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ha|顧遠:改變教育,需要的不是等待超人,而是……

教育創業者不止於想出一個「點子」,而是要開創一種「模式」

--

本文授權轉載於Aha社會創新學院,繁中整理授權於翻滾海貍

Photo credit: @tkristin

改變教育需要更多的「教育創業者」

現在關心教育的人越來越多,這是好事。這些人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我稱之為「教育愛好者」

他們研讀各類教育學名著,可以在談吐中熟練地引經據典,對各種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概念十分著迷,卻很少將自己對教育的熱情轉化為真實的行動,而是消耗在不懈的口頭論戰和筆頭抒情之中。

另一類我稱之為「教育工作者」

他們比愛好者們多了行動,他們熱衷於探討和實踐某一個教學主題應該如何展開、某一堂課應該如何設計、某一本教材應該如何更有效地使用、某一款教具應該如何改善學習體驗提高學習效果……

Photo credit: @neonbrand

我所在的各種教育微信群裡,可以看到眾多的教育愛好者和教育工作者們分享資料資訊、傳播理念思想、探討教學實踐,內容大到「教育為了什麼」的哲學問題,小到「某本繪本應該如何進行親子共讀」的操作問題。這樣欣欣向榮的景象讓我們看到了教育變革的希望和源泉,也提醒我們思考:除此之外,教育變革還需要什麼?

改變教育還需要第三類人──教育創業者

我所定義的教育創業者,他們的使命超越了一本書、一堂課、一個主題、一件工具,他們的工作是為了跨越教育的三個鴻溝。

第一個鴻溝,是人們對於教育的期待和現實之間的鴻溝。

在今天這個時代,沒有人會懷疑教育的重要性,人們期待教育可以幫助自己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幫助自己更好地應對未來,幫助自己成長為自己想要的樣子,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教育讓我們失望了。當下的教育,不是在為我們服務,而是要求我們去適應它;不斷灌輸給我們過去的知識,卻很少教會我們如何創造未來;教育與生活脫節,在學校的時光是在為未來的生活做好準備,卻忘記了教育其實就是生活本身。

第二個鴻溝,是日漸增大的教育不公平。

更好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往往在教育資源更多、教學條件更好的地方優先實施,新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工具也在那些地方率先得到應用,更多的教學資源和更優質的生源、師源也隨之流向那裡,於是產生了「好的越好,多的越多」的馬太效應。長此以往,《人類簡史》一書的作者赫拉利描繪的帶有強烈「反烏托邦」色彩的未來場景完全有可能出現。那個場景的敘述是這樣的,「新的不平等可能將社會分裂為兩個截然對立的部分:一邊是新的『經過升級的精英』,一邊是新的『百無一用的普羅大眾』。在這種不平等中,教育將成為最大的幫兇」。

第三個鴻溝,來自於新舊教育體系之間的競爭。

教育變革的最大阻力正是來自於現有的教育體系。與顛覆自身相比,它更有動力將一切時代賦予的機會和工具用於修補和維持自身的持續運作。許多體制外教育機構──各種補習班、才藝班,所做的也不是去創造我們所期待的教育,而是去迎合現存的應試教育體制。科技的發展原本是變革的重大機遇,卻被用在了抄作業、找家教、改考題、記考勤……之類更容易帶來經濟收益的事情上,反而強化了現存的教育體制。在這種情況下,期待教育變革的我們顯然不能寄希望於舊有體制的一夕崩塌,而是必須把新的教育理念「做」出來,並且為更多的人帶去更多更好的結果,才能夠在這場競爭中實現「此消彼長」。

Photo credit: @chuklanov

教育創業者們關心的不只是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和其他領域的社會創業者們一樣,教育創業者們首先要做的是界定和分析自己所要解決的教育問題。在新近出版的《WISE 叢書》中有一本《可複製的教育創新:改變世界的重要力量》。作者考察了80個世界教育創新峰會的教育創新大獎候選項目,發現這些項目分別從 「what(學什麼)、how(怎麼學)、who(誰來學)、why(為什麼而學)」 等不同角度來解決某一類人的教育問題。

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變化是很多關心教育的人最容易想到的教育變革的內容。對於教育創業者而言,他們在嘗試對 what 和 how 進行改變時,首先考慮的不是內容和方法有多新穎,更不會去生搬硬套某個時髦的概念和技巧,而是考慮哪些內容和方法最能呼應特定人群的真實需求,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

