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男」捷徑 — 臺灣內閣組成之性別比例(1988-2023)

Teddy Hsiao
雨太大雜談
Published in
Feb 19, 2023

2023年農曆年後,前副總統陳建仁銜命組閣,成為首位卸任副總統後「降格」任職的行政院長。組閣名單公告前,DPP的11位女性立委與33個民間團體共同發表聲明,呼籲「應優先任用女性,以提升目前極為失衡的性別比」,希望能改善原先蘇內閣不及10%的女性閣員比例。

陳建仁因應呼聲,將「增加女性閣員」列為組閣原則之一,最終宣告增加4位女性,共有7位女性閣員,佔閣員比例為17%。然而,有性別團體表示女性閣員仍然遠遠不夠,時代力量黨團也批評未達蔡總統2012年提出的「十年政綱」及行政院2017年修訂的「性別平等政策綱領」所設定之1/3閣員為女性的標準。7位女性閣員、17%的比例,究竟是多是少? 本文將從臺灣史上內閣的性別組成與現今世界各國內閣的性別組成分別進行縱向及橫向的探討。

歷年內閣部長性別分布(不含委員會等其他部門),根據其統計,行憲以來共250位部長中僅有17任為女性,佔6.8%,圖中的「無」為唐鳳,來源:公視新聞

要探討內閣的性別組成,首先要先定義內閣、閣員的範圍為何?不同的統計單位對此問題採行的標準不盡相同。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每年會發布性別落差指數(Gender Gap Index, GGI)排名,其中內閣中女性比例(Women in ministerial positions)、國會中女性比例(Women in parliament)兩項次指標均採用各國議會聯盟(Inter-Parliamentary Union, IPU)之數據。由於IPU並未將臺灣視為國家,其數據及排名不含臺灣,因此行政院性別平等會(及性平處)近年均依IPU公式自行計算臺灣GGI數據,並自行加回原WEF的世界排名中。

行政院性平會/性平處係採用人事行政總處公布之「行政院暨所屬機關進用女性閣員之情形」來計算內閣人數,該標準包含行政院正副院長、秘書長、發言人、政務委員及二級機關首長(含獨立機關,但排除促轉會;另2019年之前不計政務委員),問題是IPU之採計方式係"The total includes ministers and deputy heads of government. Prime ministers/heads of government were also included when they held ministerial portfolios." 由於臺灣行政院長未兼任部長,依IPU標準應予排除,而歷來的行政院長均為男性,故臺灣政府自行計算之GGI數據中,分母均多一人,因而本項指標均有些微低估。

不同統計單位所採計之內閣組成成員比較,本文採正副院長、秘書長、發言人、政務委員及部會首長(不含獨立機關)之標準

「婦女新知基金會」是長期在內閣組成前後會關注內閣女性比例的性別團體,發生較有規模之內閣改組時,她們也會紀錄改組後女性閣員比例。婦女新知統計的閣員名單基於「中華民國行憲政府職名錄」(1988年) 、g0v、行政院官網及各媒體,不過其對於閣員的定義是浮動的,如1950年的陳誠內閣至1990年的郝柏村內閣之統計均排除行政院長、「行、處、局、署」首長及政務委員(然而1990-1997年出任衛生署長的張博雅卻被列入女性閣員,形成不納入分母卻納入分子的奇特情形),閣員總數大約落在20人上下;1993年的連戰內閣起,婦女新知將行處局署首長及政務委員一併納入閣員總數,僅排除行政院長,此標準與IPU一致,使得閣員總數約在40人上下。2000年的唐飛內閣中,婦女新知錯把女性閣員人數算成9人,但實際上僅有8位(鍾琴、張博雅、葉菊蘭、陳菊、陳郁秀、張富美、蔡英文、林芳玫)。

