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後的新藝術(中)

與新藝術的邂逅之莫斯科篇

--

凱庫什耶夫之家(Особняк Кекушев)

上一篇介紹過新藝術風格傳入俄羅斯的大致風貌,這次來看看在莫斯科可以捕捉到的新藝術蹤跡。

19世紀末新藝術運動席捲歐洲,俄羅斯也趕上這股風潮,特別的是,俄國藝術家們融入傳統文化精神於其中,不但豐富藝術作品,也為整座城市帶來新氣象。

這個時期的知名建築師人才輩出,建築物外觀樣式變化也極其多樣,本文選擇兩位才思細膩,同時受到當代眷顧的建築師做介紹。他們的作品在莫斯科可說是無所不在,曾到訪過莫斯科的你或許就曾經見過他們的傑作,曾為他們設計出的獨特建築外觀而駐足讚嘆。

多產而神祕的建築師:凱庫什耶夫(Лев Кекушев)

上圖:李斯特之家(Особняк Листа),下圖:凱庫什耶夫(Лев Кекушев)

凱庫什耶夫( Лев Кекушев),可算是第一位將新藝術風格帶進莫斯科的人,他出生於1859年,最具標誌性的設計風格為城堡拱頂上的獅子造型雕像和獅子浮雕。

1883年,他入學聖彼得堡工程師學院(ИГИ),後來加入了內政部技術建設委員會,他也擔任建築師助理,負責建築物與城市屠宰場的水塔建設,於1890年移居莫斯科。

1898–1899年間,他為自己規劃興建了一幢宅邸,爾後實業家李斯特(Г.И. Лист)因為相當著迷於該宅邸的設計風格,便斥資重金將其買下,現在這幢房子被稱為李斯特之家,此建築亦被視為新藝術風格的開端。

1898–1900年間,儘管凱庫什耶夫贏得了大都會酒店(Метрополь)的招標案,但是投資人馬蒙托夫 (Савва Мамонтов)卻決定將建築設計工作轉交給沃爾科特(Вильям Валькот)。在馬蒙托夫因挪用公款被捕後,凱庫什耶夫才再次成為北部房屋建築協會(Северное Домостроительное Общество)、大都會酒店項目首席建築師以及聖彼得堡保險協會(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ского Общества Страхования)的首席建築師。

凱庫什耶夫是位相當多產的建築師,有許多建築作品留存至今,像是(左至右、上至下的順序):Nikolsky(Iversky)商場(Никольские (Иверские) торговые ряды)、Tsaritsyno火車站(станция Царицыно)、薩爾別科夫之家(Особняк М. С. Саарбекова),明多夫斯基之家(Особняк И. А. Миндовского)與諾索夫之家( Особняк В. Д. Носова)
Odintsovo火車站(станция Одинцово)

直到1905年後,新藝術運動逐漸沒落,這樣的建築風格不再流行,他的最後一項大作品也轉由另一位建築師完成。至於凱庫什耶夫的晚年經歷、何時以及如何去世等相關消息皆無人知曉。

凱庫什耶夫與另一位知名建築師謝赫特爾(Федор Шехтель)的風格形成鮮明對比,凱庫什耶夫的風格更接近維克托·奧爾塔(Viktor Hort,比利時建築師)的早期法國-比利時新藝術風格,而謝赫特爾的風格則是融合了許多不同的建築元素而凸顯出巧思的創作者。

俄羅斯新藝術風格建築的創建者:費奧多爾·謝赫特爾(Федор Шехтель)

在新藝術運動建築之中,許多人認為最能體現俄羅斯新藝術發展主要趨勢的建築師是費奧多爾·謝赫特爾(Федор Шехтель,1859.07.26(08.07) — 1926.07.07) — 他是俄羅斯建築師、畫家、插畫家、舞臺佈景設計師,也是俄羅斯最傑出的新藝術風格代表之一,作為俄羅斯著名的建築師,值得一提的是,謝赫特爾在投入建築設計工作前並未獲得建築師相關文憑,直到他開展建築設計事業後,才因工作需要,攻讀下建築技術員文憑。

他是大家公認的俄羅斯新藝術風格建築的創建者,他的設計涵蓋了不同功能的建築物,有印刷廠、房屋和豪宅、社會住宅和商店、旅館和避暑別墅等。僅在莫斯科就建有他設計的60多棟建築物,像是:雅羅斯拉夫火車站(Ярославский вокзал)和Utra Rossii印刷廠(типография «Утро России»),里亞布申斯基之家(Особняк Рябушинского)以及莫斯科契科夫劇院(МХТ им. А.П. Чехова.)等等,許多由他所設計的建築物目前皆被列入國家建築物保護名冊中。

謝赫特爾出生於聖彼得堡,來自德裔俄羅斯家庭,畢業後到莫斯科與在特列季亞科夫(Павел Третьяков)家中擔任管家的母親相見,因此他結識了許多俄羅斯文化圈知名人物,其中包括著名的建築師亞歷山大·卡明斯基(Александр Каминский)。亞歷山大邀請謝赫特爾到他的工作室工作,不久後,謝赫特爾進入了建築學院學習(МУЖВЗ),為了照顧母親與工作,他幾乎沒有時間學習,最終在1878年因“出勤率過低”而被開除。

謝赫特爾作品

謝赫特爾既擔任建築師又身兼插畫家。他設計雜誌、繪製書籍插圖、劇院海報、餐廳菜單。他為安東·契科夫(Антон Чехов)設計了第一套文集“ Colorful Stories”(«Пестрые рассказы»)的封面,並與尼古拉·契科夫(Николай Чехов)一起為莫斯科報紙和幽默雜誌配圖。謝赫特爾也曾為斯科莫羅克劇院(Скоморох)和莫斯科大劇院(Большой театр)的表演創作舞臺和服裝。

