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職涯系列】in-house vs consulting — part 2
外部顧問?還是內部團隊?
這是【永續職涯系列】in-house vs consulting 的第二篇分享。這篇文章邀請到友人 S 來跟我們分享他在永續領域的工作心得,S 在永續職涯中曾經有過兩次角色的轉換,這次的訪談將以這個為重點,請他分享在永續的領域內作為第三方的顧問角色,跟身為企業內部的永續負責人員,兩個職位有什麼異同、分別有什麼吸引人的地方。
S 的永續路從在海外修讀永許管理的碩士學位開始,回台後進入一間環境顧問公司任職,這三年多擔任永續顧問,負責企業客戶的永續資料的報告、碳盤查以及政府碳政策的相關專案。在那之後,S 轉職到一間推廣蔬食的社會企業,在一年半的時間發展該社企在台灣的業務,與代理商夥伴一起向客戶介紹商品、討論如何增加蔬食菜單,並與KOL 合作宣傳活動。再來,S 轉向科技業,任職於 ESG 辦公室,除了為公司準備永續報告之外,也擔綱 ESG 專案負責人,管理產學合作如實習計畫、大學生競賽等專案。
今天的訪談則會專注在他在環境顧問公司的三年,以及在科技業內部 ESG 辦公室的經驗比較。
外部顧問跟內部永續團隊,這兩種職位有哪些主要差別?
以工作內容來說,外部顧問主要負責盤點企業客戶的 ESG 績效,幫助客戶鑑別永續表現的弱項,並進一步提供策略建議以及相關工具;內部永續團隊的話,則重點在協調與串連內部資源、訂定永續的路線圖、決定要聚焦的永續議題、推動與實踐專案,另一個重要的工作則是「讓老闆點頭」,一般來說,因為內部團隊的人力資源有限,技術含量高的工作常會外包給外部顧問,而內部團隊則負責相關的內部溝通事務。
需要的人格特質比較
我認為兩個需要的人格特質蠻像的,擅長人際溝通與觀察、理性的邏輯分析在兩個職位都很重要。但作為內部永續團隊,還需要更多細心來彙整整間公司的資料,並有耐心來向同事說明、說服他們來參與專案。如果你是很擅長帶動、催化他人一起行動的個性,那這個工作執行起來對你來說應該會比較流暢,也會帶來比較多成就感與滿足感。
兩個職位需要的專業能力
身為外部顧問,撰寫報告的文書能力、客服服務的基礎待人接物、簡報與專案管理算是顧問的基本要求,若是成為資深的顧問,則還需要有業務的接案能力;內部團隊則更看重向上提案、跨部門溝通以及內容行銷,內容行銷是如何讓利害關係人有感,讓同事或合作夥伴了解專案的重要性的能力,是內部永續意識養成的關鍵之一,也是企業品牌經營不可或缺的一環。
對於社會新鮮人,進入兩個職位的難易度?可能遇到的門檻?
in-house通常偏好能夠直接作業的有相關經驗的人,對於新鮮人來說門檻較高。如果一開始沒有方向,建議社會新鮮人可以從顧問公司開始,顧問公司相較於in-house 通常有較多的訓練資源,也可以從不同性質的專案中,探索自己對哪個產業或是哪方面專案較有興趣。
兩個職位也是各有各的難處,身為顧問的好處是可以快速吸收資訊,也與客戶的合作是以專案為切點,案子結束就結束。但也因為這樣影響力有限,你提供的建議是否被採納你無法控制。另外由於客戶多,加班的狀況比較頻繁,且在後期等專業知識累積後,下一個的挑戰就會是業績以及提升接案能力。
若是待在 in-house,你就可以從頭到尾盯著一個專案,看著它實現,並可以透過提案,某種程度上能影響、決定公司的永續推進方向,有較高的控制力。 這個職位的辛苦程度則是很看是否適應該公司的企業文化,例如公司看待永續的角度,會很大程度影響專案推動或資源的取得。而一開始在不熟公司組織的情況下,可能比較難找到 key man 進行有效的推動。
最後,請S給想進永續圈子人們的一句/段話
挫折與心累是肯定的,記得你為什麼開始,無愧於心最重要。
這次非常高興可以請 S 來跟我們分享他在永續業界的心得,如果你對 S 在國外修讀永續管理學位以及社會企業的經歷也有興趣,或者想看到更多更多類似這樣的永續職涯分享,歡迎在底下留言跟我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