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的豪宅該是怎樣的?

齋主子迂
子迂的蠹酸齋
Published in
10 min readMar 27, 2020

--

你曾算過自己一天內聽了幾次「豪宅」一詞嗎? 早上起床上班,你在建案的廣告上看到,滑臉書時看到朋友羨慕別人能購買豪宅,某個同事買了新房而其他同事紛紛稱讚是豪宅,中午吃飯看新聞發現韓國瑜在南港買了豪宅,下班時在財經快報上看到房市專家在討論豪宅,你回家的路上經過豪宅,晚上睡覺時「豪宅」從你的心底冒出。你的一天中,其實出現過無數次豪宅,但其實從未有過人認真討論甚麼才是豪宅。

因為這幾年豪宅總被提起,台北市房價也總突破天際,在各種民怨壓力下,政府制定了所謂的豪宅稅。政府所定義的豪宅稅,也就是高級住宅稅,房屋加車位的價格若超過新台幣8000萬元整,及開徵將近兩倍多的高級住宅稅。若你仔細查閱過台灣的實價登錄的統計資料,你會發現在台北市的所有房產交易量中,8000萬正好是PR99,也就是正好處於前1個百分點。

若我們使用單純的總價來定義豪宅,則會遇到些難以解釋的矛盾,畢竟北投區一間大的新房子,和大安區30多年的老華廈,可能都要價8000萬,但這二者給人的觀感肯定不同,或許價高者反而不見得被認定是豪宅。

當我們提起豪宅時,映現在腦海裡的,總是那些佔地廣闊又修建得宜的大型莊園別墅。不過這樣的豪宅等級若是要出現在都市精華區,怕是要價天文數字,加上不同地區的單位面積要價不同,不可用同樣的標準思考不同地價的硬體設施。事實上許多郊區或鄉間的豪宅別墅,都可採個案做思考,其實也有甚麼統一標準的定義,畢竟有些鄉間豪宅之貴,在於遊走法律邊緣但仍可取得合法建照,實難有評斷標準。因此,本文下述所談論之豪宅,若無特別提及,則所指皆為台北市精華區內之高級住宅,且不含獨棟透天別墅。如要明確定義台北市之精華區,就請讀者自由心證,畢竟並不是整個台北市皆屬於市區,天母似乎也獨立於台北市存在。

事實上所謂豪宅從來沒有所謂絕對的標準,因此本文所列舉之條件,也僅僅是齋主我本人經觀察及經驗後,所統整出的諸多要素。並非滿足所有要素者才是豪宅,也並不代表滿足零星要素者便非是豪宅。當然,齋友們要找出這些條件中的例外,我想也非是甚麼難事,僅以本文相互討論交流即可。

房價

台北市房價這十多年來不斷攀升,在民怨壓力下政府推行了豪宅稅,其基準是新台幣8000萬元以上之住宅。如前文所述,這價位正好落在台北市所有房屋交易中的前1%。因此即便豪宅再怎樣低價,其市場價格也絕不應該低於此水位線。

管理費

台北市最貴的當屬文華苑的每坪每月500元,最知名的帝寶每坪每月也要價200餘元,而尋常大樓之管理費每坪每月則落在60~90元,而就算是二十年以上的高級大樓住宅,多數管理費也高過150元,更別提十年內之新住宅了。因此我想管理費若沒有超過150元,實在難跨越豪宅之門檻。

位置與環境

台北市畢竟寸土寸金,多數土地早有開發。以如今的開發程度來說,要能有塊大片土地蓋房子,已是相當不易,更何況要符合豪宅等級。自帝寶以來許多建案都號稱豪宅,但台北市畢竟沒有太多土地能選擇,因此選擇剩下兩種。一是選擇同帝寶,在重要交通幹道的大路上,興建占地遼闊的建案,另一種作法則是選擇靜巷中,興建占地大但大隱隱於世的建案。這兩種方法皆證明了有效,但對於環境的要求並不低。首先,豪宅建案必定不能處於人流繁盛之處,尤其特別要避開捷運站、轉運站、等交通樞紐,也要避開百貨公司、電影院等太過熱鬧的商圈,傳統市場、市集、活動中心等更是大忌。鄰近有加分的,只剩下美術館、圖書館及綠化公園,凡是與自然環境、文藝活動相關的,才能替豪宅加分。

