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胡晴舫腦粉的推薦文

齋主子迂
子迂的蠹酸齋
Published in
10 min readSep 18, 2020

--

對胡晴舫的第一印象,並非在書店巧遇,也不是在報章媒體上得知,而是幾年前的某日,在網路書店上搜尋巴爾札克的小說《人間喜劇》,卻意外地發現有位名為胡晴舫的台灣作家,也有本由八旗文化出版的《人間喜劇》短篇小說集。胡晴舫相當多產,八旗、麥田和印刻等出版社皆有與其合作的作品,其中八旗甚至還為此請來聶永真設計了專屬的書本視覺設計和造型。

我非常喜歡巴爾札克的《人間喜劇》。這系列作品描繪了十九世紀中葉的巴黎生活,短中長篇皆有,人物多達數千個,並且隨著故事推進,彼此故事中不同的角色相互穿插其中,趣味十足。《人間喜劇》描繪的故事,多為社會巨輪下的嘆息。許多悲劇的背後,是一樁樁可笑的喜劇,而許多喜劇的背後,卻隱藏著當事人無奈的鬧劇。因為巴爾札克對人物的描繪生動,對生活的觀察入微。抱著這樣的期待,某次將胡晴舫的短篇小說集《人間喜劇》給買回家,並且深深為此感到滿足。

《人間喜劇》是我的第一本胡晴舫。不同於巴爾札克筆下的巴黎,胡晴舫於本書中描繪了以不同城市為背景的當代社會,在北京、東京、紐約、巴黎、新加坡或台北天母。但如巴爾札克般豐富的故事種類,有家族鬥爭、跨國婚姻、城鄉差距的階級奮鬥,更有浮生若夢的演員人生。故事相比於當代文學,來得更為平實但深切。書中第捌篇《富貴浮雲》,講述著富貴家族內大房二房,因為血緣和性別差異而有內外之別的故事,更是回味無窮。那戛然而止又無常的結局,不知在多少個失眠的夜晚,總讓我深思人生所追所求的到底是甚麼?

胡晴舫的著作甚多,且部分作品實難區分短篇或散文。但若要簡單的分類,大致上可分為長篇小說《群島》,短篇小說集《人間喜劇》、《懸浮》和《辦公室》,以及大量主題不同的散文集《旅人》、《無名者》、《她》、《機械時代》、《濫情者》、《我這一代人》、《城市的憂鬱》以及《第三人》。

閱讀胡晴舫的散文很是享受。不只是因為她文筆犀利,更是因為她對社會獨到的眼光,總能從那些日常大小事中,勾勒出當代社會的樣貌。此外,不只是因為多產,更因為針對的主題不同,而更能清晰的對作者思想有所了解。描寫旅行意義的《旅人》,當代女性《她》,反思後現代消費社會的《機械時代》,描寫當代狂熱的《濫情者》,社會多元面孔的《無名者》,世代和時代落差的《我這一代人》,充滿對都市觀察的《城市的憂鬱》以及對社會批判的《第三人》。這些散文集囊括了胡晴舫對整個當代社會的省思,也因為她的核心思想清晰,輔以明確的洞察力,以及那如刀鋒利的理性。讀著胡晴舫的字句時刻有收穫,並且總在生活中獲得印證,以及永不止歇的反思。

胡晴舫的作品永遠在談論的就是「階級」。不僅僅是當代資本主義社會貧富差距所帶來的價值觀差異,廣義來說更包含了場域中的權力,男女情愛的主導權,血緣的神聖性,以及更基礎的文化資本落差。更直接地說,不管形式是故事或散文,都避不了以這樣的角度切入。

在《旅人》中,她戲謔的創造了個名詞「達弗斯人」。達弗斯小鎮位居瑞士東南部,靠近奧地利邊境。這個小鎮舉世為名,不只因為是個景緻優美的滑雪勝地,更因為此處每年所舉辦的世界經濟論壇,參加者們無非不是政治領袖、銀行家和巨富。但胡晴舫創造之名詞「達弗斯人」卻非指當地小鎮之居民,而是泛指世界上最富裕的那群人。她描述達弗斯人每天每周都可以出現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只要哪裡有商機就往哪裡跑。尋常人或許永遠碰不到達弗斯人,因為他們並不會在一個城市久待,但該城市肯定會留下屬於他們的影響,不管是巨額資金投注某個產業,還是在證券市場上撤資。他們可以讓你瞬間賺進一台跑車,也能讓你的投資血本無歸。達弗斯人在最一流的學府受教育,坐擁每座城市最精華地區的豪宅,收藏最具價值的藝術作品,他們對於世界的理想便是將世界的每個角落都打造成購物中心。