事實上,這不正是「以學習者為中心」這一理念的體現嗎?對於生活在巴拉圭偏遠貧窮的農村的孩子,學會種蔬菜養牲畜並在市場上銷售出去,是他們最需要的實用技能和最好的商業教育;而對於撒哈拉以南地區那些沒有受過多少正規培訓的教師,為他們提供標準化的教案和教學資料會大幅度地便利他們的工作,提高他們的工作熱情和出勤率。

如何解決學習的動力問題以及如何讓更多的人接觸到教育,是很多教育愛好者和教育工作者們不太會觸及的議題,而它們正是教育創業者們可以貢獻獨特價值的地方。透過對問題的深入分析,教育創業者們往往會找到解決某個複雜教育問題的關鍵發力點,以小搏大,撬動起整個社區甚至體制的變化。

加拿大多倫多的攝政公園社區長期凋敝,種族問題突出,犯罪率居高不下。「教育之路」 這一單位決心用教育拯救這個社區。他們並未改變教育的內容和方式,而是創設了一個讓孩子們在惡劣的環境下仍然能愛上學習持續學習的激勵系統。這個系統包括免費的上下學班車(家長放心,也減少家庭開支和父母的時間),志願者輔導員(給予孩子們及時的激勵和指導),以及一筆教育資助,孩子只有讀大學時才可以領取。

教育創業者們的服務客群往往是社會經濟階層上處於弱勢地位的人群,所以在設計自己的產品和服務時面臨的挑戰會更多,更需要他們對所要解決的問題深入分析,用創造性的方式解決問題。經濟條件是限制很多人接受教育的重要原因,所以教育創業者們必須以更低的成本交付同等品質甚至更高品質的教育產品和服務。技能條件是另一個原因,比如電腦技能的不足限制了學習者使用新的教材和工具,學習障礙者無法有效融入主流的教育體制等,所以教育創業者必須將學習的過程重新設計,便於低技能的學習者無障礙的完成。因為各種條件的限制,很多人無法接觸到優質的教學資源,所以教育創業者們必須擅用科技的力量(比如 MOOC ),善於動員社會資本(比如 「為美國/中國/…而教」動員的大量優秀大學畢業生 )來彌補這一鴻溝。弱勢群體的日常時間往往更加破碎,更加不規律,所以教育創業者必須將學習的過程重新設計,便於學習者能夠更加自主地完成,更及時地獲得回饋。

在這裡我想引用約伯斯的一句話來說明教育創業家在分析和解決教育問題時所表現出的特質:「當你最初看到一個問題,覺得它似乎很簡單,這時候你其實並不明白問題的複雜性。你想到的解決方案也過於簡單。隨後,你對問題有了更深入的瞭解,便會看出它非常複雜。於是,你會拿出各種繞來繞去的解決方案……大多數人都會止步於此。真正偉大的人會繼續向前,直至找到問題背後的關鍵原則,最終拿出一個漂亮、優雅又實用的解決方案。

問題成因圖,圖片取自 DIY toolkit

教育創業者不止於想出一個「點子」,而是要開創一種「模式」

很多教育愛好者和教育工作者很排斥「模式」這個詞。在他們看來,教育是一種藝術,是一個很慢的過程,是高度個性化的東西,是很難被「模式化」的。這是對「模式」的誤解。模式不是機械和僵化的指南,截然地劃歸所有的動作。模式是一種能夠讓產品和解決方案穩定而持續地創造價值的方式,以及一個所需的生態系統,甚至會帶來這樣的結果:在更優化的均衡上滿足社會需求。

一個點子也許可以讓一堂課更精彩,一個知識點更透徹,一個學校更讓孩子們喜愛,而一個模式才可以讓這個點子影響到更多的人,並促發更多的點子產生。安德魯.卡內基為後人稱頌,不是因為他建了多少個圖書館,而是他構建了一套如今為千百萬美國公民提供服務的公共圖書館系統。單獨一個圖書館,固然能夠使得該館所服務的社區受益,但是卡內基所開創的整個公共圖書館系統卻建立了一個能夠保證所有的公民,無論身處何方,大城還是小鎮,都可以獲得資訊和知識的新的社會均衡。

