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進自我覺察能力的後設認知思考(Metacognition)

Albertsu
Renaissance Man Tomorrow
10 min readJun 23, 2020

--

“後設”這個用詞最早在卡爾維諾的小說『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的相關導讀評論中看到。多年前望詞生義的以為後設小說意指不同於一般透過故事脈絡推進,改採用一種事後觀點視角的敘事來點評揭露,以一種橫亙在讀者前佔據制高點地位的優勢姿態,一種早就知道的無趣筆觸,時時暗示著讀者正在看的是一場虛構情節的戲,給予讀者一種閱讀入戲權力的被剝奪感。

很直覺地將自己閱讀的感受連結到文學評論中提到的文體名稱,我那個定義是錯的,請自己Google什麼是後設小說。

20幾年前一個年輕的閱讀者,多少耍弄著每一代文青都會有過的附庸風雅兼自抬品味的裝模作樣,實際上是看不懂卡爾維諾的意圖,文學表現的結構意義,基本上是連書名也看不懂。

前一陣子又重看了這個連主客體關係還是一樣難以掌握的名著,沒有比年輕時長進看懂多少,多了一點啃進去文字的耐性,撐到一半才放棄(還是覺得翻譯這種如此深奧而細膩的作品,要能精確的在不同語言之間傳遞,恐怕永遠是一個只能逼近而無法達成的任務,除非原作者本人就是以兩個語言同為母語的條件下去寫作,而且駕馭兩種語言逼近到極限時的能力等量齊觀。媽呀,有這種人嗎?何況重量級作品動不動都是翻譯成10幾種語言以上,這中間的精準度與品質絕對是個大問號。 這也是語言在人類不同社群中永遠無法跨越的限制吧)。

這樣的重讀,多得到的其實是對卡爾維諾本人的敬意。文體的理解沒有能夠深入多少,但是這一次可以強烈感受到作者游刃有餘地自在穿梭於多重艱澀表現技法間,收放之間同時看出技巧背後強大的支柱是建立在作者的深厚底蘊,探不到底的知識連結與智慧洞察。

信手捻來都是巧妙的伏筆,看到後面會忍不住翻到前面重讀去確認他的佈局,而且是跨越故事發展軸線的高明隱喻,讓讀者自己胡思亂想的腦補又充滿自我懷疑。

雖然還是無法領略文學面的精髓,至少明確感受到作者的犀利之處,作為一個閱聽者,比起第一次是完全不知道自己在看什麼,也沒有任何感覺的處境,或許可以安慰自己,會覺得卡爾維諾很厲害,至少沒有馬齒徒長。

卡爾維諾沒有在主流的文學大獎中被肯定過,實在是蠻有趣的一件事。也許他太充滿原創與想像力的實驗風格,會被握有賦予桂冠權力的那群人打從心裡排斥厭惡吧,或許觸動了這些權力者心中深處的恐懼?看到了卡爾維諾才氣中的離經叛道,無法用好文學的樣板標準來分析與評分?

話題扯太遠了,提卡爾維諾其實只是要帶出”後設”這個詞。

最近看的一本書『為什麼聰明人會做蠢事』(Intelligence Trap)裡面提到了後設認知在防止犯蠢的重要性。才重新確認了後設的定義,我對後設小說的定義是錯的,但我關心的是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這個心理學上的重要技巧。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Daniel Kahneman 2011年寫作的科普巨著『快思慢想』在幾年前中文版出來後,透過閱讀他和Amos Tversky的研究故事與結果發表,Kahneman這兩年幾乎成了我新一代的偶像,是那種打從心裡覺得崇拜至極,會讓我充滿情緒反應的偶像。前一個會這樣觸動內心深處視為偶像與精神楷模的人物,也許是學生時期透過閱讀作品,在未見客觀下所認識的理查費曼吧(好巧,兩個都是猶太人,敢自稱上帝的子民,這麼少的人口占比,在各個科學與藝術領域的歷史成就真不是蓋的)。

Kahneman的研究主要在認知心理學中確認了人類的思維模式是極度不理性的,會受很多內外在因素的干擾而產生非常多的認知偏誤,我們現在熟悉的暈輪效應、錨定效應、框架效應、歸因謬誤,甚至在管理上談最多的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等,很多都是Kahneman的早期研究確立下來的,他被視為是佛洛伊德之後最具影響力的心理學家,而且在科學客觀上的正確性絕對是高過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派。

在歷史性指標上或許佛洛伊德有比較高的標誌性地位,他啟發了我們去認識表象之外的精神與心理世界,但在心理學實務上產生明確可採取行動的標的、高可信度的研究方法、以及可以類型化犯錯模式的嚴謹科學卻是來自Kahneman和Tversky.

