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台中大魔王

Gambulus
電信看交通
Published in
13 min readMay 27, 2020
台中市永遠的市長:曾文坡 (圖片來源)

奠定台中市今日發展規模的靈魂人物,只有曾文坡市長一任,其他屆市長頂多只能算幫忙抬轎,甚至還有搞破壞的。

在那個台中人口比台南少的年代,曾市長推動市地重劃,不顧議員反對完成拓寬文心路為 40 公尺,讓台中市從日本人規畫的典雅小京都,脫胎換骨問鼎國際大都會;現在不只將府城遠遠拋在腦後,更超車高雄直追台北。

1981 年曾市長競選連任失敗,因為當年的都市規劃太過前瞻創新,市民沒多少人看得懂;40 年後終於懂了,可這卻成為當年 74% 選民心中最深層的痛,因為再也沒有機會還前市長公道。這是所有今年 (2020) 59 歲以上的老台中,藏在內心深處的共同遺憾!

地圖會說話。曾市長就任前卸任後與卸任 37 年的地圖,說明了當時的汗水與用心,對城市競爭力的影響有多深遠,最後換來怎樣甜美碩大的果實;相同起跑線的台南與當時領先的高雄,在 40 年後輸得不明不白!

台中市地圖 (地圖年代:1970 -> 1985 -> 2018)

台北高雄蓋捷運都是一條一條大筆一揮,蓋到最後才發現路線之間會打架,顧此失彼;捷運路網正確做法應該市區脈絡一次全部找出來,挑生意好的先蓋,並一條一條往外接,建立整個生活圈路網才對。台北失敗了、高雄邁向失敗中、台南躲在城外閃陷阱。台中下第一手就失誤,好在並不嚴重。

捷運路線是找出來的,不是設計出來的。捷運建設現在終於輪到台中上場大展身手,該怎麼解出這份由曾文坡數學老師出的難題?路線找不出來寧可不動工,否則就會跟台北捷運一樣,明明是天鵝骨架,耗費相同長度結果卻被蓋成了醜小鴨。

曾市長打下堅實的基礎,當年還沒有投票權的新世代台中人,當然不會像老一輩一樣低路蓋錯票;小弟探尋三年,終於靈光一閃想到解答!

老規矩:1. 以下路線僅供參考 2. 只專注在概念高度 3. 可能存在細節錯誤。

台中重劃區的街道概念,就好像樹葉的葉脈,一對一對的支脈,從中港路把車流往城市的各個角落帶;然而日治時代舊城區卻呈現不同光景,棋盤路網小巧精緻古典優雅。城市捷運路網該如何順應兩種截然不同的脈絡,融合出一套平衡的系統?這可不能跟台北一樣無腦,網子撒下去就結束收工。

答案叫做空間扭曲,可稱為 “筊杯路網”。

空間扭曲,四條縱向路線全部折彎

然而路線平行會出現嚴重的轉乘問題,該如何減少次數?把筊杯路網畫到地圖上之後,可以發現有四處紅圈標出來的明顯弱點,比如想從文化中心移動到文英館,透過這套路網必須轉乘兩次,感覺就很笨。

解決的方法是交叉。網狀路線的做法,是把與自己路線平行方向的各個目的地,改以垂直路線轉乘分別抵達,轉乘縮為一次。在筊杯路網上,遇到平行路段長度比較長的時候,只要透過路線交叉把空隙盡量填滿,也能追求同樣效果,空間扭曲並不會明顯增加轉乘次數:

甘肅路到福星路必須地下化剖過 540 公尺,因為走西屯路會離中港路太近相互蓋台,走河南路則是拿逢甲商圈換西屯工業區、傻了不成;五權路到公益路同樣是地下化剖過 250+180 公尺,或者這段捨棄,紅線分裂成公益路藍線分叉、與北屯三民五權綠線分叉。

圖有沒有畫對,公車路網一翻兩瞪眼,只要量大的骨幹有捷運大概就沒錯:

台中核心路網 64.4 公里,覆蓋面積 42 平方公里;跟台北核心路網 73.6 公里,覆蓋面積 44 平方公里相比,因為空間扭曲所以覆蓋比較沒辦法那麼紮實綿密,系統極限流量會比較小,但覆蓋率並沒有比較差,同樣全覆蓋一處不漏。反正台中的容積率較低,與台北同樣土地面積的超商數量一比相對少,應該不至於會出大亂子。

然後是往各個周邊聚落的延伸:

延伸線要接在哪邊,出現一個小技巧:鐵路捷運化也是捷運系統一部分,所以延伸線盡量接在有鐵路捷運化的地方。比如大坑東山路明明正對文心路,可卻要故意拐一下走太原路;因為如果直直對接文心路的話,大坑往返火車站就搞笑了,轉乘 1 次繞很遠或者轉乘 2~3 次還是有點繞。同樣道理,太平的延伸路線只能接在 大慶/五權 站,而不是忠明南路,往返海線才不會破功。

城市發展通常不是沿著一條線,而是在整個面上生長,如果真想強求 0 轉乘,只剩左圖這類芭樂解,一條綠線搞定!由於不可能追求系統轉乘次數 0,轉乘安排也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只能盡量做到避免極端狀況,最少消除 “城內 X 各處” 3 次以上的轉乘;如果可以的話,連 2 次也要清除乾淨。

“城內 X 各處” 轉乘介於 0~1 次已是最佳解,“城外 X 城外” 是專屬公車的長尾市場,捷運公司不該隨意介入。

彰化是個非常尷尬的存在。根據內政部營建署的使用執照核發數量,全台各地過去兩年的使照戶數排名如下:

新竹縣市之所以有資格蓋捷運,是因為建案地點聚焦、市民年輕多金,使照合計 1.36 萬戶,緊追在台南之後。彰化才 5170 戶,人口外流老化,產業成長前景不明,捷運在荒郊野外蓋下去,聚落生長的速度保證比機場捷運還慢,全線長滿花上 50 年也不大意外。所以彰化蓋捷運,原則專攻既有聚落,路上遇到大片空地才視供需條件,挑狀況最好的一兩個點做都市計劃,其餘只預留車站興建空間備用。

然而捷運延伸的後果,卻是把彰化的主體性連根刨除:從現在只是 uniqlo 比員林晚開幕,進一步變成台中的屬地。行政區雖然叫做 彰化縣和美鎮/彰化縣彰化市,實質卻會成為 台中市和美區/台中市彰化區。遠一點的案例是三重蘆洲,近一點的例子是豐原新營鳳山,縣長如果真的還是想入贅,身為台中人當然要說歡迎加入這個大家庭;只是半世紀後在全台民眾的印象中,中部有名的可能就變成台中肉圓了,彰銀總行搬離彰化的歷史將在各行各業不斷重演!

左圖路線後面除了公里數以外還有括號,裡面的數字是 “每公里超商數量”,數字大小與票箱貢獻呈現正相關;根據賣場百秒大搬家原則,通常只能照順序做路線延伸。彰化排序低,硬要插隊的話會排擠比如太平霧峰大坑大雅等地的延伸線,對於捷運系統的永續經營來說是一項額外負擔。估計只要彰化縣長有意願引捷運入關,台中市長大概還是會相挺到底吧。

延伸彰化該怎麼走?各地捷運局在此都會犯同一個錯,偷台鐵票箱!可以單站垂直交叉轉乘,但是路線不可相互蓋台。此處合理的走法是過了明道花園城之後,往南穿過大里溪,這樣才不會與台鐵相互蓋台浪費公里數。尤其台鐵在烏日,明明站距還特別短,都已經超過捷運一般服務水準了,幹嘛還搶個沒完?重要的事情講三遍:

偷台鐵票箱沒出息!
偷台鐵票箱沒出息!
偷台鐵票箱沒出息!

