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和」「號外」和問候梁振英有價有市 探討紙媒價值

記者關震海
記者關震海
Published in
5 min readApr 7, 2019

--

上周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公布新年號-「令和」,報界大為緊張,即時印刷「號外」,引發東京和大阪各地人群搶「號外」的事件。在網上由 1500炒價升至3500日圓($245港幣)。

大街大巷群眾搶「號外」的景況,我相信40歲的香港人未曾見過。

「令和」的「號外」價錢至3500日圓。

2015年9月,我處理明周封面2449期「神之手@肢解主流媒體」,訪問前輩黃毓民。黃是香港網媒先驅,又是《癲狗日報》的創辦人。為此專題,我略研香港報界的歷史。香港報界的高峰期為上世紀的20–30年代,像日印三張紙的《超然報》可直銷到廣州,戰後60–70年代香港處於中西的政治風眼,大報小報各有各做,高峰期香港報攤賣超過一百份報紙。當時流行「一張紙」的小報,黃毓民年輕時有份參與,於是冒昩請教。

毛澤東之死 毓民印「號外」

「當時毛澤東一死,我和李彭基(前《爽報》總編輯)即刻印『號外』,在尖沙咀天星碼頭派,數分鐘派晒。當時毛澤東的死訊是大新聞。」我問毓民當時你幾多歲? 「仲讀緊大學。」毓民憶述天星派號外那天的事,仍然歷歷在目。

黃毓民向我透露當毛澤東逝死,他與同學立即印「號外」。黃少年已經身兼數份報紙的記者,亦創辦自己的報紙。

「令和」公布當天,電視台早上重播1989年「平成」當時搶「號外」的景況。「唓!有即時新聞,還有市民搶『號外』?」當時我不太相信有市民仍然會「瞓身」去搶報紙,況且日本各大報館一早預告會出PDF版,派發給讀者,好像《千葉日報》早勸讀者在網上下載。結果,群眾在車站外出現瘋搶潮。日本傳媒的口水佬分析因為讀者還有collection的習慣,這個嘛,傳媒人還是應該好好深思一下:在今日紙媒艱難的年代,新聞為何「要印紙」?

(source: 社民連)

--

--

記者關震海
記者關震海

《誌》創辧人、《旺角有大誌》主編。前明周文化數碼內容執行編輯、《蘋果日報》記者。亂世中寫作,寫寫日本、電影、時評和採訪後感。三十有六,有一種大叔的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