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是什麼?跟「作品集」一樣嗎?

你是在累積作品?還是在充實作品集?

雖然中文字都是 #作品,但我覺得它們兩者的功能和目的是完全不一樣的。幾乎每個還在職場中打滾的人都用的到作品集,而對 #個人品牌經營者 來說作品可能更為重要。

作品集用來證明能力

證明和陳列你的能力可以做出哪些東西。

這裡要思考的點就例如說:要列出哪些能力?怎樣的作品有助於證明能力?怎樣的呈現方式有助於對方理解?

以我自己是個行銷人來舉例:

假設我要準備作品集,第一步就是先想要列出哪些能力?例如文案能力、網站規劃的能力、粉絲團操作的能力、廣告投放的能力 …

再來思考各能力我想表達的是怎樣的風格和範圍?例如文案也許是簡單暴力,適用在 B to B 銷售。網站規劃也許是簡單明瞭、閱讀動線流暢,適用於資訊類型網站。

然後是在過去經歷中找尋足以證明這些能力跟風格與範圍的案例,最後是安排這些案例的包裝與呈現。

作品集當然很重要,它就像是更有說服力、更有具體事實的履歷。不過在這裡我們要思考一個問題:

作品集通常是誰會看到?

通常是已經知道你、已經接觸到你的人才會看到你的作品集,一個完全無關的人要透過某些機緣輾轉瀏覽到你作品集的機率實在是微乎其微。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用行銷語言來說的話會這樣說:

作品集對增加流量沒太大幫助

有助於提高轉換

作品集不太容易做到讓原本不認識你的人認識你、讓原本接觸不到你的人接觸你,它能做到的是讓已經接觸到你的人更認同你、更了解你。

作品用來讓人們因此認識或接觸你

人們是透過作品來認識到你。

舉個例子:
嘖嘖 zeczec × 讓美好的事物發生:台灣的群眾集資(Crowdfunding)平台

我相信知道嘖嘖的人一定多過於知道嘖嘖創辦人的人。

看到一個東西,可能是某個事件、或某個專案,因為對它很好奇或是有類似需求,於是去尋找背後操刀的人或團隊。在我的定義裡,那個事件或是專案就是作品。

以我自己為例,最一開始是我開了一間小店:來坐夥共享空間,讓一些也是空間經營的同業們看到,然後因此找到我有一些其他機會。對當時的我而言來坐夥就是我的作品。

後來是因為到其他空間辦出一場又一場熱熱鬧鬧的活動,讓一些也是在做活動、做空間、做新創的人看到,又因此找到我有一些其他機會,對當時的我而言那些活動就是我的作品。

再來則是那一段時間也許把 C.C.Work 兆基商務中心 做的夠熱鬧,也是讓其他做空間、做行銷的人看到,又因此找到我有一些其他機會 …

一樣是那個問題:

作品通常是誰會看到?

是關注那個領域的人會看到,當然是原本就認識你的人會更有機會看到,但就算不認識你,只要他在那個圈子裡就還是很有機會看到。

接著如果他有興趣或需求,他自然有辦法透過作品去找到背後的你。

所以結合起來會變成這樣:

作品有助於增加流量

作品集有助於提高轉換

作品的條件

也不是每樣東西都能成為作品,有一些原則。

作品的功能在於:
「讓關注該領域的人看到,並因此可以認識你或找到你」

於是作品的條件大概就出來了:

□ 有點指標性

□ 有點知名度

不用對大眾,而是在那個圈子內

跟一個操作時的細節:

□ 要能連結的到你

總是要有一些資訊能夠跟你連在一起,如果要找你能找的到

針對連結這件事補充一些,例如媒體報導中有提到你的名字,而去 google 你的名字的時候能找的到你。例如也許是聯絡資訊中有你的聯絡方式。又或是以上都做不到,那至少在你自己的社交媒體帳號中、或部落格中有描述過這個作品,當人們去搜尋該作品時有機會因此找到你。

你需要的是「作品」還是「作品集」?

我覺得這是兩個功能目的各自不同的東西,雖然是有一些重疊,但基本上還是有所差別。

如果當前需求主要是要佐證自己的能力,那也許需要的是作品集;

如果主要是要提高自己的能見度,增加更多機會,那需要的也許是作品。

最後來個小小的道德提醒

我並不想讓世界變得更浮誇,還是要提醒一下。

準備和說明作品的時候,重點是不要蹭!實際上沒參與就沒參與,那就不能算;實際上參與多少就參與多少,不要唬爛。

而關於作品集,重點則是不要造假吧。不是自己做的就不是自己的,或實際上做出來就不是那樣,也不該事後美化。或更誇張一點請他人操刀。

總之就是這兩個真:

真實、真誠

--

--

東東 (吳東軒)
一個 NF2 罕病患者的斜槓人生

業務出身的行銷人,確診 1/40000 機率的 NF2 罕見疾病後,從此踏上不同的人生道路。喜歡思考、喜歡書寫、喜歡自由,也是一個加密貨幣愛好者,期待區塊鏈與加密貨幣普及到日常生活的那一天。著有《人生很難,就想活成喜歡的樣子》一書,個人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eohex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