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從何而來?

須正宇
須in故事
Published in
5 min readSep 8, 2019

--

世界是個巨大而複雜的文本,創作者在他所處的環境中轉述了他所見、所感、所思,成為了新的文本。

然而,這裡所謂「文本」從來就不單指文字,甚至所謂「閱讀理解」的第一堂課從頭到尾讓大家所分析的文本從音樂到地圖,到圖片,完全沒有一個文本是大家所以為的那一種。

什麼是閱讀?什麼又是理解?理解後又產生什麼樣的行動?

在課堂的開始,國珍老師便拋出了這一串問題讓大家試著回答,在場的老師們的確不是一般的老師,完全沒有受限於傳統上大家對於「閱讀=讀書」的框架,而是很快地就得出了「輸入──處理──輸出」這樣子的一個模型來說明整個閱讀理解的流程。

既然任何的「輸入」都可以稱作是一種閱讀,那麼很顯然即便在這個紙本書已經慢慢退出主流的時代,「閱讀」這個能力的必要性也絕對不會跟著退出潮流,臉書文章、Youtube短片、串流電影,即便與傳統不同,但只要媒體,或是說文本存在的一天,閱讀就永遠都會是極為重要的能力,而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對於閱讀能力的需求或許只會比以往還要更大。

閱讀與自由

在過去的教育,人們服膺權威所提供的單一答案,閱讀這件事情是充滿諸多限制的,你能讀的文本受限,你能讀的方式也受限,人們被規定只能讀某些東西,甚至只能用特定的方式去理解,當時的學生若要敢提出什麼「作者已死」這種現在聽起來潮到翻的話,多半只會被老師狠狠從後腦杓一巴,然後告訴他「但拎老師還活著」。

如今過往的權威慢慢被淡化,大家信仰資訊的自由、言論的自由,也尊重彼此對同一文本擁有不同詮釋的自由,然而「閱讀」這件事情就真的從此變得比較自由了嗎?

答案似乎沒有我們想像中的樂觀。

人們在每天持續被不同而大量的資訊轟炸時,閱讀這件事情確實變得越來越頻繁(沒錯,3C時代的學生閱讀量絕對遠遠大於以前的學生),但這同時也是一個資訊能夠被持續操弄的時代。

你以為是新聞台的,其實是廣告台;你以為的那些光鮮亮麗,或許只是那些人用來掩飾自己其實永遠都無法真正快樂起來的痛苦偽裝。我們難以有效地去處理(理解)這些資訊,卻被迫要在大量的輸入(閱讀)後輸出(行動),這些因被操弄、被欺騙、被帶風向所做出的行動,真的比較自由嗎?這是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

真正的閱讀其實是不斷問問題

在這堂課中國珍老師很刻意地不斷提供大家各種陌生的素材,從原住民的古謠、類似電影配樂的曲子、PM2.5在世界分佈的地圖、充滿光影錯置的照片到保力達B,他一邊用這些例子讓大家實際體會「世界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文本」,同時也讓大家不斷去練習「在問問題中達到真正的閱讀」。

因為是陌生的文本,大家在缺乏先備知識的狀況下對於這些文本的理解多半是模糊的(然而這種閱讀其實正是大家在生活中最常面對的),在還沒有明確地說明「該怎麼閱讀」或「該怎麼問問題」以前,國珍老師用很簡單的四個問題,不斷地去讓大家試著回答,然後聆聽別人的答案:

  1. 你看/聽到了什麼?
  2. 你從這之中感受到了什麼?
  3. 你思考了什麼?
  4. 你想說什麼?

這其實是一個類似於ORID的歷程,又或是先前大家可能聽過國珍老師所談的「擷取訊息」、「廣泛理解」、「發展解釋」、「統整解釋」到「省思評鑑」的閱讀歷程。

國珍老師一再強調「問題」才是幫助我們進行理解的途徑,因為有問題,我們需要停下,暫時放下直覺式的思考,重新檢視自己所擷取到的訊息和發展出的解釋是否有偏差,當我們面對一個文本若不是透過問問題來進行理解,很自然地一定是在既有的先備知識下進行「腦補」,進而合理化我們所閱讀到的 ,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然而他也提到,這些問題的順序並非是死的,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擷取訊息」的問題雖簡單,但通常非常無聊,可偏偏又十分重要。這種時候先從感覺和想法出發,再回過頭去請他去說明這些感覺和想法是「根據什麼」,其實也是一種很好的方式。

這部分的說明某種程度也算是回答了我們小組內在過程中不斷會討論到的,當學生(或是一般人)很明顯地誤讀,或是因為過度腦補而提出了許多感覺或想法時,我們能夠怎麼在不指出他「誤讀」的狀態下,試著將他拉回文本來討論。然而,關於「誤讀」和「每個人有自己的詮釋」兩者之間的界線,在這堂課中我們暫時還是沒有得到一個明確的結論。

保力達B的啟示

這堂課的最後一個活動和討論,是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個部分,關於「保力達B是什麼飲料?」

雖然沒什麼把握,但現場還是此起彼落地冒出了「提神飲料」的答案,然而在短短地調查之中很快地發現,全場只有三個人喝過,而且三個人都沒有感覺到有什麼明顯的「提神功效」。那究竟保力達B到底是什麼飲料,大家很快地便開始上網蒐集資料。

搭配著上面這張圖來看其實可以發現,在修法過後其實保力達B其實已經被歸在「藥酒」,因而「只能在藥局、藥房購買」,而相關的提醒也勢必早就已經會大大地出現在廣告上,但根據現場簡易的調查,很顯然有某些存在很久且根深蒂固的印象,其實一直以來都是誤解,而這全部都反映在大家查證過程中不時冒出的驚呼聲上。

這似乎再次證明了,當我們沒有養成「用問問題來閱讀這個世界」的習慣時,靠著腦補我們依然可以活得好好的,不太需要面對太多的認知衝突,卻其實是一輩子抱著一大堆對這個世界的誤解過活。

世界是個巨大而複雜的文本

這句話或許揭示了「世界是能夠被閱讀的」,但既然能夠閱讀,同時也代表著「世界是能夠被詮釋的」,那麼我們到底是活在真實的世界,自己詮釋的世界,還是其實多數是他人幫我們所詮釋的世界呢?

誤認保力達B是提神飲料事小,但誤以為朋友都過得比自己好、誤把假新聞都當成真相,誤把這些他人所包裝過的、詮釋過的世界都當成真實的世界來理解,進而做出行動,這些真的還「事小」嗎?

--

--

須正宇
須in故事

文字控,育有二貓胡椒與大蒜,從農化叛逃到心理的過敏厭世生物,信仰誠實與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