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規劃step by step(下篇)

我自己應用ADDIE模型的心得與工具整理

傑瑞
傑瑞的敏捷小路
Jan 10, 2023

--

在上一篇文章,傑瑞介紹了ADDIE模型跟「問題分析與解決」擁有相同的核心概念,
也說明了ADDIE模型在前兩個步驟(分析、設計)的實務做法(借鏡了許多設計思考的元素)

這篇要來繼續分享:
1.ADDIE模型在後面三個步驟的實務做法
2.ADDIE模型與其他系統性開發架構之比較

先快速回顧一下ADDIE模型的總表:

step 3.開發(Development)以及step 4.實施(Implementation)

開發階段就是把設計階段所想到的各種零件組裝起來,除了完成具體的教案、教具與評量表之外,我會特別針對每個教學活動再去細部規劃到時想要怎麼跟學員互動,其實只要透過一些簡易的互動設計,往往能增強學員的學習體驗,你可以應用一些舉辦工作坊的技巧,例如分組討論手法發散與收斂討論的不同模式

坊間也有不少談論創意教學法的書籍,其中偏鄉教育達人王政忠老師反覆實驗歸納出一套MAPS教學法,裡面有滿滿的互動設計手法可以參考,傑瑞相信每個人都能從這套超級接地氣的教學法中借到一些點子的:)

部分文字摘錄於誠品線上書籍介紹以及王政忠老師實務分享https://www.eslite.com/product/1001276712505119

如果試著將MAPS教學法套用到上篇提到的基層主管培訓課程中,我們可以運用心智繪圖(Mind Mapping)來蒐集他們日常與部屬溝通的痛點、針對正面教案或負面教案使用提問策略(Asking Questions)來釐清他們是否有抓到教學重點、透過口說發表(Presentation)讓他們上台練習角色扮演來驗收學習效果、在旅程中適時變換小組成員,運用同儕鷹架(Scaffolding Instruction)手法讓成員之間是彼此的學習對象。

適時加入一些互動設計,可以讓你的教學活動不落入俗套,而學員們因為有動手做也不容易感覺枯燥,再加上身體記憶還能進一步增強學習效果喔~

step 5.評估(Evaluation)

講到培訓效益評估就不能不提到柯氏四級評估(L1~L4),由於網路上已經有海量資料可以參考,大家可以自行搜尋它的定義或是參考傑瑞之前寫的這篇

這邊只有提醒一點,培訓規劃的評估建議至少要做到L3,因為學員如果學完沒有應用在日常工作上,培訓就會跟煙火一樣什麼東西都沒有留下,這也是我們為何一開始調查人物誌的原因(關注用戶的行為與期望),我們預期透過培訓進一步改變或影響用戶的行為,因為行為有改變才有機會產生量變(達成部門的培訓目標),有量變才能產生質變(建立新的做事文化)。

如果要將柯氏四級評估(L1~L4)練習套用在之前的基層主管培訓案例則可以蒐集以下相關資料:

L1反應評估 → 學員滿意度調查、課程淨推薦分數(NPS)

L2學習評估 → 課後作業、角色扮演、小組共學或成果發表會等量化成績

L3行為評估 → 360後測問卷(上層主管&部屬)、人資輔導員觀察心得或部門匿名信箱等質化紀錄

L4效益評估 → 或許可以設定單位離職率或員工敬業度等指標,但實務上很難分離出來培訓的邊際效益,所以傑瑞規劃培訓時都先求有(L3)再求好(L4)。

ADDIE模型與其他系統性開發架構之比較

在接觸人資培訓之前,傑瑞已經先認識了「設計思考」、「Scrum(其實就是PDCA)」這類系統性的開發架構,所以當後來接觸到ADDIE模型之後,發現有些核心精神或執行手法似乎是可以通用的,簡單比對它們之間的差異後發現,雖然這三種系統性開發架構彼此著墨的重點不同,但其實它們至少具有三個共通點:

  1. 在各自的架構中每個階段都是環環相扣的,上個階段的輸出即是下個階段的輸入,每個階段同時在做回顧,也同時在累積成果。
  2. 每個架構都是一直不斷地循環並持續改善,每一次迭代都是學習與經驗的累積,強調沒有最好的答案只有更好的選擇。
  3. 三者都重視「成果(outcome)比產出(output)重要」,雖然結構化的執行步驟能幫助你有系統地找出答案,但是當用戶或組織因此轉變而產生的後續影響才是他們更在意的。

所以下回在規劃培訓時,你也可以試玩一下跨界,或許在設計階段,你可以運用設計思考的prototype手法,先把教材或課綱拿給用戶測試一下;或者在評估階段,你也可以運用scrum的retro手法,請大家一起檢討合作過程,以做為下次培訓的行動方針。

以上就是傑瑞在人資培訓兩年的心得紀錄,歲末年終是否又該來思考自己的下一步了XDDDD

如果喜歡傑瑞的文章,歡迎追蹤(follow)傑瑞並分享(share)給你的朋友。 
👉喜歡這種類型或主題的文章,也別忘了拍手給傑瑞鼓勵唷~

--

--

傑瑞
傑瑞的敏捷小路

過去當了六年敏捷教練,非科班出身,卻中途愛上Design thinking、Scrum這類團隊工作法,隨筆記下日常的工作心得,希望自己的敏捷小路,有一天也能通往條條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