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公信力第一、收視率卻墊底…公視新聞是記者「自己做爽的」?

公視與納稅人的距離》CHAPTER2

公視新聞部。(攝影/方君竹)

早安!我是獨立記者、公視《記者真心話》主持人君竹。

上則故事我們看到了公視新聞「叫好不叫座」的現象。公視最被信賴,收視率卻長年在後段班,今天我要帶領大家走進公視的新聞編輯台,直擊這間「清流媒體」的組織文化。

公視人做新聞時到底在想什麼?為什麼做出來的新聞,台灣人好像看不太習慣…?是台灣讀者太嗜血、口味太重,還是公視員工太傲慢、不食人間煙火?

《記者真心話》系列影片是公視相對「接地氣」的報導,在公視內又是怎麼被評價的?

故事開始前,先來段輕鬆的。想邀請你幫我播放下面這支搞笑短片,片長1分鐘,一起看看BBC的氣象主播如何在鏡頭前出糗失態,笑到不能自已:

這支短片標題〈BBC播報員笑著把氣象播完〉,紀錄了BBC的專業主持人如何在鏡頭前反覆對抗自己的笑意,卻一次又一次的失敗,看了讓人心頭好。

影片上傳者不是別人,正是「BBC News」頻道。

身為國際媒體權威,英國公視BBC有這樣的柔軟身段,把員工出糗做成一支影片,博君一笑。一位英國網友留言寫道:「我好喜歡BBC自己上傳這個影片!有時候我們真的需要大笑。

這可是台灣觀眾不曾享受到的福利。

至少是深受「偶像包袱」所苦的公視新聞,不曾給過的福利。

〈BBC播報員笑著把氣象播完〉影片截圖。(翻攝自BBC News)

▍公視風格:老老實實做新聞 無色無味無添加

「公視比較有距離感,我們主播都不太笑、不太活潑,」主播曹晏郡打趣說道,「我們連裙子都比別人長一點,還曾經被觀眾抱怨說看不到主播的腿,」

轉到13台,公視新聞的鏡面清爽乾淨,沒有讓人目眩神迷的跑馬燈,也沒有高潮迭起的後製音效。

相比商業媒體讓人血脈賁張的新聞播報,公視從主播到記者語調都相當平緩,幾乎毫無聲音表情、抑揚頓挫,整體堪稱「無色、無味、無添加」。

公視晚間新聞鏡面,圖為主播曹晏郡。

公視的標題也是樸素而純淨。新聞下標不用「竟」字,不用驚嘆號,也不用釣魚標題吸引讀者上鉤。

這類標題不會出現在公視:

❌台鐵殺警 法官判無罪!

❌颱風生成!最快『這天』發陸警

只看公視的人,不會知道台日桌球明星夫妻福原愛和江宏傑離婚了,也不會知道民進黨立委王定宇的同居風暴,因為公視不做娛樂八卦、腥羶色或行車記錄器新聞,標榜政策報導、國際新聞。

「有些新聞我們不會也不屑去處理,」公視政論《有話好說》主持人陳信聰自信的說,「我們怕成為我們不滿意的媒體,那種窺人隱私、揭人瘡疤、製造對立污名的媒體。」

2021年2月9日,公視政論節目《有話好說》。左二為主持人陳信聰,相當具有網路聲量。

其實陳信聰主持的政論節目也是經典「公視風格」。

台灣名嘴治國長年為人詬病,政論名嘴從外太空聊到內子宮,但《有話好說》來賓多是專家學者,文以載道討論公共議題,名嘴口水在公視並不常見。

同樣不常見的,還有像陳信聰這種具有個人品牌、高知名度的主持人。

▍為什麼公視沒有經營明星主播?「花香蝴蝶自來」

與多數同業相反,公視新聞沒有「主播制」,幾乎不靠主播光環包裝節目。

一般商業媒體會重金挖角明星主播,用主播形象來拉抬節目聲量,但公視晚間新聞所有主播都是記者兼職,每天排班輪流上主播台,不設固定當家主播。

一位製作人向我解釋,公視主播對觀眾而言沒有黏著度,「我們自詡的賣點是新聞內容,這比主播的號召力更重要。」

他說公視比較老派,不擅長行銷包裝,「但老老實實把新聞做好、做正確,大家很在行。」

類似邏輯,一位資深員工也曾告訴我「花香蝴蝶自來」,公視只要把新聞做到專業,根本不必出力搶觀眾。「台灣媒體就剩公視還能維持一個正常的樣子,別人做阿薩不嚕的,我們才能做觀眾需要的。」她自豪的說。

以上不難發現公視新聞的老實性格:公視重專業內容(content),不重呈現形式(format)。食材下足功夫,料理堅持清淡。

這些年來,確實也有民眾致電公視,盛讚公視「媒體清流」,但不少員工都已經察覺,水至清則無魚,公視的清流路線似乎不太對勁?

