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教育,「再實驗」!
大專以上實驗教育國際想像計畫
計畫宗旨
自實驗教育辦法向上延伸大專以上階段,讓許多人對台灣教育政策相對於國際的進步感到自豪。然而,若仔細審視關於大學實驗教育(乃至整體實驗教育)目前為止的論述,不難發現兩大「主張」。
深得主流民意支持的論述,恐怕是批評「大學所學無用,與社會脫軌」。另一種或許不太庶民,但為許多知識份子所擁護,認為高等教育變得越來越淪為「學店」「職業訓練所」。
前者的風險,容易將知識與能力限縮於經濟價值的範疇,進而將人的價值窄化為純粹的經濟工具,合理化「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新自由主義邏輯。後者可能傾向揉合永恆主義的精與進步主義、民主政治等實踐,修正博雅教育,但隱憂之一,是不易覺察「理性」「客觀性」「文明」面對弱者、非西方文化與自然的權力失衡與支配性。
若沒有人是完美的,自然沒有思潮是完美的。
邁向更健康、永續、和平的世界,需要百花齊放,才能產生實驗的火花。如今,即便有「實驗」法源可循,如果社會只存在兩種核心價值相當不同的思潮與實踐,比起帶來希望,恐怕潛藏更多挑戰。當多元聲音變成二元對立,資源與勢力的「競爭」可能使真誠交流「共好」變得困難,「想像力」被「選邊站」的壓力蒙蔽。
而缺乏想像力與共好,正是「實驗」與「民主」的大忌。
此次計畫將於2020年初舉辦一次前導論壇,宣告「青年國際實驗高等教育知行聯盟(暫定)」的籌備啟動。由此,我們展開為期一季的實驗高等教育全民參與設計,於年中舉辦第一屆國際實驗高等教育論壇,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實驗高等教育實踐者與學習者激盪出更多火花,並作為學術界、產業界乃至國家整體發展之參考。
透過本計畫,我們挑戰自己重新反思:
實驗教育,究竟「實驗」什麼?什麼才稱得上「實驗教育」?
「大學」的意義究竟何在?是否具有其不可取代的獨特屬性?還是,理應與終生學習的所有階段一樣被平等看待,不應被視為「高」人一「等」?
我們能從外國案例學到什麼?台灣能走出什麼樣的特色?台灣與海外能一起做些什麼?
面對外國不被承認文憑的另類教育機構,台灣能為他們做什麼?
本計畫將挑戰台灣,究竟是否能成為名副其實的「亞洲實驗教育中心」。
終極而言,我們期許
實驗高等教育將揮別「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生產線,成為「終生的生命成長」「學習的社會參與」「自由的知識生產」的有機生態樞紐,疏通「以學習者為本的教育」與「以生命為本的社會」間的經脈,催生全球在地化的健康、永續、和平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