教育領域裡很多人喜歡「小而美」,對於個體的教育工作者而言,這毫無問題。但是從解決教育問題的角度,則遠遠不夠。BRAC(孟加拉農村發展委員會)是世界上最大的公益機構,旗下有 3 萬 8000 所學校,受益人群數以百萬計。它的創始人Fazle Hasan Abed 教授說過一句話,我深以為然:「小即是美,而大是必需的。」

教育創業者們在開創模式之前,會先做測試,藉由前置測試,來驗證自己的解決方案是否真的有效。在驗證有效之後,他們會仔細分析自己的解決方案,看看其中關鍵的成功因素是什麼,有哪些環節是可以簡化的,哪些環節是可以標準化的,哪些環節是可以用更低的技術和技能就可以實現和掌握的,如何實現各個環節持續穩定地供給等。只有經過這樣的分析,教育創業者才可能將自己的解決方案做更廣泛的應用。

某種教學設計也許很好,但是過分倚重名師,只有具備豐富經驗才能實施;某個教育產品效果很好,但是對現場協作的要求很高,又缺少協作者快速成長的機制;某項教學服務需要特定的場地或硬體支援,而這些資源的來源卻不穩定;某項教育創新中的關鍵資源全靠外部輸入,缺乏可持續性;某個教具功能齊全,但當地缺少具備應用技能的老師,也沒有維護和維修的人員……這些問題都是教育創業者在從「點子」發展為「模式」時經常需要考慮的問題。

2014 年的 WISE 教育創新大獎得主之一是來自約旦的「我們愛閱讀」。這個組織如果僅從 「點子」的角度,看上去並無多少新意,不過就是組織媽媽們陪著孩子們一起閱讀。然而,它真正的價值在於開創了一種「模式」。這個模式包括:

- 一套指導媽媽們在自己社區組建閱讀小組的詳細指南和關於如何講故事的系列培訓;

- 一個便利媽媽組建社區閱讀小組的工具箱,裡面含有每週一套讓孩子們帶回家讀的30本不同的書,一個工具箱能讓一個小組自主開展6個月的活動;

- 一個資助者網路,獲得可持續的資金來源;

- 一個由媽媽們組成的社群,相互學習,交流經驗,並發展新的媽媽加入;

- 一個清真寺支援網路,清真寺提供了獨特的小組活動空間,安全安靜,還有洗手間,獲得它們的支持對項目至關重要。

「我們愛閱讀」至今也只有一位全職的工作人員,卻已經協助創建了 100 多個閱讀小組,服務了超過 4000 名孩子,而它所開創的模式也正在被中東其他地區借鑒。

更重要的是,任何優秀的教育創業者都勢必會「服務」和「宣導」兼顧。他們所開創的模式不僅會穩定而持續地提供服務,而且必然會將所做事情的意義化作一種集體的使命,塑造出共同的價值觀和目標,動員起更廣泛的力量和資源,最終形成一種社會運動。

類似「我們愛閱讀」組織所形成的社會運動,其目的是帶來更為長期的文化變革。這項運動的目的在於引起社會對於培養兒童的想像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的重視,同時為當地的女性賦權,讓她們參與改變,並在改變中發展、證明和展現自己的能力。

類似的案例我們也可以在中國看到。歌路營長期關注農村留守寄宿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他們開發了一款名為「新一千零一夜」睡前故事的產品,簡單易用效果好。為了證明其效果,歌路營主動請協力廠商做專業的隨機對照評估。同時,歌路營將自己在這個領域的研究和調查結果製作成報告向社會公開發佈,其資料被國內外權威媒體引用。與此同時,歌路營還利用運動籌款等方式向公眾介紹農村留守寄宿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資訊,引發公眾對這一社會問題的關注。

唯有將自己的工作化作一場廣泛參與的社會運動,將自己的使命變為廣泛的共識,教育創業者才有可能在不增加自身規模和運營成本的情況下,在更大規模上解決教育的問題,也才有可能引起公共部門和體制內教育的關注,帶來更大的系統變革。