這家牛津大學調查品牌信賴感(brand trust)第一的媒體,收視排名卻連年墊底,收視率甚至不如YOYO TV。

花香了,公視周圍怎麼就「小蝶兩三隻」而已?

公視、商業新聞台、無線電視台收視率排名。(製圖/方君竹)

▍公視這樣說故事,你喜歡嗎?

「我們其實很少從觀眾的角度思考新聞怎麼做,我們要我們的新聞倫理,我們要我們乾乾淨淨、中立的樣子,可是我們沒有去想觀眾要什麼?怎麼幫觀眾吸收資訊?」公視記者黃怡菁說。

公視董事、輔大新聞系副教授陳順孝也分析,公視的問題不在選題太嚴肅,而在說故事的方法跟呈現方式不夠創新、不夠有吸引力。

白話解釋,「食材」營養不是問題,但公視的「料理方法」不夠與時俱進:

𝟏)記者多藏身鏡頭後,少與觀眾親密互動

台灣人特別喜歡嘲笑記者在鏡頭前的浮誇表演,這種由記者走到事件現場,在鏡頭前為觀眾解釋新聞的呈現形式叫做「出鏡報導」(Stand-ups),慣稱「Stand」。

儘管常有觀眾揶揄,但一個拿捏得當的Stand其實是一種敘事專業。記者黃怡菁就曾經在新聞現場走進畫面當「人體比例尺」,讓觀眾對比身後的地溝被掏空有多深,讓報導更平易近人。

台灣收視率最高的新聞台TVBS也大力鼓勵記者做Stand,一節新聞約有1/3的報導會有記者走到鏡頭前,對比公視記者,幾乎只有在出國採訪時才會露臉

TVBS新聞副總經理詹怡宜建議公視,Stand會讓記者與觀眾互動更親密,讓媒體更有「人味」而不只是個「機構」,公視會更有機會叫好又叫座。

𝟐)公視「佛系」破題,不重視吸睛開頭

資訊爆炸,嚴肅議題越來越難跟娛樂網紅競爭,紐約時報為了維持影響力、曝光優質內容,開頭4秒就端出辛普森家庭卡通片段吸引觀眾。影片連結:https://youtu.be/_gNcYdvF1Co(圖、文/方君竹)

再舉例,影像報導有種敘事技巧叫「黃金7秒」,記者要在開頭7秒把最Juicy(精彩)的內容先丟出來,吸引觀眾留下來。

這在商業媒體是基本功,但公視更常是佛系開場,再生硬講完。中間配音,公視也不常以適當聲音表情或抑揚頓挫,確保觀眾不分神、不轉台。

黃怡菁說,公視不會要求記者要把新聞做得吸睛活潑、淺顯易懂,「這時候就要回歸到每位記者個人,他有沒有希望自己的報導被觀眾看見?

公視記者黃怡菁報導香港反送中。(圖片/公視新聞網)

公視主播兼記者曹晏郡也分享,她是會為構思新聞開場而想破頭的人,否則重要議題沒被觀眾看到太可惜了!「可是在公視,好像把新聞簡單做完,就好了。」曹晏郡說。

撇開便宜行事的心態不談,聲音表情、Stand、黃金7秒這些「料理方法」,即使出了台灣,在國際權威媒體也廣泛被使用。

這讓我很好奇,公視人的難處在什麼地方?為何抗拒這些敘事技巧?

一位有18年年資的公視員工,給了我一個有趣的答案:「新聞部普遍有種莫名的潔癖文化,」《獨立特派員》製作人陳廷宇說,「大家會放不開。

放不開?

▍菜鳥記者化身YouTuber 《記者真心話》踩公視紅線

2019年5月,公視「P#新聞實驗室」頻道上線,主打接地氣的公視新聞,初登場就推出《記者真心話》影片,由主持人以YouTuber的姿態,輔以字卡、動畫特效,將媒體素養白話說。節奏輕快、敘事活潑。

《記者真心話》發布到第二集,頻道Youtube達10萬訂閱,超過2010年成立的「公視新聞網」主頻道;第三集發布後,系列影片在FB上累積超過1000萬次觀看;第五集發布後,系列影片入圍2020卓越新聞獎「敘事創新獎」。

外界看不到的是,這系列完全不符公視風格的報導,在新聞部內引發極大爭議

「你做的影片對別人來說可能是很日常的事情,」主播曹晏郡對我說,「但對公視來講,這叫大破大立。」

《記者真心話》是我以學生記者的身份,在公視接案製作、主持的作品,身為菜鳥外來者,我對公視文化後知後覺,一回頭才發現原來我已踩過前輩一條條紅線。

《記者真心話》系列使用大量圖卡與動畫特效。圖為系列影片第五集。(製圖/方君竹)

不少資深員工認為,《記者真心話》為求接地氣而簡化事件脈絡,並未呈現多元觀點,有違新聞專業。

影片使用字卡哽圖、動畫特效也讓老公視人不解:

公視為什麼要走網紅路線?是不是因為食材不夠好,才需要這些花俏的聲光效果調味?

