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帝國: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壟斷與危機 閱讀筆記

CYL
諮詢民工的求職散策
8 min readJan 27, 2020

--

會計系畢業不一定要去四大,CPA其實更像Certified Private Accountant

學了4年會計,從來沒人告訴我們可以關注審計行業的發展歷史,該思考審計業務的本質,乃至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商業模式。從HR到學校教授,幾乎沒有人說過這些。考試要求我們要能流利背誦無保留意見書的公版,課本上寫著哪些不是會計師應承擔的責任。但卻鮮少有人提到,關於會計師存在的價值還有審計工作的意義(如果有)。

會計系作為四大的職前訓練所,而我作為拿了兩個會計學位的人,實在很想鄭重的推薦這本書《會計帝國: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壟斷與危機》。要說他是我2020年度最推薦的書籍也不為過,因為總算有人摸著良心說真話了。會計系畢業不一定要去四大,教授的話可以參考,但不照做人生不會因此走到盡頭。母校對我們很失望就算了,因為那是我的人生,和系主任其實沒什麼關係。以下挑幾個在這本書裡讀到,我很有感觸的議題和大家分享。當然,職業無分好壞,腳踏實地,日子過得開心,如此足矣。

意外發現我家很適合拍這種圖

會計系教授認為學生畢業應以四大為目標,香港台北皆然

會計系的教授總說,去事務所待個兩年,以後就會成為炙手可熱的專業財會人才,甚至一路做到底,就會成為台大某稅法老師口中所說的深口袋。很多教授對四大一致推崇,他們都視此為會計系學生畢業後的正解。但真是如此嗎?兩年一到,要離職時,主管也只是告訴你,離開這裡你可能也去不了更好的地方,這在一些學長姐的IG Story上都得到了很好的應證。甚至還有人告訴我,畢業後去四大只是為了刷履歷而已。

而香港的會計系和台大相比,也差不了多少。在香港,會計系會和四大共同推出Program(這裡實在不想翻成課程),鼓勵學生在1–4月的學期間休學,去事務所實習,而學校則會大方地給予三個學分。這樣的計畫,每年被學校教授當成與業界接軌的好方法,甚至告誡我們,不能輸在起跑點。因此,這種計畫總是搶破頭。但明明就是事務所忙季缺人,企業為了填補臨時的人力缺口,又想盡可能地壓低成本,因此轉向只要正式員工一半的薪水的廉價勞工。作者說,這在1950年代的美國,就已經出現,只是當時,他們用來解決忙季問題的方法,更激進的會直接雇用農民工。(仔細想想,影印、複製貼上,好像更像體力活,至於放飛機則是一種藝術)

而且,在同儕紛紛接受教授想法的同時,要獨立思考,其實非常困難。我自己也曾申請過多次四大的工作,但很幸運的幾乎都被刷掉了。記得大二上,在香港就曾因為沒有事先背Aptitude Test的題庫,被EY刷掉,連四大都不得其門而入。那時候剛到香港,還要穿著整齊西裝到有無敵海景的辦公室,用滑鼠玩接球、圖形推理等遊戲,作為面試的一環。那些仔細寫並不難,問題就在於沒有事先背題庫的人,在時間內根本做不完。而且我後來才了解到,這些線上測驗,多半發給面試者在家完成,大家多會找人一起做、甚至找槍手代打(淘寶上有賣家),這些都早已是公開的秘密。(台灣的四大貌似沒有這關)

教授眼裡的四大和我感受到的,彷若平行時空。

去年夏天,我在台大會計系畢業典禮的授袍儀式上,當教授得知我有工作時,也是默認我肯定是拿了四大的offer。但我當下沒告訴他的是,其實我當初大二暑假去PwC實習時,帶我的經理在我實習結束前,就告訴我,如果可以,就不要回來了,因為台灣四大的薪水,在亞洲可是出了名的低。教授眼裡的四大和我感受到的,彷若平行時空。

讀了這本書,我才知道原來在1950年代以前,四大很少有大學畢業生。書中的作者更狠,他直接說了一流的大學畢業生根本不會去四大(這裡指的應該是從事審計服務,畢竟四大的諮詢品牌,比如德勤的monitor,還是享有很好的名聲。)

People working Cheap while Keeping Partner’s Money Growing, 其實不EY。

這本書功能多樣,如果想當成笑話來讀,可以直接關注第六個章節。他交代了四大名稱的起源,戲稱PwC的縮寫其實代表People Working Cheap(讓我想到離開PwC時那300元台幣預算的離職午餐,主管還不能報帳),KPMG為Keep Partner’s Money Growing(我想到某執行長有一天上課前去買了條珍珠項鍊)、Keep Playing More Golf (讓我想到那個會帶學生去他陽明山豪宅參觀的合夥人),EY為咦?Why(讓我想到做測試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看起來合理就好,別問為什麼)。至於Deloitte,作為一個英語化的法文名字,似乎成功躲過了作者的調侃。

