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政治文化與政治社會化(上)

Emma
政治學小教室
Published in
Apr 26, 2021

壹. 定義(名詞解釋可以從以下答案挑幾個組合)

1. 對於政治體系的認知、感覺與評價,一國的政治文化則為該國人民心中對於政治體系的角色所具有的傾向模式。

2. 政治文化視為政治信仰、表意符號、與價值系統的三者所形塑的體系。

3. 政治文化是指某一社會中人民的集體態度、價值觀、情感、資訊與技巧,是一套被人廣泛接受的思考方式,而他所思考的是政治和政府如何運作,亦為政治衝突的進行和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心理環境。

4. 政治文化是指對政治體系的一組態度和價值判斷。是一種社會總體基於歷史、宗教、 民風等基礎而形成的心理意向,而非對單一議題的具體政治主張。(老師版本)

5. >政治文化是一種集體的記憶,同時也是政府尋求統治正當性地支柱。

>政治文化是具有史觀的,因此其改變的速度較慢

如:如何想像政治參與、如何想像國家與人民間的關係。(助教版本)

6. 政治文化是一群人對政治有共同的想法、理念、有相同的政治取向或相同的政治信念

貳. 分類

一. 參與型政治文化(Participatory political culture)

定義:人民在政治體系、政治輸出、政治輸入與自我能力上,皆有清楚的自我認知、情感跟評價的能力。

特徵:

1. 人們認知他們是國家的一部份,也相當注意政治事務。

2. 人們以國家體系為榮,相信自己的作為可以改變體系,必要時甚至會組織團體或抗議。

3. 具有高度的參與能力跟政治效能感高。

4. 以參與政治事務為榮(有投票權),並積極參與至少一個以上的社會團體。

5. 社會資本雄厚,每個人比較願意去相信別人。

二. 臣屬型政治文化(Subject political culture)

定義:此類型的政治文化是指,人民對於政治體系和政治輸出有相當程度的認識,但情感跟行動上,則是消極的不參與。

特徵:

1. 人們仍認知到自己是國家的一部分,也會留意政治事務,但不會主動參與政治事務的運作。

2. 人們不以國家體系為榮,並沒有太多情感上的牽連。

3. 談論政治事務讓人覺得不自在,或政治事務不是平常會拿來聊天的話題。

4. 人們不認為自己能夠影響政治體系的運作,不會主動組織團體或參與社運活動,如參與政治活動,最多也只到地方層級。

5. 政治效能感不強烈。

6. 社會資本中等,不會輕信旁人的氛圍。

三. 偏狹型政治文化(Parochial political culture)

定義:又稱地域型政治文化,此類的政治文化是指人民對於政治體系、政治輸出與自我能力並沒有特別期望。

特徵

1. 人民不認同自己是國家的一份子,只認同所在區域。

2. 人民的政治知識極為有限,可稱得上低落。

3. 人民無法參與政治體系及表達政治意見。

4. 政治效能感低落。

5. 社會資本低,社會氛圍冷淡。

四. Civic culture

1. 是維持民主穩定最好的一種政治文化。

2. 所謂的公民文化是指上述三種政治文化的混和,既不激烈,也不消極、冷漠。提供政治統治所需要的政治支持,也提供必要的政治參與,而部分的政治冷漠亦是民主的常態。

3. 是一種中庸的政治文化,是政治體系維持穩定與運作的最好基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