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後設/複雜系統思考

以「自我覺察」「後設認知」為核心的系統思考

--

Photo: Pim Chu

編者註:

世界進入VUCA時代,代表的分別是:易變性(volatility)、不確定性(uncertainty)、複雜性(complexity)、模糊性( ambiguity)。在這樣的時代下想解決複雜的社會問題,我們的思維方式是不是也應該有所變化呢?

心智模型(mental model)指的是我們對世界的理解 — — 基於我們的想法、信念和過去的經驗對現實產生的近似值。(通常指人們一種習以為常、理所當然的認知。它深植我們心中對於自己、他人、組織及社會每個層面的假設,深受思維習慣、既定思維、已有的知識侷限。)

心智模型塑造了我們對周圍一切的理解——從簡單到複雜的現象。 我們的理解反過來會影響我們的行動,產生現實生活中的結果。

系統思考的目標是對我們的心智模型的不斷改進和完善,以便它們更緊密地反映現實世界。 心智模型越接近現實,對我們越有用。

翻譯:Mental model(心智模型)、approximates(近似)、Real World (真實世界)、provides feedback on(提供回饋)

本文作者受過康乃爾(Cornell)系統思考學程認證與康乃爾(Cornell)Cabrera教授實驗室Plectica頒予的講師證書,提供大家一個少人提及的系統思考角度與方式。當我們要解決社會問題的時候,除了做到外在的系統全局觀,是否也應該重新審視自身的思維系統?

希望你喜歡並有所收穫,若有疑問或想法也歡迎留言。

最後,Enjoy your reading!

文:楊逸帆 Adler Yang

圖:Systems Thinking Made Simple: New Hope for Solving Wicked ProblemsCarHabit of a systems thinker

根據前國際系統科學學會理事長Gerald Midgley等系統學學者,系統思考發展史大致分為四波主要浪潮(圖一):

圖一:系統思考發展史,大致分為四波浪潮:硬系統、軟系統、批判性系統、後設系統。

01 硬系統思考(Hard systems thinking)

最初,受戰後各種國家工程建設的成功啟發,系統思考參考電路板、鐵道等系統,以俯視之姿出現,將一切問題視為「技術問題」。由於問題皆是技術問題,其目的是藉由掌握整體之客觀面貌,提升對社會與自然等系統運作的掌控,有效達成系統設計者所設定的目標。為了精準控制,「量化」與「由上而下的實踐」是其特性。所謂系統工程學(systems engineering),及《第五項修煉》採用的系統動力學(systems dynamics)皆是這時代的產物。

02 軟系統思考(Soft systems thinking)

硬系統思考主要為人詬病之處,是將人視為機械中的元件,忽略個人感受、價值、目標等主觀現象與系統目標潛在的不一致。故軟系統思考,採由下往上的態度,重視「人的問題」。由於是人的問題,需了解多方利害關係人主觀經驗與想望,無形的社會角色、規則與價值觀的狀態,並形成共識或妥協,共同通過「學習」,形成新系統。為了兼容,軟系統思考必須質性。《第五項修煉》之共同願景、團隊學習,以及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都系出此源流。

根據另一位系統學學者Checkland,第一第二波的演變之關鍵,是從重視「優化(optimization)」到重視「學習(learning)」。

03 批判性系統思考(Critical systems thinking)

硬系統思考與軟系統思考背後,蘊含不同的哲學前提或派典(paradigm),亦各有用處與限制。經歷前兩波浪潮,批判性系統思考主張:系統思考者必須有意識地選擇系統思考取向,應用於適當的領域。此潮流促進系統學的各種理論、方法、實踐日漸專精,卻也使系統思考漸失其「跨領域/科際(transdisciplinary)」的串連、統合屬性,落入其本欲破除之學際槽臼。這也使系統思考的派系山頭過於複雜,隔山如隔行,新人不易得其門而入。

04 後設/複雜系統思考(Metacognitive/complex systems thinking)

首兩波浪潮,分別採取兩種不同的心智模式(mental models)看待外在系統。第三波,指出不同心智模式的前提、用處與限制,方便選擇。第四波則由Cornell大學領導,融入最新複雜性科學(complexity science)與認知科學研究成果,解釋人們形成意識/心智模式的核心原理。換言之,舊三波是思考「系統」,偏重對「系統」的思考;第四波是藉認識「思考」的系統(形成意識的原理),改善我們對「系統」的思考 — — 「思考」與「系統」不偏不倚(圖二)。

圖二:舊三波是思考「系統」,偏重對「系統」的思考;第四波是藉認識「思考」的系統(形成意識的原理),改善我們對「系統」的思考 — — 「思考」與「系統」不偏不倚。

這是非常重要的突破:有別於前三波系統思考,人們只能選擇既有的心智模式(圖三),或不自覺地為自身既有心智模式牽著走 — — 第四波讓人獲得形成心智模式的主動權,提升心智模式的功能、真確、與時效(圖四)。