2016年的林全內閣中,首位跨性別閣員唐鳳因提交給行政院的性別為「無」,因此被分開計算為「無性別」(佔比2.5%);然而,2020年婦女新知在批評改組後的蘇內閣為「史上最『男』內閣」時,於附註中把唐鳳自內閣中排除計算(話雖如此,其計算的內閣總人數卻還是為42人,似乎沒有扣除),又錯把2019年蘇內閣的6位女性(kolas yotaka、鄭麗君、許銘春、黃美瑛、詹婷怡、陳美伶)計為5位;2023年婦女新知評論陳建仁內閣時修正了前述女性計數錯誤,但未述明如何定義唐鳳,另外一反常態將行政院長通通計入分母(卻沒有對此一標準的改變進行任何說明),因此其標準不再與IPU一致。

本文係參考「行政院會議議事規則」內容,計算出席院會之成員(正副院長、部會首長及政務委員)並加入議事規則中正面表列列席之秘書長、發言人,不隨行政院長更替而異動、僅不定期列席的獨立機關首長與民選直轄市長則全面排除,故與行政院、婦女新知所計算之比例不同。若有政務委員兼任部會首長,或副院長兼任消保會主委等情形,僅計為一人,短暫出缺由副手代理者亦不計入。行政院所轄之三級獨立機關 — 如黨產會或前陣子主委剛出包下台的運安會 — 一律不計為閣員(行政院性平會、婦女新知均將其排除)。另外,唐鳳不計入女性閣員計算。

本文採計總統府任免官員紀錄、各部會官網、中華民國政府官職資料庫及維基百科等來源,計算自1988/07/22首度有女性入閣(郭婉容出任財政部長)至2023/01/31陳建仁組閣止,統計共200多筆內閣人士異動資料後,計算每個時段的動態女性閣員比例。資料來源中日期有出入者,以總統府之任免紀錄為準。下圖中最終呈現每個內閣中出現過的最高的女性比例(折線圖)與曾於該內閣任職的女性閣員人數(長條圖)。不過,由於圖中僅標示各內閣中女性比例之高峰,故無法呈現該內閣整個期間的女性比例,如2019年的蘇貞昌內閣女性比例雖有10.26%,但2020/05/20改組後僅剩2.63%。

1988年至今各內閣女閣員比例與曾出任女閣員之總數,納入正副院長、部會首長、政務委員、秘書長、發言人,並排除兼任閣員、獨立機關首長與民選直轄市長。另統計各總統任內平均女閣員比例。

李登輝總統時期的5位閣揆中,任命的女性閣員比例逐次上升;陳水扁競選總統時曾喊出女性閣員1/4,上任之初任命的女性比例為18.18%(未達1/4),爾後趨勢則逐漸往下,最終6位閣揆平均任命16.4%的女性閣員;馬英九競選總統時則喊出4年達到1/4、8年達到1/3的女性閣員,其任內高峰亦是落在上任之初(22.73%,史上最高,但仍未達1/4),爾後趨勢也是漸次向下,最終6位閣揆平均任命18.2%的女閣員;蔡英文競選時亦曾承諾1/3女閣員,然而其任內林全、賴清德、蘇貞昌內閣之女性閣員比例均是20年來最低,蘇內閣甚至一度達到2.63%的難看紀錄(不計獨立機關僅有勞動部長許銘春一名女性,與1989年的李煥內閣同等級)。

陳建仁內閣有6名女性(王美花、莊翠雲、許銘春、張靜文、徐佳青、管碧玲),其中張靜文為首位女性原能會主委(然而行政院的組改方案是將把原能會降為三級機關,亦即未來修法通過後將不再屬於閣員)、徐佳青為首位女性僑委會委員長、管碧玲為首位女性海委會主委(含前身海巡署時期)。陳內閣的女性閣員比例(15.38%)是蔡政府歷來最高,然而仍遜於2000年後的扁政府中4個、馬政府中5個內閣的比例,並不能算是前段班。假設陳建仁內閣不再有變化,蔡政府的平均女性閣員比例雖提高到11.8%,仍與扁政府、馬政府的平均有一段差距,更與蔡總統曾許下的1/3承諾相差逾20%。

