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ry Shen
教育商品化
Published in
3 min readJun 24, 2018

--

教育商品化好或壞?教授這樣說⋯⋯(上)

文/陳姿攸

近年來,補習班的成立愈來越普及,不論是升學補習班、才藝補習班。每到放學時刻,縣市火車站附近的商圈,貼著一張張高分錄取、金榜題名的招生廣告、造神化的補教名師、看見學生們一連串魚貫地進入,狹小的位置、多人聽課擁擠密閉的教室。

學生們成為了一堂堂收取高額補習費、教材費,推從資本自由主義,以商業化經營非教育普及化為目的人們的- 賺錢工具。

台北市區林立的補習班(圖片來源:網路)

「商品化」指的是將原本不能當作商品販售的東西,作為商品販售。

「教育商品化」便是將「教育」作為販售、賺錢的一種工具、手段。補習班的成立,便是教育商品化的鮮明例子,然而,這樣的情況,並非只在於補習班這樣的表象,而存在整個台灣社會、政策下的問題。

在一次關於教育商品化的講座後,我們決定訪問講座當天受邀分享與發表的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副理事長、中正傳播系副教授管中祥教授談談關於教育商品化的問題。

中正傳播系副教授管中祥(圖片來源:沈祖皜/攝影)

他表示:

教育存在的目的,是希望可以讓知識普及、促進階級流動、增加一般社會大眾的基本知識、智能等等,所以教育的目的具有公共性、普及性的一個概念。

但當它變成商品化的時候,教育的目的或是驅動教育的發展的驅力就變成是一種獲利,或是純粹的商業模式,它所考量的就不會是普及服務或是公共價值,它考量的是一個教育單位能不能生存,甚至它會不會從中賺大錢。

就好像補習班,它的目的不是為了純粹的知識普及,它存在的目的是補習業者要賺錢,所以去補習班補習就要繳學費,但這個學費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繳的起的。

所以不管是一般的補習班也好或者是美語、升學,或其他補習班,它就會變成要另外付費才能夠去學習,因此普遍大學設立的目的跟補習班的目的事實上是完全不同的。

但是我們會發現,越來越多大學在經營的時候,越來越像補習班,他們考慮的不是知識的普及這種階級的流動,它反而會考量的是能不能獲利,或是使用某些地方、教育能不能夠付費,但付費之後很多人就無法使用那些教育資源,或是教育資源使用上面就會造成很大的落差。

教育是具有公共性與普及性的,僅管補習班的成立讓教育這件事情能夠成為商品被販售,要獲得更多的資源,必須繳納額外多餘的費用,卻也因此無法讓所有人都獲得一樣多的教育資源。

有些人認為,其實沒關係,還有國家所提供的基本國民教育,但,不幸的是,近幾年,學校的經營卻越來越像補習班的經營模式,是什麼原因讓最基本的教育變成這樣的模式?我們又該如何去面對與挑戰這樣的問題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