在《她》中的《曼谷的第一世界女子》,以更貼近生活的方式描繪了階級差異所帶來的價值觀。這名女子是由第三世界曼谷的有錢家庭所養育成長,享受最多的資源,並送到第一世界波士頓接受最好的教育,直到學成歸國後,才發覺母國是如此落後。她雖然身在曼谷,心卻沒有離開波士頓。她厭惡所在的城市,厭惡母語,厭惡身旁的路人,深深覺得自己並不屬於這裡。從此她過著波士頓時間,說著波士頓腔的美語,依然只和波士頓時的朋友交流,並且對著泰國或曼谷所擁有的一切感到噁心,每分每秒都想著要回去過她的波士頓生活。說是說波士頓,但在台灣也可見到許多類似的青年,從小過著富裕且優渥的生活,享盡一切資源,對著母國毫不留情的批評,卻從不思考國情差異,只想著要將文明國家的一切複製到台灣貼上

城市感,是胡晴舫作品的另一特色,卻非常難以描述和形容。稍加閱讀胡晴舫的作品,便可發現她深深受到卡爾維諾、珍雅各和伍迪艾倫的影響。卡爾維諾是二十世紀初的義大利文學家,其名作《看不見的城市》,以抽象的手法敘述了五十五個並不存在的虛構城市,並各具特色及思考空間。珍雅各的《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更是深深影響著二十世紀後半葉後的世界,這本作品中訴說著任何眼光遠大的城市規劃,都未必能符合當地居民的需要。珍雅各認為城市擁有自我的生命力,會自行長到生長的最佳方式,任何一處巷弄、街道、店面、路燈和破敗的角落都有其緣由。任何外力都難以改變城市本身的生命定位,許多都市計畫之所以失敗,就是忽略了城市本身的意志。

至於伍迪艾倫的電影,則向來有著濃濃的城市感。他的電影從不刻意將城市寫入劇情,但隨著劇情的推演,觀眾不但能深刻感受到電影中的城市魅力,更多時候彷彿身在其中,感受一座城市中所發生的大小事情。從洛杉磯的演藝人員、曼哈頓的美麗記者、倫敦的偷情男女、巴塞隆納的瘋婆、巴黎的時空隧道等。這些電影都描述了發生在不同城市的故事,但所有情節都和城市本身無關,但卻又能感受到城市似乎具有魔力,默默影響著故事的推演。換句話說,雖然劇情從未將城市放在重要的位階上,但我們卻很難忽略城市舞台的存在,或許這就是胡晴舫作品的城市感。

這種城市感非常特殊。卡爾維諾虛構筆下的城市,雖然根本不存在,但卻擁有著如同珍雅各所述說的生命力,胡晴舫亦然。她筆下的文句看似乾淨清澈,但其背後都伴隨著城市舞台,我們能感受背景的人們正在工作,孩童正在遊玩,人行道旁的野草正在努力生長。一切看似如此不重要,卻無法讓人忽略。

《城市的憂鬱》中的一段「唯在城市,我成了名符其實的隱士。藏身人群,我只是個普通影子。失掉了存在的必要性,沒有甚麼亟待證明的生命方程式,連社會功能也極易取代;我,可有可無。」這段文字說明著城市擁有自身的意志和思想,人們不過是運作城市的一點零件。

即便是談論人們情感的《濫情者》中,也有一篇《孤獨》在描述孤獨時有著濃濃的都市氣息。「孤獨不是寂寞。孤獨是午夜街角的一支菸,是暈黃燈盞下一本讀不完的小說,是做完愛情人下床離去的那一刻,是繁華宴席安靜的衣角,是櫻花飄落的聲音,是夏日午後淅瀝的雷陣大雨。但,孤獨卻不是寂寞。」這段描寫孤獨的文字,背景卻是當代都會叢林生活的人們,用溫暖、喧鬧、激情來反襯孤獨的存在,若不是曾有在城市生活的經驗,恐怕極難體會。

