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意識到行動|02【備忘錄:反思戲劇盒的社會參與式作品的創作過程】[上篇]

關於「從意識到行動」 — 應用劇場跨域交流 〖線上〗 系列講座

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於2022年4–5月舉辦七場線上系列講座,邀請來自台灣、中國大陸、新加坡的應用劇場工作者,分享關於職校教育、社會參與、組織工作、社工、精神健康、監獄、女工、歷史教育等應用劇場實踐的意識、行動與反思。我們期望透過此系列講座的舉辦,能夠為各地的華人應用劇場工作者帶來不同的實踐視野和想法刺激。

應用劇場跨域交流 〖線上〗 系列講座宣傳圖(圖片來源: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

本系列文章將以「從『意識』出發,找到應用戲劇的行動起點」「在路上:應用戲劇的行動與實踐反思」兩部分,彙整各場次的講座內容,歡迎對應用戲劇感興趣的朋友閱讀。我們也期待以此系列紀錄作為基礎,未來將推進更深度的跨地域應用劇場交流。

第❷場【備忘錄:反思戲劇盒的社會參與式作品的創作過程】
講座時間:2022/5/4週三19:30–22:00
講者|郭慶亮/戲劇盒的創辦人之一,現任戲劇盒的駐團藝術家。

講座簡介:戲劇盒成立於1990年,是一個關注社會議題、提倡社會參與的劇團,希望能夠通過創作,達到對話、反思和改變的目的。劇團聚焦於為弱勢群體發聲,創造讓社群對複雜議題進行反思的空間,也通過創造性的敘事方式,讓人們對新加坡的文化、歷史、身份認同有更深層的了解。本次講座通過分享戲劇盒的三項演出,梳理戲劇盒在創作時考量的面向和不同元素的構建。

【備忘錄:反思戲劇盒的社會參與式作品的創作過程】講座截圖,左為講者郭慶亮,右為講座主持人賴淑雅(圖片來源: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

[上篇]從「意識」出發,找到應用戲劇的行動起點

戲劇盒成立至今已步入32年,劇團成員有兩位今年新上任的藝術總監許慧鈴、韓雪梅,還有四位行政、技術人員及兼職工作者,創辦人郭慶亮則從今年起卸下負責人身份,成為劇團的駐團藝術家。戲劇盒成立三十多年來,經過許多變化,從前十年以商業性演出為主的業餘性劇團,到後來發展成全職劇團,並聚焦於議題為主的戲劇作品,而不變的是,戲劇盒都以創作華語作品為主力。

戲劇盒在戶外舉辦「論壇劇場藝術節」活動所設置的大型帳篷(Goli)(圖片來源:戲劇盒Drama Box)http://www.dramabox.org/about_goli.html

2000年起,慶亮和戲劇盒的夥伴一起做了一個嘗試,進入到新加坡的社區裡頭演出。一開始他們的想法十分單純,他們注意到,當時新加坡大部分看戲的觀眾都是看英語的戲劇演出,以母語(華語)演出的戲劇,能夠吸引到的觀眾都很少。而且,華語的戲劇演出自80–90年代,由於政治、社會等因素,觀眾更有減少趨勢。他們認為,如果觀眾不進劇場看華語戲劇演出,他們不如直接把華語劇場帶入觀眾的社區裡。起先,他們的社區演出以兩種形式為主,一個是來自Boal「被壓迫者劇場」系統裡頭的「新聞劇場(報紙劇場)」,但是他們轉化為以義大利喜劇的方法來呈現,並在演出中做批判性的解讀;第二個形式則是「論壇劇場」。在社區裡演出,他們並沒有搭建舞台,只在演出的社區廣場裡鋪一塊地毯當作舞台區域,並幫觀眾準備草蓆和椅子。2000年舉辦的第一場演出,只有40–60個觀眾參與,但到他們持續舉辦至2007年時,每場觀眾已多達200–300人,大家聚在一起一整個晚上,參與長達三小時的戲劇演出。

2010年起,慶亮與戲劇盒的夥伴開始思考劇團的定位與方向。如同葛羅托斯基(Jerzy Grotowski)曾說過的:「一個創意的組織,每三年都必須再審視和反思創作的方向和方法。」他們一邊製作論壇劇場、累積與觀眾的互動經驗,一邊追問自己:

「我們為什麼要做『劇場』,而不做其他的工作?」

「我們在社群裡與他們(民眾)共同創作,我們扮演著什麼角色?他們的觀點、我們的觀點各自是什麼?」

「我們是一個什麼樣的劇團,我們的創作理念是什麼?我們有一套創作方法嗎?」

慶亮以「變革的演練(A Practice of Change)」來思考戲劇盒的實踐。「Practice」可以做動詞也可做名詞解釋,有「實踐」、「演練」的含義,從這個詞出發,戲劇盒思考著「創作者的演練是什麼?」、「我們的演練方式是什麼?」、「我們的創作對觀眾有什麼影響?」慶亮認為,劇場自古以來都跟「改變」有關係,其中特別關注人如何面對改變,改變需要做什麼、怎麼做,就像魯迅曾言「藝術家常常自淫現狀,跟政治家不一樣,但有的藝術家也尋求變革。」

從「變革的演練」概念出發,慶亮分享了一次印象深刻的經驗。那是戲劇盒開始製作論壇劇場的7–8年以後,他們開始舉辦面向大眾的論壇劇場工作坊。慶亮記得,有次工作坊裡,他遇到一位王先生,這位學員曾看過戲劇盒的演出,但特別的是,他本身是駕訓班教練,似乎並沒有發展論壇劇場演出的需求。慶亮十分好奇他為什麼會來參加工作坊,便詢問王先生。王先生說,他平時脾氣很差,常常跟太太吵架。有一次差點又要和太太吵起來的時候,他突然想起在論壇劇場演出裡,擔任丑客的慶亮會對觀眾說「停」,請觀眾想一想目前的狀態如何?觀眾可以做什麼?於是那時候,他就深吸了一口氣,心裡想到論壇劇場,在這樣的時候(危機),我們可以停下來,然後思考一下這情況是如何發生的。同時,他也思索自己可以怎麼做,調整了一下情緒,才繼續跟太太談下去,化解了原本即將升起的爭吵。有了這次的經驗,王先生便告訴自己「去上慶亮的課或許可以調整自己的情緒、帶來一些改變。」

慶亮認為,論壇劇場一直在尋求變革。他思考著,在劇場裡,除了娛樂大家,還可以給人什麼樣的一種演練呢?我們能否透過劇場,引導人們演練如何改變,如何變革?當我們看一般的劇場演出時,例如《玩偶之家》(The Doll House),觀眾看著主角娜拉一直尋求不同的方式擺脫困境,觀眾也會一直在腦海裡演練,思考如果遇到同樣的問題要怎麼去解決。然而,論壇劇場更是一種能夠讓觀眾具體進行演練、打開可能性的一種劇場形式。

慶亮引用了哲學家海默(Max Horkheimer)針對「演練」一詞所說過的「當我們需要去演練的時候,意指這個世界真的需要我們做一個徹底的改變。」我們面向現在的所處世界,看見許多我們想要改變的地方,然而這些改變,是一個人或一個劇團做得到的嗎?慶亮想起一位著名戲劇家曾說過的話「劇場不一定能改變社會,但是創作戲劇的方式可以帶領改變。」由此出發,戲劇盒一直在思考「我們可以通過美學上的改變做些什麼?」

哲學暨社會學家馬庫色(Herbert Marcuse)曾在《美學的向度》一書裡提及,通過美學上的轉化和體驗,個人可以看見既有命運裡頭的不自由與反叛的力量,進而能夠突破現存的社會現實,打開改變的視野、尋找新的可能性。

慶亮與戲劇盒也是從這樣的思路出發,持續反思「如何在創作的過程中持續進行變革的演練」。

慶亮借用了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寫作《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中的「備忘錄」概念,通過三齣戲劇盒的創作歷程,歸納、架構出了戲劇盒以創作進行變革演練的六則備忘錄,分別為:
(1)「邀約參與與協作」(Engagement as invitation to collaborate)
(2)「對話與聆聽」(Dialogue and Vulnerable Listening)
(3)「批判性思考與反思能力」(Criticality and Reflexivity)<抗爭的行動之1>(Act of Resistance 1)
(4)「想像與遊玩」(Imaginative Play )<抗爭的行動之2>(Act of Resistance 2)
(5)開放的空間、安全的空間、有勇氣的空間
(6)過去、現在、未來

關於此六則備忘錄的詳細內容,請見「下篇

文字彙整:蘇品瑄/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專員)

戲劇盒官方網站:http://www.dramabox.org/index-ch.html(圖片來源:戲劇盒Drama Box)

--

--

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
從意識到行動:應用劇場跨域交流

社區/社群戲劇工作坊和互動式演出(論壇劇場、教習劇場)是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踩在這塊泥土裡的兩隻腳,一步一步紮實地與民眾同行、對話及行動,兩者無一不在實踐劇場與社會的連結、開展各種社會性參與及對話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