世界經濟論壇(WEF)依照各國議會聯盟(IPU)數據所發布的各國女性閣員比例排名。加入依其公式計算的臺灣(2021)與臺灣(2023)。

至於陳內閣的女性閣員比例與現今世界各國比較,又是好是壞呢? 如前所述,IPU乃是排除未兼部長的總理/行政院長再計算,目前最新的各國內閣組成統計為2021/01/01時的資料,依其公式可得2021/01/01時蘇內閣的女性比例為7.5%;2023年新組成的陳內閣女性比例則為17.07%。

2021世界各國內閣女性比例來說,大於50%者有8個歐洲國家以及尼加拉瓜(實質為獨裁國家)、盧安達、哥斯大黎加、加拿大跟幾內亞比索。其中,加拿大內閣半數為女性是總理杜魯道2015年競選時的承諾,自上任至今均維持內閣中男、女各半。美國則在總統拜登上任後承諾組建「跟美國長得一樣的內閣」,最終組成女性佔46.2%的內閣(IPU數據,然而IPU的閣員總數計為26,實際上由於氣候大使John Kerry實際上並無入閣,所以應該是25人,女性占48%),2022年起的女性比例甚至首度過半,達到52%。德國在2021年底成立的「紅綠燈內閣」中(為依照IPU標準計算,目前IPU網站尚未更新至該內閣),也首度達成男、女各半(但現在則降為43.8%)。

IPU統計的世界平均女性閣員比例為22%,歐洲國家大多高於平均,臺灣現今的陳內閣低於世界平均,與印尼同列110名,略高於星、馬、烏克蘭、菲律賓、土耳其及日本;而2021年的蘇內閣的女性比例排名160名,甚至淪落至與印度、伊拉克、卡達、伊朗等女權低落的國家為伍。

世界經濟論壇(WEF)所發布的各收入、各地區女性閣員比例排名。加入依其公式計算的臺灣(2021)與臺灣(2023)。

以收入分組來看,高收入國家組的平均女性閣員比例近3成,中高收入國家組與低收入國家組均為20%初頭,介於其中的中低收入國家組反而是16.7%最低。臺灣以收入來看為高收入國家,但女性閣員比例甚至遜於低收入國家組。以地區來看,北美比例最高,歐洲的數值被同組的中亞所拉低,拉美、漠南非洲平均表現均有1/4上下,東亞及南亞則是墊底。2023年陳內閣的女性比例較東亞平均為高,然而2021年蘇內閣的女性比例則甚至較南亞平均更低。

臺灣的歷屆內閣中除了沒有過女性行政院長外,迄今未有女性出任過首長的部門還有外交部、國防部、教育部、人事行政總處、環保署、中央銀行、農委會、退輔會及國科會。除了國防部、退輔會可能有結構上的困難(但也不是完全沒有可能,畢竟現已出現過女性少將、女性國防部發言人)難以出現女性首長外,其餘各領域都有優秀的女性政務人才、學者專家、NGO倡議者、專業立委,她們需要的只是一個公平的機會出任首長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就像2000年時陳水扁任命蔡英文為陸委會主委一樣。

美國前大法官RBG曾說過 "People ask me sometimes: When do you think it will be enough? We will there be enough women on the court? and my answer is: When there are nine.
Some people are taken aback, until they remembered that from most of our country history, there were only man on the high court bench."

從1988年首度有女性進入臺灣內閣起,至今已35年,然而在忠孝東路一段一號的會議室中,女性的位置從未搆到23年前便已許諾過的1/4門檻。在女性略多於男性的臺灣、高等教育越來越普及的臺灣、女性就業越發蓬勃的臺灣,這種現象並無法以「用人唯才」來合理解釋。生活中「無處不政治」,而有政治的地方「無處不性別」,只有讓各種性別的人才都有均等而合理的參與政治機會,才能打造出一個真正性別平等的社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