外觀

這幾十年來建築技術大有進展,建物造型如何都早已不稀奇。有的豪宅以造型特殊為賣點,也有的以保守穩健而知名,但我想這些都不是重點。上小節中提到,豪宅因為位置分作兩種,大路上明顯又高調的豪宅,小巷中隱密且低調的豪宅,兩者雖然都有獨棟的訴求,但於細節有諸多不同。

若建置於大道上,無可避免的就是車流和人流會較多,為了避免與庶民太過親近並營造距離感,多半能選擇的方法有二。一是建物主體前方將保留一定空間作為公共空間,大門與人行道維持相當的距離;二是乾脆築起較高的圍牆籬笆,讓內部保有相當的隱私,並且通常於大門外,都聘請了相當人員做管理。無論選擇哪種方法,都必定與周遭建物維持一定棟距。

而若是靜巷中的低調豪宅,由於法規對於巷弄大小的限制,自然沒有辦法保留太多公共空間,即便是築起牆或立個大門,內部保留的空間也無法寬敞。因此多半會選擇的作法則是築起不高的牆面,保有一定程度的隱私,讓行人偶然經過時,驚覺小巷竟然藏了一棟體面的建築。通常靜巷中的豪宅,不會有過度鋪張的大門,也不會於門口請一堆管理人員。

住宅性質

豪宅該有些堅持,不但必須符合法規上的「住宅」,不可為任何形式的住商混合,許多建案為了達到最大效益化,在一樓另外出售店面,這當然有損及住宅形象。此外豪宅之所以稱「豪」,自有相當程度的階級性意味,因此能稱作「豪」者必定得少,因此豪宅建案的戶數必須少。單層單戶或許太難,單層雙戶或三戶已是緊繃,更絕對不可能做甚麼集合式住宅,住百戶以上更是荒謬。室內面積大小,更不會只是少少的40坪以下,多是扣除公設後仍有70坪以上的大小,不然也不可能符合前文所述的8000萬之價格下限。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許多頂樓戶在建商興建前便已售出,因此頂樓規格是否與其他樓層之規格不同,有沒有獨特的電梯和通道,也是判別豪宅的方式之一。另外,因為多數屋主都有自己的品味,因此豪宅建案「絕對不會附裝潢」,一手買賣時絕對都是以毛胚屋形式交易。

若要得更講究,怕是得參考國外共有公寓(Condo)和合作公寓(Co-op)的差異了。共有公寓類似於台灣,住戶擁有自家房子的「產權」,但合作公寓可就不同,屋主只擁有整棟建案的部分「股份」。後者對於住戶品質的篩選非常嚴格,不只是買賣股份得經由全體住戶的委員會同意,更要嚴格審核購買者的身分、經歷和事業。因此這類高價合作公寓的持有者,多半非富即貴。

公設、管理及維護

由於每個人都想要買豪宅,所以各家建商自然都提供了豪宅才會擁有的公設項目,諸如健身房、游泳池、噴水池或漂亮的庭院造景。雖然尋常建案和豪宅建案在這些項目的規格不同,但真正區別兩者差別的,是這些公設的維護成本的多寡。許多建案為了行銷,主打漂亮花園,但住戶只知道花園漂亮,卻不明白這些美景需要成本維護,初期幾年仍能勉強維持,再過幾年以後就會有住戶痛批每個月都花錢在公設上,希望能降低管理費,久而久之這些公設就隨之荒廢,健身房器材壞光、水池裡沒有水,花園長滿雜草。建築外觀定期找清潔公司打理,自然也是必然的開銷。

管理上,也不同於老建案或一般建案,靠著管委會聘請人力運作。現在即便是尋常新建案,都採用外包給物業管理公司運作。而又要如何區分豪宅? 只要從人員的年齡、外貌、身材來思考即是,年輕精壯有朝氣的男人,漂亮高雅的女性,自然薪資成本更高。此外,管理人員的服裝儀容更是值得細細觀察。