Kahneman的研究明確指出人類有採用捷思(heuristic thinking)的傾向,而且小小受干擾的程度很容易就會讓理性思考分析停擺。

捷思通常反映在人的行為就是武斷、主觀、自以為是、好爭論,以及充滿表象上的自信(我很常犯),容易在求證不足或分析偏誤的模式下就驟下結論與評斷,尤其越是學有專精、社會地位高、經濟能力高、高權力職位或有長期成功經驗的人,通常犯的毛病就越嚴重,因為這類專家、領導人之流的會更因為權威關係受到更少挑戰,遇到更多的是唯唯諾諾的逢迎拍馬,思考與判斷事情更偏向自己的經驗直覺而缺少客觀證據的蒐集與分析,而且因為習慣性的自信過度會嚴重傾向認為自己總是對的(主管大頭症/專家大頭症)。

實證研究上早已證實看似很有自信的斷言與言之成理(只是透過篩選有利的事實證據與偏狹性論述來維護自己的主張),其正確性往往比不上對結論抱有懷疑,不過份確定,而能從多方角度進行查證與比較分析的處理方式。

很可惜,另外學者的近期研究結論是,人類社會往往獎勵那些看起來很有派頭、講話大聲有自信並佔據多數發言時間的人,對於正確性的檢驗卻十分不足,對沒有表現出夠武斷夠自信的人所提供的機會也不公平。恰好在西方管理學界這幾年也強烈呼應了要平衡重視低調內向型人格者的貢獻度與重要性,避免組織的資源分配被高分貝的喧嘩給不正確的扭曲導致整體效率低落。

所以社會才會那麼亂啊,一大堆表面華麗的草包佔據重要職位、掌握決策權力。獎勵機制往哪邊傾斜,社會就會變成怎麼樣,因此時時檢討自己的大頭症,以及檢討自己組織所犯的大頭症,是提升自我效能非常重要的慣性行為。

錯誤的獎勵機制倒也不是因為壞人打的算盤會用這機制來拉拔同類的意思,而是不論好壞與是非黑白,人類在判斷誰適合坐在領導人這個位置上就是很容易犯蠢。

我非常不鼓勵你採用這種認知偏誤與自信大頭症來獲取想要的成功。這是一種毒藥,也許他短期可以讓你得到能見度,走上更高的地位與影響力。但一旦你習慣靠服用這帖毒來取得滿足與感覺良好,被慾望蒙蔽了自己的判斷,甚至長期下來開始走上一些反社會傾向、缺乏同理心的自戀型人格養成,到頭來終究不是受到多數人的唾棄孤立、領導力發揮不彰,也很有機會在取得相當的成功之後,被更毒性的黑暗人格者視為消滅對象直接黑吃黑。

何況,如果你需要靠這種假象的虛榮來獲取快樂,永遠在索求別人給你肯定,永遠填不滿的內在匱乏,事實上是很可悲,也非常容易讓別有居心的人用這個心理操縱的套路來控制你。

學習感恩、滿足、肯定自己與他人、求實質進步而非不擇手段,可能才是反過來要付出注意力去學習的。

“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可以如何幫助減緩人類認知偏誤的傾向?

第一,他讓我們慢下來、退一步,習慣以第三者角度觀察我們自己的想法與言行。是不是太激動了?是不是太武斷了?是不是集中在證明與辯護自己是對的?是不是沒有顧慮到別人的情境因素而自以為是拋出結論與想法?

降低杏仁核激化的First Reaction,,深呼吸,提醒自己不是在過去演化中的史前時代正在面對野獸的戰或逃抉擇,別讓壓力賀爾蒙上升與窄化思考範圍的情緒綁架,而是需要更多大腦前額葉的介入來處理自己的思考嚴謹度

練習慢下來,別馬上反應別馬上出口。從更高的角度俯瞰,重新評估各種因素。

第二,保持一個旁觀者的距離,可以讓我們的情緒不要那麼進去事情裡面,當情緒有距離時,可以用更寬廣甚至對立的角度來觀察分析事理,進行更完整的評估與作出更謹慎理性的決定。

舉例,你可能認為台灣就是一個實體獨立國家,不該太依賴霸權中共政權的誘惑與陷阱,要朝向別的路線傾斜走出屬於自己的路,提到未來與中國的各種可能關係,都會觸動你的敏感神經,讓你開始變得激動,強力維護主張自己的論點,但其實在激動之餘,你的論述選擇都是只挑對自己有利的一部分來佐證,完全無視於其他可能也成立卻違反你信念的事實。所以遇到和你政治觀點牴觸的人,就變成了耍嘴皮子大賽,看誰能收集最多的論述觀點與有利佐證,誰有本事駁倒對方的情緒激動辯論大會。