汐止樹林鶯歌橋頭岡山路竹湖內,全部同一個鳥樣子,根本就笑話翻版

鹿港草屯很有趣,自己是一個生活圈,往返台中已經在路網覆蓋範圍以外,可卻又需要大城市的資源,於是捷運路線硬拉會產生不效率的毛病。

參考台北的案例,當年淡水新店相接,全程 30 公里要一小時才會到;如果梧棲南投也接起來,全程 52 公里花上 104 分鐘,來回坐車就飽了!原則上路網延伸 15 公里 (半小時) 以內為宜,再長通勤就變得很辛苦。梧棲和美已經稍微破表,鹿港草屯就明顯強求!

解決的方法是使用較高階的軌道運輸,捷運實際均速 30、台鐵區間車 50、自強號 100、高鐵 200;如果真有捷運的需求,自己一國就好了不要跟別人接。

鹿港支線

鹿港是可以拉捷運,但只能是彰化捷運,台中捷運不宜。所以當彰化不想發展自己的捷運系統時,往鹿港不如就用台鐵支線,旅程時間才會比較合理。

南投輕軌 featuring 南投高鐵

南投就妙了,台鐵遠在天邊,高鐵卻近在眼前,於是有發展自己南投輕軌的機會,小巧精緻。

如果高鐵在草屯設站,首當其衝的是高鐵田中站,因為員林人寧可經八卦山隧道到草屯,高鐵班次較多接駁也快。承認錯誤才可能往前進步,田中站就關了吧,別再拗了!

當南投輕軌以左圖的架構運作,往返台中將變得更簡單,轉高鐵就好了:南投市區算準轉乘時間,甚至可以挑戰 20 分鐘抵達台中榮總,比自己開車上高速公路還快一倍!

台中捷運系統最重要的站,落在中港交流道旁,三鐵共構;第二重要的站則是台中與沙鹿,也有兩鐵共構。沙鹿上回提過,路線應該走外面省道才對,路線修正就不再重述。藍線在筏子溪與高鐵交會,這裡該怎麼處理比較好?

最簡單的方法是裝死沒看到,捷運跟高鐵都不設站就沒事了。眼光只看 10 年,這麼做不會有問題;但如果看的是 100 年,這個點死活也要想辦法拿下來

如果要設站,工程會搞多大?

火車站是城市中很特別的地點,以全身器官來比擬一座城市的各項地標,火車站與周邊就好比肺臟。全身大部分器官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特色:血液流量大的流速也快,反之流量小的流速就慢;前者例如心臟,而後者則是全身其他器官。唯一例外的是肺臟,血液流量跟心臟一樣大,但在肺泡中氣體交換的血液流速,卻只能跟肌肉組織一樣慢。

機場跟車站也是一樣,對外是大流量,但在內部卻又需要做細緻的人流交換,於是這兩種公共設施就會變得占地寬廣。所以桃園機場與高鐵左營站,兩者都接上最大流量的高速公路,經過長長的緩衝降速之後才開始人流交換。

左:桃園機場、右:高鐵左營站

道路可以粗略分成幾種流量速度等級:

90 km/h 國道
70 km/h 高架道/快速道
50 km/h 省道
30 km/h 縣道/市區道路
10 km/h 巷道

台中大魔王關卡

筏子溪這個點,所有速度的鐵公路全都來報到:不只三鐵共構,還國道快速道省道慢車道人行道全部到齊。台中大魔王關卡,有可能做得起來嗎?

1999 年的台中小魔王

先拋開所有已知觀念,回到 First Principle。假設左邊 1999 年地圖只有國1 台74 台12 與高鐵,其他甚至連交流道都當成不存在,要怎樣讓三鐵共構以最精簡的方式呈現?

