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最自由!? 從國際排名看台灣媒體工作環境

Chien Chun Lin
新聞123456
Published in
5 min readDec 11, 2018

--

2018.05.01

2018新聞自由指數排名

就在5月1日「國際勞動節」的前一天,卻是戰地記者最黑暗的一天。因為伊斯蘭國在阿富汗首都喀布爾發動連環自殺炸彈攻擊,在短短24小時內,奪走十位記者寶貴的性命。值得注意的是,他們並不是在混亂中意外喪生,而是有一名炸彈客持假證件混在記者群中,等待時機引爆身上的炸彈,很有可能就是鎖定媒體做為攻擊目標。

戰地記者.揭弊記者 成攻擊目標

其實就在上個星期,無國界記者組織才剛剛提出警告,指出在世界許多國家,記者面對越來越多的敵意,尤其是一些政治領袖公開帶頭仇視媒體,包括使用口頭和司法暴力。二月份還有一位斯洛伐克記者跟未婚妻,疑似因為報導內容揭發弊案而遭到槍殺,這些事件對新聞自由和民主都是極大的傷害。

無國界記者排名 台灣新聞自由超越美國

事實上,新聞自由的程度在各國間有極大的落差。根據無國界記者組織4月25日公布的「新聞自由指數排名」,在180個評比國家中,北歐的挪威、瑞典和芬蘭囊括了一、二、四名,第三和第五名則是西歐的荷蘭及瑞士。另外,新聞自由最低落的五個國家,分別為中國、敘利亞、土庫曼、厄利垂亞和北韓。

而台灣今年排在第42名,比去年進步3個名次,這個成績在全亞洲名列前茅,甚至還超越了第45名的美國。比較令人意外的是,在2012年還排在第22名的日本,這幾年卻快速下滑,今年是第67名。至於新加坡和中國,更是遠遠落在150名之後。

亞洲國家新聞自由指數。

新聞自由對一個國家來說,代表什麼樣的意義?台灣雖然在國際評比中表現不錯,為什麼在國內卻經常有人批評媒體是社會亂源?本集「新聞全球話」邀請政大傳播學院教授劉昌德來為大家說明。

亞洲最自由? 台媒環境仍須改善

對於「新聞自由指數排名」顯示台灣在亞洲國家中表現最佳,劉昌德教授表示,比起其他國家,像韓國閨蜜門事件中對於公共電視的控制,台灣能夠在政治力量的控制上保持一定距離,是台灣新聞自由度能夠名列前茅的原因之一。

然而,「為什麼我們的新聞自由排名這麼前面,但大家對新聞媒體都不滿。」劉昌德教授表示,這裡的新聞自由不必然代表新聞品質,因為在無國界記者的調查問卷所要呈現的自由,強調的是一種消極的新聞自由,也就是「政府對於媒體的直接控制是不是存在」。

在反抗政治力量的直接控制上,台灣在這20多年來,無論是公民社會的覺醒或媒體工作者的努力,是有成果的,但社會對於商業力量、市場力量的控制,反而沒有如此重視,以至於現在台灣的新聞品質其實相對來說並沒有表現得那麼好。

“對於政府不直接控制媒體,劉昌德教授認為台灣的問題是當政府不控制的時候,市場卻無法提供良好的產業結構供有品質的媒體生存,「我們只強調政府放手的消極新聞自由,但並沒有去強調公共力量的介入怎樣積極協助新聞自由。」劉昌德表示,我們需要更友善的環境,讓有品質的新聞可以出現,才是更積極、主動的新聞自由。”

說明:引言範例參考如下,變換顏色,簡單做出區隔,有設計感。

另外,劉昌德教授認為台灣還有另一個問題,就是相比歐美,有像BBC、紐約時報等無明顯政黨傾向且高品質的媒體深獲民眾信任,因此政治人物不敢跳過這些媒體;台灣十多年來藍綠媒體有各自的支持者,也各自獲取廣告市場,因此少有人要競爭客觀、中立、高品質的媒體角色,故政治人物就躲在這樣的同溫層裡,偏向與自己同立場的媒體,因此所造成的問題也就比歐美更大一點。

無國界示警 媒體遭受敵意、威脅民主

無國界組織在報告中指出,記者與媒體遭受越來越多敵意、政治領袖公開慫恿大眾仇視媒體等現況,劉昌德教授舉川普為例說明,表示川普不只在推特上辱罵新聞媒體,甚至在記者會現場也會直指某些媒體做假新聞,「我想這些都是政治上的領袖可能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不願意既有第四權的媒體去發揮他的角色而做攻擊。」劉昌德教授認為這樣的行為對新聞自由會有一定的影響。

此外,劉昌德教授提及,這樣的狀況與新聞環境的變化有關,因為過去新聞是大眾獲取資訊的主要管道,因此政治領袖仍須與媒體保持一定關係,但是川普跳過大眾媒體,直接用推特表達他的政治治理及政治宣傳。

記者遭攻擊 顯示新聞自由仍具脆弱性

對於上周記者在採訪抗議活動時遭到攻擊的狀況,劉昌德教授表示:

“這樣的現象是必須被譴責的,因為代表台灣的新聞自由即使這幾年排名很好,但相對還是脆弱的,很容易就被影響,導致新聞自由受損。”

另外,劉昌德教授提及,其他國家當記者遭受嚴重攻擊時,社會上會有「反對破壞新聞自由」的聲音出現,但在此事件中可以看到台灣社會對於記者被打這件事,並沒有自然而然或大聲浪的譴責此行為,也是問題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