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personic Lab | 教會新演繹

Shmu’el
釐經伴道
Published in
4 min readJul 18, 2020

早一陣子不少本地堂會短暫地恢復了現場崇拜,經常聽到有弟兄姊妹說:「好耐冇返教會lu,返到嚟真係好~」彷彿在過去幾個月內真的停止了教會生活般。但筆者要問的是,堂會的崇拜和小組,就是教會生活的全部嗎?那麼,教會究竟是什麼?是聚會的場所?是崇拜加小組?還是一群基督徒?

教會(ἐκκλησία)本身是希羅文化中用來描述公民集會的字眼,即每個城市的公民都是各個 ἐκκλησία 的成員,而七十士譯本就用了 ἐκκλησία 這個字來形容以色列民的聚集,意指神的子民。[1] ἐκκλησία 首次出現在新約中是耶穌吩咐彼得把教會建造在磐石上(馬太福音16:18),其後教會一字在新約中廣被用以指向跟從耶穌的群體。在保羅書信中,亦零星出現有關教會定義的描述,包括是「在基督耶穌裡成聖、蒙召作聖徒的」(哥林多前書 1:2)、「基督的身體」(以弗所書 1:23;歌羅西書 1:24)、「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提摩太前書 3:15)等等。然而在整本聖經中,我們並沒有找到有關教會具體形式或結構的描述。

事實上,華人信徒的教會觀往往受限於西教士建立堂會的形式化觀念,因而往往將教會生活等同於參與堂會活動,變相「返教會」就等同於「返堂會」。[2] 馬保羅牧師在其著作中不諱言,香港教會生態正面臨堂會公司化的轉變。聖經中活潑多變的教會觀受制於堂會發展和業績的現實考量,被矮化為一貫的堂會的發展模式,事工以滿足會眾為主導,務求留得住服務對象,若能開拓新客源則更佳。「不知不覺間,「堂會」已取代了耶穌基督,成為很多教牧和長執事奉的對象。」[3]

堂會固然不是我們的主,堂會只是教會存在的其中一種形式而已。胡志偉牧師藉此點出,教會本質上就是被召作為基督身體的群體,而馬牧旨在要提醒堂會,其組織結構或會導致教會變質,因此要重新將教會看為基督的群體,而不是一個組織。[4] 誠如陳韋安所言,教會(ἐκκλησία)一字在新約語境中從來非指堂會,「教會是一個宏觀的神學概念:教會是地上所有被召見證基督的群體」。[5] 因此堂會觀和教會觀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教會不必然是堂會,堂會亦非教會的唯一形態。

Hypersonic Lab 的構成顯然並非傳統堂會,或者應該說 Hypersonic Lab 根本沒有所謂的組織。但 Hypersonic Lab 卻是一個真實的教會群體,一個聯合眾多信徒群體的平台,一個無大台的交流空間,一個讓不同肢體互相造就的機會,一個用多元音樂建構基督徒文化的舞臺,一個讓未信者接觸教會群體的橋樑。

雖然 Hypersonic Lab 不會遵循傳統教會方式來牧養弟兄姊妹,這裡沒有講壇、團契和小組等等堂會的傳統功能,故 Hypersonic Lab 不能夠、亦不可能取代傳統堂會。但 Hypersonic Lab 卻可以成為教會群體的創新形態,招聚一群熱愛音樂的信徒,作跨宗派、跨堂會的交流,而這真實的相交正是教會的核心意義。Hypersonic Lab 期望透過這種契合開拓更多基督教音樂的可能性,而最終目的只有一個:高舉耶穌基督 — — 教會的頭、我們的救主。

本文與 Hypersonic Lab 共同發佈。

[1] 鮑維均:《顛覆現實的教會論》(香港:天道書樓,2016),18–20。
[2] 陳韋安:〈華人教會的「堂會觀」與社會參與〉,《時代論壇》,2017年11月17日。
[3] 馬保羅:〈拆毀堂會這偶像〉,《時代論壇》,2020年1月3日。
[4] 胡志偉:〈辨識堂會的層次〉,《時代論壇》,2018年3月1日。
[5] 陳韋安:〈華人教會的「堂會觀」與社會參與〉。

--

--

Shmu’el
釐經伴道

‎יְהוָ֥ה אֱלֹהֵ֖ינוּ יְהוָ֥ה׀ אֶחָֽד׃ Adonai Eloheinu, Adonai ech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