另外我的資淺也引發公視前輩質疑:

沒跑過新聞,憑什麼批評媒體亂象?這節目能不能改名「網紅真心話」,這年輕人比較不像記者?

現在回頭看,最能突顯我愚昧的,是我為了節省拍攝新聞畫面的成本,而選擇站到鏡頭前,讓自己成為畫面。

《記者真心話》拍攝幕後。(攝影/許家嘉)

▍公視「潔癖」:跟觀眾走近了,同事就走遠了

公視記者不露面、不做stand不是沒有原因的。多位記者在受訪時都不約而同告訴我,在公視做stand會被同事關切:

這則新聞非做stand不可嗎?如果沒有,為何要做stand?

你在promote(推廣)自己嗎?想紅喔?

主播曹晏郡分享,這也是為什麼商業台的記者和主播都有自己的粉絲專頁和形象包裝,公視幾乎沒有員工個別在經營自己的粉絲群。

製作人陳廷宇觀察,公視新聞部比較低調保守,「有一些比較突出的表現很容易被同事攻擊,這是我覺得很可惜的地方。」她感嘆。

公視深度報導節目《獨立特派員》製作人、主持人陳廷宇,年資18年。(圖片/獨立特派員)

2019年6月,記者真心話第二集剛發佈,《天下雜誌》就與我聯繫,希望可與P#新聞實驗室合作企劃一集影片,在9月1日記者節當天發布,邀請觀眾力挺好記者與好新聞。

製作人和我覺得這想法棒極了!決定再追加邀請《報導者》、《端傳媒》,對內也邀請公視新聞部其他節目單位,4家優質媒體攜手,各派一位青年記者和觀眾分享自己做深度報導的心路歷程,我則擔任幕後企劃。

各媒體回覆效率極高,《天下雜誌》推出資深記者劉光瑩,《報導者》推出副總編輯劉致昕,《端傳媒》則是由當時的台灣組主編何欣潔代表。

主場的公視則從缺,沒有人願意出面,合作以破局收場。

當時我不解為什麼受推薦的公視記者會百般推辭,後來才明白:這個組織似乎不容許員工或節目跟觀眾走太近,否則就得面對同事質疑「媚俗」、「想紅」或「往自己臉上貼金」。

然而自媒體時代百家爭鳴,政客、商人和網紅無不爭先恐後搶眼球,國際權威媒體也都在想方設法親近讀者。

公視如果不積極走向觀眾、不讓自己被台灣人需要,要如何說服納稅人:公視對得起你每年80塊錢

經濟學人為了讓作者集體發聲(collective voice),向來有匿名撰稿的傳統,力求文風整齊劃一。他們和公視一樣,都認為「文章寫了什麼比誰寫的更重要」。近2年來經濟學人的影音卻一改這種「低調」風格,大量送記者上鏡頭、和觀眾面對面。2021上半年,經濟學人Youtube共發布36則影像報導,每一則都有記者露臉,直面觀眾溝通。(圖、文/方君竹)

▍不看收視率、跟觀眾不熟,公視如何回應時代?

公視有一個羨煞同業的特權,它每年固定有至少9億納稅錢挹注,讓公視可以不用賺錢、不賣廣告,不必為點閱率而迎合廣大嗜血觀眾、做腥羶色新聞。

公視還有專屬一部「護媒法」《公共電視法》,保障這9億元不隨便被政府砍預算或「斷銀根」。

這些特權是為了確保公視不被政府或財團收買,可以義無反顧監督高官權貴、做個為民喉舌的敢言媒體。

2016到2020年間,公視每年平均使用19億國家預算(上方圓餅圖黃色與藍色加總),換算下來,台灣每人每年都投資了大約80元給公視。(整理、製圖/方君竹)