圖三:舊三波系統思考,意識到心智模式影響我們如何理解外在系統,因此提出一系列「系統思考者應具備的心智模式」(圖左)。第四波回歸「形成心智模式的原理」,讓人對自己形成心智模式的過程保有自覺,並有意識地主導、修正自己的心智模式(圖右)。
圖四:前三波系統思考看到了外在系統的「圖像」「結構」,以及有助於認識外在系統的「心智模式」。第四波,則發現「形成心智模式的原理」,讓人獲得形塑自身心智模式的主動權。

而獲得主動權的關鍵,正是「自我覺察」或「後設認知」,有意識地覺察我們大腦在經歷什麼 — — 其實,形成心智模式的原理,僅四條規律、八種元素:

分別律( Distinctions rule):彼(other) & 此 (it)

體系律 (Systems rule):整 (whole) & 個 (part)

關係律 (Relationships rule):應 (reaction) & 變 (action)

視角律(Perspectives rule):觀(view)&點(point)

接下來分別介紹四條規律、八種元素:

分別律 Distinctions rule

彼(other) & 此 (it)

所有有形或無形事物的存在(existence),皆根據內與外的疆界而生 — — 疆界不同,主客定位不同,事物存在的意義就不同。如圖,若白部與黑部主(此)客(彼)互換,同一張圖的意義就不同。

體系律 Systems rule

整 (whole) & 個 (part)

所有有形或無形的事物,都能被分解為更小的部分(個),卻也都隸屬更大的整體(整)。如圖中,每個零件之於汽車,皆為其部分;但每個零件,又有其組成之部分。

關係 Relationships rule

應 (reaction) & 變 (action)

一切關係,皆是事物與事物間作用力(變)與反作用力(應)的結果。如圖中地球月亮交互作用,產生潮汐;或人與人交互作用,產生愛、恨、情、仇等關係。

視角 Perspectives rule

觀(view)&點(point)

凡人所識(觀),皆受其處境(點)的特色與侷限影響。如圖中,雖為同物,所見影子的樣貌卻不同。盲人摸象亦為此理。

正如螞蟻、蜜蜂、游魚、飛鳥,沒有「中央領導/管控」,也依循「保持距離」「回報發現」「避開危險」等非常單純的規則,湧現(emerge)蟻窩、蜂窩、魚群、鳥群等複雜現象(圖五);我們的心智模式也是意識在上述四條規律、八種元素的交互作用下,自然形成。

圖五:螞蟻、蜜蜂、游魚、飛鳥,沒有「中央領導/管控」,而是依循「保持距離」「回報發現」「避開危險」等非常單純的規則,湧現(emerge)蟻窩、蜂窩、魚群、鳥群等複雜現象。

覺察並主導心智模式的重要,不只是提升其功能、真確與時效。根據康乃爾(Cornell)大學研究,第四波更重要的是提升自我覺察、同理心、歸屬感,減少刻板印象、對己對人的傷害傾向,促進人「心理」健全與「社會倫理性」的成熟,例如:

  • 意識到他者、外人、別地(彼)的產生,取決於我們、此處(此)的疆界如何定義,對外有助於避免偽命題、撕裂與對立、邊緣化,對內避免資訊、想法、情緒混淆,減少投射等防衛機制。(分別律)
  • 意識到分類(整)中的隸屬(個)關係,取決於以何視角分類,有助於避免無意識貼標籤與刻板印象;意識到「個」無法獨存於「整」之外,有助於讓人更同理每種個體差異或特殊性背後的脈絡,也覺察自己並非處於真空的個體。(體系率)
  • 意識到一切所思、所言、所行(變)皆有其影響或後果(應),有助於更有覺知、責任感地為人;意識到一切現象(應),皆有其非線性的脈絡(變),有助於同理他人、認識複雜性,而非咎責於海面冰山的代罪羔羊。(關係率)
  • 意識到一切所見、所聞、所感(觀),皆取決於人處於什麼狀態(點),有助於避免落入非黑即白的教條或刻板印象,同理相異立場的出發點,甚至協助審視自身價值觀形成的脈絡,促進自我理解與接納。(視角率)

由於第四波的關鍵在於「覺察並掌握形成心智模式的原理」,目前國際許多系統學者認為第四波不但為漸漸「隔派如隔山」的系統學提供共同語言/基石,更因其基礎的特性容易入門,從幼稚園小孩、西點軍校、國際知名航空公司企業、美國農業部,都曾與康乃爾(Cornell)合作開課、訓練、顧問。

延伸資訊:

  1. Cornell第四波系統思考主要領導學者Cabrera研究室網站

2. Cabrera研究室開發的系統思考工具

3. Cabrera研究室出版書籍

Systems Thinking Made Simple: New Hope for Solving Wicked Problems

FLOCK NOT CLOCK: DESIGN, ALIGN, and LEAD to ACHIEVE YOUR VISION

歡迎幫我按 5 次免費的綠色拍手,讓我有一點點稿費可以繼續分享好文給大家

--

--

栗子南瓜
魚水教育催化劑 To Be Educational Catalyst

致力於成為學習生態系統催化者,正在研究、設計和實踐教育創新、集體智慧、複雜/ 學習生態系統。http://fb.me/ToBeEDUcataly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