謝赫特爾亦在此時設計了第一批私人住宅,因為他沒有建築師文憑,他設計的建築多數只能在莫斯科市以外的地區建造。首批作品之一是為梁贊省的鐵路大亨馮·德維茲(фон Дервизов)所設計的鄉村莊園,在建築物的外牆上,建築師完美結合了他所知道的所有風格的特徵:修道院塔樓與中世紀的塔樓相鄰,拜占庭與哥德式元素交織。

莫洛佐夫世家的建築成品

接下來,莫洛佐夫世家向他訂製了好幾幢宅邸,Savva Morozov(Савва Морозов)的俄羅斯風格木製別墅、莫斯科近郊Vikula Morozov (Викула Морозов)的莊園以及Zinaida Morozova(Зинаида Морозова)的英國哥德式風格宅邸,在建造這幢宅邸期間,謝赫特爾也獲得了建築技術員的文憑。

里亞布申斯基之家(Особняк Рябушинского)內飾有螺旋形和曲線階梯,內部設計的每個細節都堪稱經典
謝赫特爾重建了劇院:將禮堂改成深色地板與淺色天頂,天花板紋飾使用丁香紫帶銀色色調,從最小的裝飾細節到著名的莫斯科藝術劇院標誌──白色海鷗的幕簾都是他的巧思。

在謝赫特爾完美演繹許多建築項目以後,莫洛佐夫選用了謝赫特爾擔任重新修建劇院的建築師,為此謝赫特爾並無收取一分一毫,謝赫特爾營造了嚴肅、尊重與崇敬的藝術氛圍,以新藝術風格重塑了劇院外牆,飾以方形的掛燈,入口處則以兩側磚飾與安娜·古魯布基娜(Анна Голубкина)的雕塑《生命之海》(«Море житейское»)為特色。

謝赫特爾使用現代可靠且價錢更加親民的建築材料:框架結構和金屬、鋼筋混凝土和玻璃、玻璃磚和飾面磚等。他認為,不應讓居住者去適應建築物,而是建造建築物時就應該考慮居住者的需求。

1901年起,建築師的作品開始以新風格體現-新古典和新俄羅斯主義。謝赫特爾轉向從文化遺產以及過去的建築中尋找靈感,轉化後揉入建築設計,將建築設計提升到新的境界,他的作品之一便是雅羅斯拉夫斯基火車站(Ярославский вокзал)。它的中央部分是新俄羅斯風格塔樓,輔以新藝術風格的裝飾元素,建築物上富有表現力的細節、馬賽克和花卉裝飾令人過目難忘。

雅羅斯拉夫火車站(Ярославский вокзал)
車站入口浮雕,上面繪有海象、麋鹿、北極熊和海鷗,向觀賞者展示了北方豐富的生態與風景

1917年革命後,謝赫特爾嘗試適應在蘇維埃下的新生活。但是在蘇聯內戰開始後,建設相關的事務幾近停擺,1918年,謝赫特爾的私宅被國有化,僅管身兼許多重要職務,他和他的家人依然不得不在不同的公寓中流浪。

1920年代,國內建築開始恢復建設,謝赫特爾除了1923年在全俄農業展覽會上所建的土耳其館外,其他所提的項目:列寧陵墓(Мавзолей Ленина)、26名巴庫公社委員紀念碑(памятник 26 бакинских комиссаров)、 突厥斯坦灌溉計畫(проект«ИрТур»,為烏茲別克地區沙漠轉農耕地計劃設計的灌溉系統)、包雪夫斯基眼鏡工廠(Болшевский оптический завод),皆被否決。謝赫特爾在世的最後幾年實在處境艱難,他沒有收到任何訂單,分配的養老金甚至不足以負擔醫藥費,後於1926年在莫斯科去世,被葬於瓦干科沃公墓(Ваганьковское кладбище)。

謝赫特爾所設計的列寧陵墓稿件

莫斯科經歷了1812年俄法戰爭,俄軍對抗拿破崙當時採用的焦土政策使許多建築在戰爭中焚毀,後來19–20世紀之交這場藝術運動留下的建築數量相對龐大,這也是現在莫斯科四處皆是新藝術建築的原因之一。新藝術運動得以蓬勃發展,也與這個時期的俄羅斯實業家對藝術的熱愛與支持有關。俄國商人的大量投資贊助在莫斯科文藝圈發展上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就連同時期的巴黎與倫敦所造的建築數量也遠不及莫斯科。

俄羅斯的新藝術運動發展時間雖短,僅有短短15–20年,影響卻相當深遠,它留下了強大而獨特的文化遺產,某個程度上來說,也以更加優美的形式延續了民間傳統。

本文在莫斯科眾多新藝術風格建築中,為大家挑選出當時風靡於社會的知名建築師與他們設計的作品,當您有機會漫步在莫斯科街道時,不妨細細品味新藝術時代的絕代風華。

延伸閱讀:

--

--

這就是俄羅斯
這就是 • 俄羅斯

我們是一群跟俄羅斯有緣份的5個台灣女生,不同年齡、個性迥異、人生目標各自不同,卻在不同的人生階段相遇在俄羅斯。我們在俄羅斯工作,在俄羅斯學習,在俄羅斯生活;用青春時光熬出點點回憶,這些傷心、快樂、痛苦、幸福、孤獨和幸福;煎熬著我們的靈魂,是我們繼續前進的養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