平衡事務所淡季人力、解決審計公費降低的對策:降低人力成本、拓展多元業務

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或者更精確來說,審計,就是勞力密集行業。台灣一年四大的招募就高達上千人,就如書中所言,「對勞力密集的會計師事務所而言,需求低谷遠比需求高峰來的糟糕。」因此,事務所必須用各種方式降低成本,例如砍砍加班費、叫四個人完成五個人的工作、出外勤的時候搭公車、沒有固定座位、招募更多領基本時薪的工讀生等等,都是很有創意的解決方式。

畢竟,審計報告四家都能寫,對於財報使用者來說,還真不會因為是KPMG簽的證,而比EY簽的有價值,股價也不會因為換了logo顏色而因此提升。如此一來,審計服務就成為一種同質性高的商品,四大的合夥人得開始降價競爭,也就一點都不讓人意外。但我不懂的是,富士康都知道勞力密集產業要往郊區移動,事務所居然都偏好高級寫字樓。這省下來的房租應該可以給審計員加薪不少。

降低成本的同時,拓展額外的收益來源(多角化經營,變身小投行、律所、顧問,最近好像還是人工智慧跟資安專家),也是四大紛紛採用的模式。明明沙賓法案以後,事務所紛紛剝離自身的諮詢部門,以迴避利益衝突,但可能人都是健忘的,四大諮詢部門再次成為事務所近年業績增長的主要關鍵。認真來說,四大審計以外的其他業務,包括管理顧問、稅務諮詢、收併購、法律服務,目前其實已經佔營收來源的一半。

如果我們點開四大的網頁,很容易發現這其實是一間什麼都賣的professional service provider,他自稱各種行業專家,提供破產、避稅(合法逃稅)、公益彩券開獎、奧斯卡開獎,各種有客戶願意付錢他就願意提供的服務,試圖透過審計業務所建立的名聲,進行更多的cross selling。雖然我其實不懂為什麼奧斯卡開獎跟會計有關…

那麼你可能會問,那CPA到底在為誰服務?

書中作者提到,審計員以前以品牌、良心為自身執行業務的原則,甚至不會也不得去主動承攬業務,都是因為別人仰慕該會計師的名聲,而前來委託。放在今日來看,實在很難想像。

站在事務所股東的角度,追求利潤極大化本身沒有問題。但問題在於,CPA,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到底該為誰服務?畢竟,事務所是合夥人制,他不用如上市公司一樣受大眾投資人監督,賺來的審計公費,將來可是要入到合夥人的深口袋裡。

在台大上審計課的時候,某四大的執行長經常跟我們說,會計師的工作就是去借信用給別人。於是,公司付費給事務所,聘請他們以獨立的第三方,去審計公司的財務報表。但可能完全獨立嗎?那位執行長還提到,基本上會計師不可能出否定意見報告,如果真的有問題,那麼通常他們會要求客戶解除委任關係,找別的事務所進行簽證。因此,市場共識是,更換事務所或會計師,是這間公司財務暴雷以前的有利參考。

那會計師為什麼不能老實的出否定意見?因為客戶不是付錢請你去打臉他的阿,由私人企業資助的守門員擔任公眾利益的捍衛者,在企業出現問題時,實在沒有誘因把公眾利益擺在最前面。因此,也出現一個又一個審計失敗的案例。比如,安永審查的雷曼兄弟、德勤的房利美或是很有名的安達信安隆案。

這裡,可以參考另一本書,一個Auditor耗掉8,800小時的故事,由一個香港四大審計員所寫,以我之前在項目上的經驗來看,內容非常誠實,也很detail。我想到之前,在香港的某所出外勤時,偶爾想問一些關於憑證上的問題,主管總會笑一下,給我一個你今天想幾點下班的眼神,那看起來簡直比蒙娜麗莎還耐人尋味。

結語: CPA的P代表的是Public?

我自己覺得其實CPA更像是Certified Private Accountant。用來應付政府機關的各種要求,滿足企業主的個人需要。短期來看,受惠於多角化經營,事務所依然會欣欣向榮好一陣子,但就如作者在最後幾個章節所言,這是一台遲早會停下來的跑步機。越來越重的罰款,層出不窮的審計失敗案例,還有因為合夥人制度而推遲的轉型,都有可能成為壓垮事務所的最後一根稻草。

其他書評可見關鍵評論網

--

--

CYL
諮詢民工的求職散策

前諮詢民工,現任區塊鏈產品經理。 演講/合作邀請:yenlin2015@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