Photo credit: @rossf

教育創業者是從社會問題的高度看待教育問題

很多教育愛好者和教育工作者談論和實踐教育主要從教育本身出發,而教育創業者將教育視作改變世界的利器。教育,為有志於改變世界的人提供了新的思考和行動的路徑。

教育創業者們不僅把自己的工作看成教育,更是看作一種引發和引領變革的方式。通過教育,他們首先在價值觀層面上改變著社會。熟練的技能和明確的目標並不能天然地保證學習者為改進社會而努力。

在《WISE叢書》中的《學以致用:世界教育趨勢及令人振奮的實踐》一書中,作者列出了那些優秀的教育創新在促進「學以致用」上所遵循的的三個步驟:技能更新和匹配、生成解決方案、創造更多可能。在那些教育創新中,學習者在實作能力、創造能力、學習能力等方面的培養以及品格塑造上,並非紙上談兵,而是直接通過解決某個真實的社會問題來進行。就像商業領域也有越來越多的優秀企業,會要求自己不僅在最終產品上能產生社會價值,而生產產品的過程也能夠體現和產生社會價值。類似的,對於教育創業者而言,不僅是自己的工作結果是能夠產生社會價值的,工作的過程本身就是在創造社會價值。

其次,如本文第一部分所說,很多教育問題的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其他方面的社會問題,比如性別平等、文化多元、語言障礙、經濟貧困、殘障權利 ……。這些問題不解決,單純加大教育上的投入也難有大的作為。

反過來,從教育入手,可以為解決很多社會問題提供一個有力的切入點,有助於那些社會問題的解決。女性受教育人數的增加,有助於提升女性的社會地位;少數族裔的人接受客制化的教育,有助於傳承和發展自身的文化,增加社會的文化多樣性;加強在實用技能類培訓上的投入,有助於貧困人群改善生計,也有利於社會穩定;普及財務和商業知識,有助於小額貸款在消除貧困上發揮更好的作用;普及性知識、安全常識等,有助於減少愛滋病、傳染性疾病的發生……

將教育與社會問題緊密聯結,是一個教育創業者才能和價值的重要體現。拿食物教育為例,食育可以是一個簡單的教學活動,豐富課堂體驗,提升學生興趣;也可以是一門課程,跨學科,專案制,是一次教學設計的創新;但還可以是一次社區改造的機會。

在紐約南布朗克斯地區的「發現高中」有一位名叫 Stephen Ritz 的老師。學校所在的社區自然和人文環境都極其糟糕,Ritz老師帶的學生則屬於全美生活最困難的學生群體。Ritz老師想到用在教室裡種菜的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獲得一些收入。這個主意大獲成功,學生們種下的蔬果不僅可以為學校食堂所用,還成為教授科學、數學、技術和營養知識的優良載體。

在這個過程中,Ritz意識到種植活動不僅可以提供食物,和教學創新,還能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並進而改善整個社區的品質。於是,他發起成立了一個非營利機構 「綠色布朗克斯(Green Bronx Machine)」,提倡在學校開闢菜園,並借此「把布朗克斯建設成全美最健康的社區」。由於他的不懈努力,學校所在的社區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變,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成績也得到了很大提升,並且這種校園種植的模式也在全美各地得到推廣。Ritz為此獲得2015 年度美國年度教師大獎。

社區問題在中國同樣是一個大問題,甚至是一個更大的問題 — — 我們真的有社區嗎?一個你不知道鄰居是誰的社區並不是真的社區。那麼,教育可以成為構建社區的有效手段嗎?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曾多次宣導「Uber式老師」的理念,讓社會各界的專業人士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按需提供教學支援。無論是一個虛擬社群(如在行的專家),還是一個真實社區(如一個公共生活場域),教育創業者們是否可以在社區裡動員更多Uber式的老師,並進而促發形成一個「更有凝聚力」的新社區呢?「服務式學習」、「專案式習」都是教育創新裡很流行的概念。教育創業者們又該如何將之應用在社區的場景中,在學習的過程中促進一種社區感的形成呢?

