預錄的十分鐘完整報告。雖然參加者大可以提前上網「預習」,但我懷疑根本不會有幾個人會先做好這功課再來參加口頭報告。如果未來 AGU 要繼續實行這種議程形式,個人認為解法應該是安排少一點口頭報告的名額以換取報告完整研究的時間,這樣一來在小組討論時說不定更有機會出現更深入的問題。

海報與 eLightning 報告

線上參加者無法把他們的海報帶來紐奧良,因此本次 AGU 大會的海報大廳看起來有點空,完全不同於以往的盛況空前。

人少了,海報也變少了,除了走道不擁擠之外,更代表你有更多時間瀏覽現場的海報,進行深入的學術討論,因此實際逛起來的感覺其實還不錯。相對的,線上參加者的線上海報在會場幾乎沒有曝光度,我不覺得實體參加者在五天議程中有機會看線上海報,基本上都是等回家再看,只能對線上參加者說聲抱歉了…。

另外,第一天的海報展時間有豐盛的點心和飲料,但第二天開始就沒有了,不知道是經費不足還是有什麼其他因素,總之有點失落!

今年 AGU 大會仍然有 eLightning 時間。有別於傳統口頭或海報的學術報告形式,eLightning 給了講者使用更多互動性元素呈現研究內容的機會,例如透過大型觸控螢幕來瀏覽某些複雜的資料或結果等等有趣的操作。不過不知道為什麼,今年很多參加 eLightning 的講者後來都退出了,會場變得很冷清,我遇到最誇張的一個例子是所有主持人都沒有來紐奧良,也沒有先想好進行方式,那場 eLightning 的講者們只好硬著頭皮自行控場。

AGU 的線上海報使用的是與 eLightning 相同的系統,因此在混合式會議的前提之下,我覺得把 eLightning 與海報時段區分開來的意義不大。更進一步的說,如果要弄 eLightning,就應該要把所有的線上海報都納入,讓線上海報講者有機會與實體參加者互動,講解他們的研究。唯一要克服的,就是 AGU 大概需要砸大錢弄到幾百個大型的觸控螢幕吧?

2022 年的 AGU 大會預計在芝加哥舉行,已經確定會繼續採用混合的大會模式。如果各位讀者之中今年也有參加 AGU,歡迎把你的大會心得反映給他們知道。希望明年的 AGU 更會讓人眼睛一亮!

--

--

Whyjay Zheng 鄭懷傑
地科人之眼

Postdoc at UC Berkeley Statistics, working on geoscience stuff: 🛰🌏❄🧊🌋🪐. Also loves 🏂🏕. Views = my own. | UC Berkeley 博士後研究,前面的 emojis 大致呈現我的興趣。觀點僅代表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