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哨者站出來 媒體應成最佳後盾

Joannechou
戲說媒體
Published in
6 min readMay 29, 2019

在台灣歷史上,有許多有名的「吹哨者」事件,但這些勇敢揭露組織弊病的吹哨者,並沒有受到良好的保護,原因多半是身分曝光。

2018年8月,元山蛋品有限公司經內部吹哨者檢舉,查獲使用變質腐敗的次級蛋加工製作液蛋產品。但事後吹哨者只有拿到10萬元的檢舉獎金,而挺身爆料不僅讓他丟了工作,還面臨公司威脅,四處搬家。

2016年11月,永豐金銀行總經理的張晉源發現永豐金超貸,主動向金管會通報前董事長何壽川隱匿關係人身分違法放款,結果銀行局將檢舉內容告知永豐金股東;原本為身兼財務長、銀行總經理的張晉源就被拔掉7個工作職務,變成只管一項業務的資深副總。

每一個吹哨者站出來爆料,都等同拿自己的生命及工作來做賭注。若這時媒體在對吹哨者身分、背景大幅渲染,反而會造成吹哨者後續求職困難及人身安全疑慮。

媒體要做的是揭發真相,維護公眾利益,而非讓吹哨者之後無法在社會立足,如果可以,媒體應該也要成為吹哨者的後盾。

行政院終於在5月2日通過《揭弊者保護法草案》,後續將送入立法院審查。

行政院長蘇貞昌表示,揭弊者保護是促廉反貪的重要機制。

法務部次長蔡碧仲也認為,不論是民間或政府部門,都可能發生損害公共利益的不法行為。因此,政府應立法保障揭弊者的工作權及對其身分的保密。

從電影《驚爆內幕 The insider》看媒體正義

《驚爆內幕》改編自美國史上司法和解金額最高的煙草公司訴訟案的真實故事。

這個故事的序幕的揭開要從美國CBS新聞節目「六十分鐘」製作人羅威博格曼(艾爾帕西諾飾),與遭布朗威廉煙草公司開除的研發部主管傑弗瑞華肯博士(羅素克洛飾)接觸後,發現煙草公司隱藏有香菸危害人體的祕密,開始說起,但傑弗瑞礙於與公司簽有保密條款,如公開秘密有鉅額賠償問題,不敢公開此項秘密 。

羅威不死心不停地打電話到傑弗瑞家,想與他聯繫,希望能知道更多內幕,但他都拒絕接羅威電話,於是羅威傳真給他…

傑弗瑞華肯博士:I can’t talk to you. (我不能告訴你。)

製作人羅威博格曼:Can’t talk to me? Won’t talk to me? Don’t want talk to me? (是不能告訴我?不會告訴我?不想告訴我?)

傑弗瑞華肯博士:Can’t. Won’t. Don’t want to.(不能、不會,不想告訴你)

羅威知道他在擔心什麼,於是用電話留言告訴他如果有什麼話想說,隔天下午五點會在酒店看著紐約時報等他出現。

關於吹哨者,大家應該都不陌生,指的是揭露一個組織內部非法、不誠實,或行為不正當的人。但吹哨者往往會被實施報復性打擊,像是法律訴訟、汙衊以及停職等處法。

被布朗威廉煙草公司開除的研發部主管傑弗瑞華肯博士正是本片的吹哨者。他發現 「煙草公司刻意隱瞞尼古丁致癌的事實」,但又礙於與公司簽訂《保密條款》而不敢公開。

而「媒體」在本片中,成了菸草公司官司成敗的關鍵。羅威代表正面傳遞媒體力量的主要角色,電影中呈現了他讓恐怖份子的頭目願意接受《六十分鐘》採訪的實力,還有與受訪者之間的信任關係,這是傑弗瑞願意卸下心房,向媒體公開布朗威廉煙草公司刻意隱瞞尼古丁致癌的事實的主要因素。

然而當傑弗瑞願意公開煙草公司刻意隱瞞尼古丁致癌的事實,CBS 高層卻考慮自身即將跟西屋廣播公司合併,而選擇重剪節目,將羅素克洛為之傾家蕩產的證詞全部剪掉。因為若讓這則新聞節目造成菸草公司控告電視台,恐怕會造成股價下跌,而影響合併大計。這讓傑弗瑞不但反被控告,各家新聞台對他的中傷流言與威脅也接踵而來,讓他面臨入獄及家庭危機。

當「六十分鐘」播出後,羅威發現有許多關鍵片段被刪除,出於無奈下,他將刪除片段的內容透露給紐約時報,第二天紐約時報的頭條便對此案有完整報導,使得原本對傑夫瑞窮追猛打的華盛頓郵報改變口徑,CBS不得已才播放完整版的訪問,而正在訴訟的菸草官司,最後創下幾百億天價的賠償金,也為美國史上最大宗公共衛生案件拉開序幕。

媒體應報導符合「公共利益」的新聞,一旦為了自身利益而蒙蔽應報導的新聞,這無疑是民主社會的一大損失與悲哀。但我們仍還是要對媒體抱持正面的希望,還是有很多好的媒體堅持做好新聞。

既然吹哨者有助於提高弊案整肅機率,那麼就應該立法保障這些人的權益,我們也可以透過相關吹哨者的電影、戲劇,去了解身為一個吹哨者會面臨到那些問題,有什麼好處及危險,藉此了解立《揭弊者保護法》的重要性。

有關於吹哨者的電影:

衝突Serpico(1973)

大陰謀 All The Presiden’s Men(1976)

絲克伍事件 Silkwood(1983)

驚爆內幕 The Insider(1999)

爆料大師 The Informant(2009)

神鬼駭客Snowden(2016)

郵報The Post(2017)

延伸閱讀:

國際透明組織 7 movies about whistleblowers that you cannot miss

參考資料:

黃英雄電影部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