答案是可以利用現有的中港路架構做緩衝,不必特地開闢緩衝道路,但是需要在中港路上拉一條高架橋直上國1。因為高架橋拉起來之後,橋下省道自然降階成進站緩衝的慢車道使用,根本是現成的

道路接法以文字描述會有點繞口令,通阻表比較清楚:

說穿就簡單一條線,中港路拉高架橋,只能透過高架橋上國道

中港高架橋示意

其實這件事情早該做了。當年統聯客運想出朝馬轉運站這套營運模式,打出 “統聯 199 全省走透透”、“統聯條條通朝馬” 口號的時候,原本流量勉強夠用的中港路,竟然硬生生被統聯客運大軍衝垮塞住,塞住的原因是黎明路附近車流不分,往沙鹿往國道往轉運站與周邊的長短快慢車流全部擠在一起。

黎明路口弄一條 400 公尺光明陸橋,再把統聯趕去交流道對面,這種解法只是治標;治本應該長短途分流,比如河南路到安和路做 2.5 公里高架橋,把要上國道要去榮總的車流,與平面車流分開,才不會把平面道路搞到塞住。

但更深層的原因是都市計劃失敗:交流道下本來就會有國道客運,國道兩旁本來就是緩衝區,留成公園休閒空間就好,房子蓋那麼滿根本找死。不就要感謝鄉林擺爛,土方挖了兩手一攤;要是會展中心真蓋起來,101 / 台北世貿的人流在秋紅谷複製,中港路豈不塞更慘!

如果看出中港路的土砲高速公路本質,會了解這條路的流速是 60+ km/h 等級,道路兩旁第一排正面,並不適合人潮聚集公共場所:像是量販百貨會展中心體育場館客運車站這類設施,至少要退縮到第一排背面,緩衝原因就跟車站機場相同。非要把路邊拿來灌人流,中港路就得跟台北一樣,圓山交流道直通建國高架橋。當初都市計劃恐怕是外行人亂下指導棋,還自以為這點子真天才,結果卻是前人砍樹後人曬太陽,收拾不完!

道路的流量匹配問題算是還能解,中港路高架橋正確該拉多長,該做幾條車道設幾處匝道,得要有車流資料才能判斷;小弟外部人資訊落差沒搞頭,讓專職單位去負責操心就好。

接下來剩下車站問題,三鐵共構有沒有可能搞得起來?

答案是現在還來得及,長歪而已,或者下重手拆房子矯正;再不好好把握蓋捷運的契機完成三鐵共構,台中的城市競爭力就無法再往上翻一個層級,醜小鴨變不成天鵝

高鐵車站的站體需要多少空間?以烏日站為例,2 條月台 4 條股道再加上 2 條通過軌,長 435 公尺寬 52 公尺,加上橫向要做造型縱向要做軌道分叉,寬 52 公尺這部分的長度肯定在 500 公尺以上。

高鐵烏日站空拍

把這個範圍套到地圖上,是可以找出一塊空間,北側占用部分馬路,但就是長得歪歪的:

但如果著眼於台中百年的發展,要把車站擺正並做美美的造型,難免要拆房子。目前估計有 5~6 處,包括滯洪池旁看起來大概是抽水站的建築物全都有機會中獎。

然後是台中環線。這條台鐵路線要怎麼進站?簡單的方法比照新烏日,寬度 40 公尺:

所以當高鐵台鐵放在同一個平面高度時,40公尺+52公尺,加上美美造型,站區寬度 100 公尺肯定跑不掉,圖書館大概會中獎。有沒有窄版呢?

台中環線從豐原出發就是地下化,直到過了中科陸橋才找機會出土。如果不好意思拆圖書館,地下化就跑遠一點。是說潛盾價差應該可以蓋很多棟圖書館,還是拆掉蓋新的吧?

最後是捷運藍線。其實中港路有夠寬,如果不在意市區有高架橋的話,大墩路何厝街之間隔開之後,400 公尺出土綽綽有餘!即使綠線高架木已成舟,爬坡道 700 公尺也翻得過去!既然已經會有一條中港高架橋,可以思考跟藍線整合共構的可能性。

三鐵共構不可能?這只不過是因循苟且不敢推想而已!架構想清楚了之後,明明就沒什麼難度,台中大魔王其實很好破關!

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教訓,就是人類永遠無法從歷史中學到教訓,所以歷史不斷重演。39 年前台中人缺乏遠見蓋錯票,現在工程界的老台中又即將因為首長缺乏遠見蓋錯捷運。連想幫曾市長抬轎都沒機會做好,人生將為了同一人二度感到遺憾!

下期預告:13. 盤點全台軌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