從更高的社會問題的維度來看待教育,教育創業者們才有可能找到更多的同盟者。這些同盟者未必都從事教育,但是在解決共同社會問題的目標之下,彼此可以相互借力,共同促進社會問題的解決。

同樣在《學以致用:世界教育趨勢及令人振奮的實踐》一書中,講述了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

美國加州的一家機構推出一個核心項目「加州青年能源服務」。每年夏天,該專案培訓來自加利福尼亞的近100位年輕人,讓他們做房屋評估和翻新,這樣這些年輕人就可以將免費的「綠色房屋號召」帶給三藩市灣區的居民。對居民的「賣點」是,他們可以享受免費翻新房屋的服務,同時減少自己的能源開銷。城市當局希望達到CO2減排目標並改善當地年輕人就業環境,所以願意資助該項目(20%)。能源企業有義務減少能源消耗,所以資助了另外的80%。而這些原來處於社會「邊緣」的年輕人則接受了實用的技能培訓並獲得了寶貴的實踐機會。這樣的項目很難單純說是教育項目,還是就業專案,或是環保專案。它很好地整合了這些內容,調動了各個利益相關方的資源,實現了多贏的目標。

Photo credit: @takemeout

這樣的教育創業者在哪裡?

改變教育不是抱著一顆愛心等風來,教育變革迫切需要那些在一定理念和方法的指引下,邊做邊試邊改進的教育創業者。他們對人、對環境、對社會發展有著深刻的洞察,能夠清晰地識別出要面對的挑戰和機遇,並主動發現要解決的問題,設計出有效的解決方案,並開創一種可以穩定產出並加以推廣的模式,最終推動自下而上的變化。

教育創業者們要改變的不僅是具體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他們的努力最終改變的將會是行業規則、生態體系、角色關係、經濟運作、激勵機制、價值觀念,進而改變人的行為。

換一種更簡明的表述,教育創業者是那些在教育領域裡完成「發現→實現→變現」的人。他們發現了某個教育問題的癥結所在,他們嘗試用新的解決方案在小範圍內實現對問題的解決,他們開創模式引領運動在更大規模上變現解決方案的社會價值。

「發現→實現→變現」,每一步看起來都很難。這樣的教育創業者真的存在嗎?他們多嗎?去哪裡找到他們呢?

和所有的創新 — — 特別是顛覆性創新一樣,教育創業者們會更多的出現在那些具備開放心態、樂於嘗試、敢於試錯的組織裡,出現在傳統體制影響較弱的地區,出現在既定體系之外,出現在看似弱勢、資源匱乏的領域,出現在教育界之外的跨界之中。那些最不可能發生創新的地方往往是最能發現最激進創新和遇見最優秀的教育創業者的地方。

他們可能來自一所貧困地區的學校,沒有資源所以必須窮盡一切可能;他們可能來自一所學校裡的邊緣學科,因為不受重視反而有了更多嘗試的空間;他們可能來自一所民間的小校,毫不起眼卻包含生機;他們可能來自一支教育創業團隊,立志將時代賦予的機會充分應用於教育的改變。他們可能是一個對教育嚴重不滿又充滿想法的家長,他們可能是一個對體制嚴重不滿才華得不到實現的體制內老師,他們可能是一個曾經飽受應試教育毒害長大後立志讓更多人免受「荼毒」的年輕人,他們可能是一位不滿足於傳統慈善公益手段的教育NGO從業人員,他們可能是一個沒有受過多少正規教育但有著豐富實踐經驗的自學成才者,他們可能是一名圖書管理員、一個IT極客、一個社區媽媽、一個社會工作者……

他們會是你嗎?

歡迎加入教育創新討論社團,獲得更多資訊: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educationinnovation/

感謝柚子貍與涵貍提供本文圖像化整理:

Aha社會創新學院

Aha,創新催生公民 教育通向自由

我們的公號文章皆為原創,探討 「社會創新、教育創業、社會投資」等主題。我們希望透過這些文章,呈現Aha在這些領域內思想的深度、視野的廣度,和對行業發展的前瞻。希望讀者們可以從中獲得實踐上的啟發,並享受閱讀和分享時帶來的快樂。

微博:新浪@Aha社會創新學院
微信:AhaSchool
聯繫郵箱:info@ahaschool.cn

歡迎幫我按 5 次免費的綠色拍手,讓我有一點點稿費可以繼續寫東西和轉載好文跟大家分享

--

--

栗子南瓜
魚水教育催化劑 To Be Educational Catalyst

致力於成為學習生態系統催化者,正在研究、設計和實踐教育創新、集體智慧、複雜/ 學習生態系統。http://fb.me/ToBeEDUcataly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