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如何在這個時代,讓自己從容又持續地成長?三個步驟將知識IPO,把知識變現成價值(內有全息圖)

在去年,我看了一篇由李笑來所分享的關於MJ老師的一篇文章《知識恐慌症下的學習方法》談的是關於知識恐慌的話題,我想引用其中的一些數據。

一、紐約時報一天的資訊量 = 17世紀一個人一輩子資訊量的總和。

二、網上的資訊量一天至少 1000 萬個中文字,最高一天目前的流量是 200 億個漢字資訊量;這還不包含外國人的英文字資訊量。

三、現在每二天產生的數據 = 人類會寫字以來至 2003 年的總累積數據量。

四、YouTube 每天上傳的影片,要花你 15 年才看得完。

五、全世界每天有 2,500 億封以上的 E-mail,其中 80% 是垃圾信件。

在你看到這邊為止,這個世界又多了很多資訊量。在這個資訊爆炸的網路時代,爆炸的不只是正確、有用的資訊,也包含了更多錯誤、無用的資訊,你不可能看完所有的資訊,也不應該如此。

該如何在這個時代,讓自己從容又持續地成長?

第一件重要的事情,是先慢下來;不是不做,而是想清楚再做,學習也是如此。在這個時代,有很多學習的管道,從個人閱讀、集體讀書會、旅遊生活到線上課程;只要你想,二十四小時隨時隨地都可以學習,我們相信只要大量閱讀與努力學習,就能得到成長進步,但事實是如此嗎?

今天學的東西明天可能就過時了,越是沉浸在學習中的人,越是會感到心浮氣躁,想要努力變強,卻發現在前頭的大神可以堆成一座山;深怕什麼都沒抓住,似乎只要一恍神,機會就會失去了,聽到別人一年二、三百本書的閱讀量,自己只讀不到十多本,巴不得將這些大神的書單全都收集、全都看完,自己就能多接近這些大神一步。

你也是這樣嗎?

別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飾戰略上的懶惰

今年即將結束,這一年來你看了幾本書?這是第一個問題。

如果隨機選一本今年你看過的書,能不能立即說出這本書的內容?對你的啟發與影響是什麼?這是第二個問題。

最後一個問題,在這些書當中,有哪些知識幫助你解決了你或他人的什麼問題?有哪些知識改變了你或他人的思考模式或做事方式?

學習的速度,跟不上遇到問題的速度,這才是你焦慮的根源。

想像有一個巨大的漏斗,上方是你餵食知識的入口,你丟了很多書籍、知識進去,下方的出口出來的會是什麼?如果我們換一個方向來思考,你希望下方出來的是什麼?那麼,上方又應該丟入些什麼呢?如何確保這個轉換的過程如你所願?這就是以終為始的學習方式。

古典在《躍遷》一書中提到將「知識」轉變為「價值」的系統化做法,主要有三步驟。

一、做為一位終身提問者
二、成為一位跨域整合者
三、建立一套知識IPO系統

知識IPO:把知識變現成價值

所謂知識的IPO,意即「輸入問題 (input the question)」,以持續解決問題為目標;「解決問題 (problem solving)」,要整合多個學科知識為手段;「輸出產品 (output)」,透過諮詢研發、授課整合與寫作來讓思想產品化。

當思想產品化,便有了進一步「變現」的機會,而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產品;當你將自己的思想產品化了,便可以清楚地看到你的機會。

別忘了,IPO的出發點是以「解決問題」為目標,所以你得先釐清解決誰的什麼問題?這個「問題」不明確,就沒有意義,而這個「誰」不清楚,就沒有價值。

知識IPO:把知識變現為價值/劉奕酉 製圖

以終為始,要建立一套知識IPO系統,就必須提出一個好問題,這個問題必須有價值,而且是有可能被解決的。所以,懂得提問是關鍵,始於問題、終於問題,由最初的問題導出更深、更新、也更有價值的問題,這是一輩子的修煉,所以我們得做為一位終身提問者,這也是IPO的第一步:輸入問題(I)。

其次,是解決問題。很多時候我們學習是為了學習而學習,沒有迫切要解決的問題,自然學習成效不彰,因為這與我們無關。你說,微積分跟你有關嗎?大多數人覺得無關,所以學不會,即使勉強學會應付考試,過一段時間照樣忘光,因為用不著。但是如果你是從事經濟學、計量金融學或是工程學領域的專業,自然微積分就有很大的相關性。

所以學習應該是帶著問題出發,學習如何解決問題?從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建立知識的碎片認知。有時候我們會覺得知識的學習片片斷斷的,就是因為缺乏一個問題結構將它們兜起來,將知識整合為一項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我們要成為一位跨域整合者,一個複雜問題的解決往往需要整合多個領域的知識與技能,這是IPO的第二步:解決問題(P)。

最後,是用輸出去倒逼輸入。只有做了才知道有沒有學會一門知識,只有教會別人才明白有沒有融會貫通一門知識,所以不要怕輸出,要試著去教別人,才知道自己到底懂了多少?不夠再提問,再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然後整合,再輸出⋯⋯週而復始,就是用輸出去逼輸入。

問題在解決的過程中,我們會學到解決問題的知識;很多人很會解決問題,但是缺乏教別人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我在內。我思考了其中的原因,答案不在於授課技巧,而是在有結構性的方法論;當你建立了屬於你自己的方法論,這套解決問題的知識體系才真正屬於你自己的,這是IPO的第三步:輸出產品(O)。

光是看沒有用,去做就對了!

我花了二年多的時間將過去的知識與經驗整合為不同的知識方法論,也透過實體授課、顧問討論、解決問題的過程去驗證與完善整個知識體系,嘗試著寫作來逼迫自己將知識更有結構性、更平易近人;當然,為此也大幅增加不同領域的閱讀量,這些都是運用到IPO的模型。

找到知識源頭,提升學習的認知效率/劉奕酉 整理

過去一直都是以問題解決導向來學習與閱讀(IP),但幾乎沒有輸出的作為(O);去年看了《躍遷》這本書,最大的收穫就在於「輸出」這塊的具體實踐了,關於提升學習效率,可以閱讀第三章的部分。

我還蠻推薦可以看看這本書的,這次旅行我就帶著這本,沒事就再看看、再反思一下。如果沒看過,希望這篇文章的分享可以給你一點啟發。

但請相信我:光是看沒有用,去做就對了!

劉奕酉|簡報.簡單報創辦人
十多年商務簡報經驗,擅長簡報架構、資訊視覺化、策略提案及銷售簡報等。傳播簡報多元文化、分享職場簡報思維、透過簡報解決問題、展現個人專業價值,是我的理念。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與持續關注簡報.簡單報Blog:https://easypresentation2016.blogspot.tw/
簡報.簡單報FB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easypresentation/
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asypresentation2016@gmail.com)

--

--

職人簡報與商業思維|劉奕酉
職人簡報與商業思維

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著有四本暢銷書/邀約請私訊 easypresentation201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