談起胡晴舫,最為人所知的便是她多國旅居的經歷,東京、巴黎、紐約、香港等九座城市。當代國家多半為民族國家,因為確立了彼此為不同的民族,因而劃出一條條屬於語言、文化、意識形態等界線來區分彼此。胡晴舫在《第三人》的序中,明確的說道「我個人向來偏好『社會』這個詞彙勝過『國家』」她說國家像界線,而社會像水,形狀不定,可大可小,可以形容小型社群,也能用於龐大的人群。

我對於她的這段話深有所感。當代社會可說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安定也最富庶的時代,不只是穩定發展,交通及資訊科技的發達,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我還記得小時候出國並不是人人都能享有的服務,隨著時代演進,廉價航空大行其道,出國成了上班族們每年都固定安排的行程。照理說隨著旅遊和網路科技,我們理應對異國事物更加了解,但卻不然。無論我們如何努力,似乎那道由國家構築成的界線始終難以打破。哪怕不同國家的人,可能都讀過哈利波特的小說,看過相同的蝙蝠俠電影,甚至還關切相同的環保議題,但始終難以接受來自他國的意見。反之當我們使用社會一詞取代國家時,感覺更像是談論彼此社群所抱持的不同價值觀差異,在民主素養所要求的包容心下,好似更能接受來自不同社會的聲音。

某次我將《我這一代人》遞給一位二十出頭的學生。他翻了翻幾頁,稱讚了幾句,然後笑著說現在這種文字很難推廣。當代讀者喜愛的作家,幾乎都是那種洋溢滿滿情感的文字,讓讀者有第一人稱的感受;而胡晴舫的文字卻不帶情感,以絕對旁觀的第三人稱視角,描述戲台上所發生的種種情節。被濃郁感情、矯情甚至是狗血文字養壞了的讀者們,又怎麼可能願意收起豐富情緒,回歸到幾乎不帶溫度的理性呢?

我好像突然明白喜歡胡晴舫文字的緣由。我也經常從別人嘴裡聽到對我相同的評價。雖然我遠遠不及胡晴舫文筆和涵養,但我卻是完全能體會這種理性且不帶溫度的態度,其實是種對社會的大愛。社會大眾很難明白「無情者最是多情」的道理,正是因為社會處處悲歡離合,若眼淚輕彈,則淚水必定遲早流乾。大情者無情,是藏起感情,以理性奉獻於社會。

我喜愛巴爾札克及伍迪艾倫式的喜劇,喜歡他們用於反諷社會的故事情節。我喜歡靜靜坐在咖啡廳中觀察隔壁桌的客人,喜歡走在都市的街道上,感受城市中每齣正在上演的故事。我喜愛在觀察一件事物時將感情抽離,希望能更接近其本質而思考。我努力地朝這目標邁進,驚訝的發現前方有著胡晴舫的身影。

多年後,我在一本買了許久卻從未讀過的《人間異語》中,驚訝的發現胡晴舫曾為其寫過導讀,並在稱謂上寫著「評論家」而非「作家」。文章是這樣寫的。

『要探知一座城市的品質,不能只去數城裡幾條林蔭大道,蓋了幾棟摩登大樓,路上是否跑著昂貴汽車,有無高級商家林立,卻是去觀察他們的公共廁所。若公共廁所供應充裕,管理良好,裡頭明亮安全,乾淨衛生,沒有異味,不會處處濕濕答答,供應手紙、洗手乳、烘手機,甚至專設無障礙空間,提供嬰幼設施,大致上可以得出結論,這是一座富裕安定的城市,不但有錢完善基礎建設,且居民素質高,生活優渥從容,愛惜公共財,沒人需要偷取衛生紙以維持基本需求,也沒人故意破壞公共空間,以發洩社會不滿。從基礎建設,而不是華麗外貌去理解城市的真相。』

相同的道理我也寫過千遍萬遍,卻驚訝於眼前所見。胡晴舫不只觀察得更細微,下筆更自信,甚至那旁觀第三人稱的視角也更為徹底。除了佩服之外,是羨慕,或許也隱隱有些忌妒。

總之,我推薦胡晴舫的作品給所有酸齋齋友,如果你喜歡齋主我的文字,你肯定也會喜歡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