其實有爭議性事件都是如此,教廷發起十字軍東征,士兵要犧牲性命,爭取的是奪回聖地耶路撒冷,為神而戰,光榮而死,結果在異教徒的信仰中,他也沒有比你站不住腳,捍衛的東西都很一致,只是信的神不一樣。

所以,take it easy,信仰很情緒,觀點也很情緒,別讓情緒主導了思考與判斷,用力證明自己是對的,基本上無法得到和你觀點對立之人的感佩,理解對方的立場才有辦法跨越意識形態與對錯之爭。

第三,重新框架(reframing)的能力養成,我們習慣照著自己的慣性思考與慣性反應去處理各種壓力情境,久了別人看你會怎麼反應與對你這個人的掌握都了然於胸。

不要招數用老,不要碰到問題與情境都只會用那幾個套路來作為慣性回應,這對長期影響力是很大的傷害。

後設認知就是要先跳出來看到自己正在幹嘛,又開始嘮叨了?又開始對一件事或一個人進行不必要的品頭論足、慣性抱怨或老生常談,只是為了讓自己因為作為一個批評者可以感覺良好?或者又開始自怨自艾,充滿了受害者情緒?

The purpose of reframing is to take actionable tiny steps.

重新框架在心理諮商是主流的助人技巧,他其實就是一種後設認知的訓練,打破自己的負向反應循環,跳出現有框架尋找新的切入點。專注在可以採取行動的事項上(Small Actionable Items),而且是越可拆解成小事情的框架方式越好,因為可拆解到更小來執行,才是促成打破循環與創造改變的契機,目標太龐大太困難,在認知心理上就會逃避與放棄,沒有辦法從小處著手去練習與創造新的健康慣性循環。

重新框架你看世界的方式以及找出可以做的事情這個技巧,事實上是源自我自己幾年前遭逢大低潮有了憂鬱傾向時,從心理諮商師那邊觀察學到的招數。

不管我跟他聊什麼議題,他只要開始警覺我進入負向循環的觀點模式,總是能夠很簡單就打破那個loop,馬上跳出來用Why Not?式的提問來製造其他看事情的方式,也因為那段經驗,我了解到所有觀點其實都可以找出對立或互補的點,所以不要僵固在自己的負向觀點上,由於人類大腦認知有很明顯的負向傾向,reframing習慣的養成是協助自己創造多重觀點的重要技巧。

第四,換位思考的習慣。不管進行什麼樣的辯證與討論,開始練習進入對方的觀點與立場,如果你是你老闆或你的競爭者,會對這個情境或對你自己這個人有什麼看法?

觀點替代是很重要的自我覺察與效能提升技巧,我們總是有很多行為盲點自己是觀察不到的,大家應該都會有一個共同經驗,要你去分析你的同事你的朋友有什麼問題,他應該怎麼做可以去突破去改善,做這種分析與糾正別人每個人總是可以做到頭頭是道,犀利的不得了,奇怪了換到別人看我們自己,怎麼也是毛病一大堆我們自己看不到?

嘗試將自己的情境帶入和你對立的人或和你關係密切的人身上,會學習看到更多自己的問題,也會因為理解而多包容你的對手,讓可能路線的選擇更寬廣。這一招在婚姻諮商中治療師很喜歡用,不過那是專業領域,我資格不適就不贅述了。

可以試著在生活中多培養身處在別人立場上的想像力,探索什麼事物是他心之所向,你採行的作為與言行,影響力將會更大。

拉拉雜雜的扯了一堆,其實上面提到的種種心理學陷阱,每一個我自己都犯過,也有很多現在都還是避免不了。

基本上人性的可鄙與局限性,也沒辦法讓任何一個人能完全逃脫這些心理偏差的限制,重點不在追逐完美,完美主義是減少心理學限制與理性思考的大敵,不要跟任何人進行無意義的向上比較與向下比較,不是得到無意義的枷鎖就是得到阻礙進步的自我安慰。專注在眼前的自己與處境條件,保持好奇心與探索學習的心態,持續往前走,別管終點線,每一天就是你的人生,才是能讓自己輕鬆自在的生活之道。

分享一下Daniel Kahneman前些年在Google的演講,挺像畢卡索的,他是我心目中的巨擘與偶像,認知心理學的Picass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