許多對待訪客的態度也是重要,陌生人無法隨意登記進入已是必然。許多驅車前來探訪朋友的訪客,因為不見得方便停車,許多建案會在地下室備有另個小型大廳和訪客車位供使用。甚至國外某些建案甚至會備有公設客房,而這些在管理和維護上都是成本,自然也都得由屋主的管理費支出。

出入口及電梯

除那高調的大門之外,還有幾個出入口? 多數豪宅為了維護嚴明的階級差異,會為管理人員、工作人員和屋主的幫傭們,留個後方小門供出入,以彰顯屋主非凡的社會地位。但不見得每個屋主都喜歡如此高調,因此部分建商會在建築側面,留個低調小門給希望平靜過日子的屋主出入。

至於電梯就大有學問。尋常大小的建案有個兩部電梯已是不容易,作為豪宅電梯不只要有兩部以上的客梯加上貨梯,且客梯還需置於電梯廳中,而不是簡單放在大廳裡。此外,因為多數屋主注重隱私,電梯運作也有學問,講究一點的建案必須讓電梯直上直下,不讓屋主彼此在下樓時打照面,只有在上樓時才有機會碰頭。前文中所提到的頂樓規格不同,許多頂樓因為在建案興建前便已售出,許多買家講究隱私,因此會與建商要求備有頂樓的獨立電梯,和地下室的隱密獨立出入口。

藝術文化

老實說我認為這是最重要的一環。齋主曾在國外藝術仲介買賣者的回憶錄中讀到「您擁有這樣一間三千萬美金的豪宅,客廳放個三千萬美金的藝術品,應該也是相得益彰吧?」,這概念徹底影響了我,而後甚至為此寫了篇文章。或許台灣尚無這種購買高價藝術品的風氣,甚至許多屋主可能都沒想過購買高價藝術品,但作為豪宅門面還是得要有幾件鎮場面的藝術品。近來因為政策的關係,許多豪宅乾脆在庭園購置藝術品,作為公共藝術,許多時候還能補助容積率。

不過有時挺難過的。我曾見過一間開價三億元的豪宅建案,大廳內所置放的藝術品,不過一個沒沒無聞藝術家的作品,上網查查價格不過50萬,代銷人員還吹捧吹得上天,也曾見過要價不過億的建案中,放了兩幅300萬左右的當代畫作。當然也見過較有文化素養的建商,在單戶總價1億5000萬建案的大廳中,放了總價千萬左右的台灣當代藝術品。

其實關於建案價位和藝術品價位的比例,還真沒有個標準可論定。但我認為建商該有些良心,許多建案根本請來名氣不足的藝術家,靠著「國外」或「創作者姓名雷同」這層文化隔閡和資訊落差,欺騙買家該藝術作品為大作,實則為名不見經傳的作品。

其實許多金融機構或是飯店所藏的藝術品,也未必價位有多高。如中信金融園區近年來所藏德國Anselm Kiefer之當代作品,因其為藝術家之傑作,價位雖高至400萬台幣左右,但Kiefer之作品大多沒有超過台幣千萬,加上其名氣響亮,實為良好的選擇標的。或者如國賓飯店大廳的李石樵《郊遊》,除了為本土畫家之外,價位也僅止於數百萬台幣。建商若不願意投資在藝術文化上,而進而只是選擇那些靠著「關係」哄抬身價的不知名藝術家,總有一天會被他人嘲笑建商品味低劣。

其他

前文提了相當多,但齋主還有幾項不得不提的標準,因為總是有號稱豪宅的建案犯下這類的錯誤。像是在建築物高處大大刻下建案名稱,代銷中心門口用廉價的帆布旗幟或布條宣傳,用於美化人行道的行道樹不整齊,或是建案名稱總是大富大貴大皇帝之類的。這些諸多細節,恕齋主無法詳盡列出,只盼建商能早日想通。

結論

其實本篇文章,與齋主之《有品有閒系列文》息息相關,若有興趣者可延伸閱讀。若你讀完本篇文,想要替豪宅找幾個抽象原則理解,齋主提供幾個概念供思考。

一、階級差異是否足夠森嚴?

二、無用的設施是否夠多?

三、是否總是籠罩著神秘感和距離感?

思考這三個原則,再重新閱讀本文,或許你會有更深一層的體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