但另一方面,納稅人對公視的評價好壞,其實都不影響這9億元從天上掉下來,讓公視得以一步步走進象牙塔,獨立於政府,獨立於財團,連帶也「遺世而獨立」了。

公視人不明白,在資訊爆炸時代,要被觀眾看到有多困難。

公視人不明白,在抖音和IG限動將資訊全面碎片化的今天,人們的專注力是何其短暫。

公視人也不明白,在政客、商人、自媒體為了爭奪話語權而把資訊真偽搞得烏煙瘴氣的今天,台灣民眾有多渴望一個可以信賴的媒體,能放下知識份子的身段,大步向他走來。

公視人信仰的,是「花香蝴蝶自來」。

2020公視新聞部個節目收視率達標狀況。製圖/方君竹。

一般商業媒體因為有收視率和點閱率的營收壓力,可以維持媒體跟整體社會的連動,但公視不看收視率。

事實上,公視每年花420萬元訂閱收視率監測服務,卻少有人認真參考,收視率目標形同虛設。被問到手上節目被設定的目標收視率是多少,幾位製作人甚至答不出來。

2020年,公視新聞部11檔節目,只有1檔節目曾在第一季達到過公視自己設定的KPI,剩下10檔節目則在一年4季,季季都摃龜,其中還有6檔節目,目標達成率不到一半

非營利獨立媒體《報導者》這兩年都推出了《影響力報告》,以追蹤深度內容的實質改變。影響力觀測指標包含:擴大能見度、主動發聲、產生回應、促成改變。(資料來源/報導者2019影響力報告

沒達標會怎樣?不怎麼樣。

「公視並沒有一個開、關節目的機制,我們的節目都不會流動,」公視政論《有話好說》主持人陳信聰説,「所以到後來真的都是自己做爽的,因為你拿我沒皮條嘛!」陳信聰還是一貫敢言。

表面上是「自己做爽的」,其實是越做越挫折。

公視政論《有話好說》主持人、製作人陳信聰。(圖片來源:公視)

▍文人相輕?理解公視人的深層自卑

受訪當下,螢光幕後的陳信聰盡顯疲態,身體歪斜坐在椅子上,手托著頭說自己處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有話好說)撐了13年,真的是累了。」陳信聰說,一邊按摩自己的太陽穴。

這種悲觀消極、喪氣倦怠的氛圍,漫布整個公視新聞部,但公視人不是不在乎報導沒被看見。

「你覺得長期忍受叫好不叫座的挫折,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嗎?」陳廷宇說,「沒有人會不在乎自己的節目沒被看到,而是好像老狗變不出新把戲,讓大家有點挫折或是自暴自棄。」

或許,這也是為什麼公視人會用「花香蝴蝶自來」的優越感,武裝自己。

公視新聞部編輯台。(攝影/方君竹)

一位公視員工觀察,公視人「又自大又自卑」,節目遲遲得不到觀眾肯定,讓員工一直無法自豪「我的節目很多人看」,只好以清流自居、孤芳自賞,從中獲得些許安慰。

對公視人而言,優質節目沒人看是必然,誰的節目要是被觀眾看到了,他的內容必然不如我優質。

「自視甚高是公視人保護自己的方式。」這位不具名的員工分享自己在公視10年的觀察。

公視記者有著令新聞後輩稱羨的採訪功力,是一部部活字典,卻因為自尊和偶像包袱,自囚於象牙塔走不出來。可嘆的,是等不到公視陪伴的納稅人;可惜的,是公視這塊沒被看見的金字招牌。

我很喜歡BBC氣象播報出糗的那支短片,不因為它好笑,而因為這間媒體有勇氣承認自己不完美,還有自娛娛人的雅量。

那公視呢?

我們願意承認自己離讀者太遠,然後走出象牙塔、走向閱聽人,為台灣觀眾勇敢一次嗎?

▍下篇預告:那些便宜行事的薪水小偷

公視人百百種,有人的節目曲高和寡是因為堅持專業,服務公眾的精神仍然值得肯定,但以「純淨新聞」之名來包裝自己便宜行事的員工,其實也是有的。

下篇文章,我們聊公視的官僚文化、冗員生態。

👉🏻《公視與納稅人的距離》CHAPTER3:

我是君竹,很謝謝你讀到這裡🙏🏻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拍手或訂閱我的Medium👏。
不嫌棄的話,分享給更多朋友🔗,給深度報導更多曝光,壯大公共領域🙂
與我聯繫
我很注重和讀者的真誠互動,我願意傾聽你的真實想法與批評。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junzhu.fang/
個人網站:https://jzfang.weebly.com

--

--

方君竹 J.Z Fang
公視與納稅人的距離

前公視特約記者、《記者真心話》主持人、臺大新聞所畢業生。喜歡橋接閱聽人與媒體人,讓兩者互動更真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