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好麵包(二)

e5 Bakehouse

高原萬里
千尋之海.萬里之路
17 min readMay 7, 2022

--

開在東倫敦地上鐵路(Overground)拱橋下的 e5 Bakehouse,這拱橋是主店的特色,幾乎每一篇報導都有介紹,拍這照片時,剛好有火車在上面經過

繼續佛系寫麵包。

其實以我幾個月才寫一篇的速度,連佛系都算不上,應該叫做無為了吧,不忙不燥,完全順應個人的心情和作息,寫到就寫,只怕當新一篇出爐時,文友們早就忘了對上一篇的內容了吧。

所以在這裡做一個小 recap,上一篇介紹了麵包名店 Bread Ahead,近十多年酸種(=天然酵母)麵包在英國大復甦,在眾多新開的手工麵包店中,Bread Ahead 算是做得很成功的一家。

今次介紹另一家比 Bread Ahead 低調得多,靜靜地隱身在東倫敦的麵包店:e5 Bakehouse。

東倫敦從前是窮人住的地方。

因為聲色犬馬、龍蛇混雜,所以也是一個有很多故事的地方,在文學和戲劇作品中一再出現。書寫維多利亞時期的東倫敦的話,總是會加入沒有月亮的黑夜、雨濕的石子路、剩載着危機的馬車穿過伸手不見五指的白色迷霧一路跑過來,咯咯咯咯,只聞其聲而不見其影,卻明顯地越來越近⋯⋯

當然還少不了妓女、鴉片、勞工和新移民等等。

但隨着新金融重鎮金絲雀碼頭開發、地產商進駐,一幢幢美侖美奐的私人住宅開始沿着 Dockland Light Rail(DLR)像雨後春筍般冒起來,東倫敦的人口結構也就起了變化。承受不了上漲的房價物價的舊人搬出去,中產階級搬進來,二十代的多與人分租,三十代的置房,不少都在金融機構上班,又或者重事美術設計等行業。有人說士紳化(gentrification)為舊區吹入新生命,又有人說它扼殺了當地的文化歷史,把窮人趕盡殺絕。不管如何,今日的東倫敦雖然還拖着貧民區的影子,同時也是嬉皮優皮一族的聖地。開膛手傑克曾經徘徊的 Brick Lane,歷史悠久的咖哩屋還在,現在還加入了貴鬆鬆的二手服飾店、手工巧克力店、黑膠唱片鋪、寵物咖啡廳,近年還有正宗的日本茶室和韓國菜館進駐,一年一度的 London Coffee Festival 也是在那裡舉行。

一些街道落泊,一些街道乾淨;這邊的破牆上畫滿了很有風格的塗鴉,轉個街口就是設計洗練的新樓盤;雜亂得來,又很波希米亞;這樣的地方,最擁抱新世代的普世價值:有機、天然、地產地消、全素主義、零排放、環保、社區回饋⋯⋯等等。

e5 Bakehouse 就是這些理念的集大成。

在這裡,你買的不只是麵包,還是你的人生取態。

e5 Bakehouse 不似 Bread Ahead,沒有開很多分店,主店於 2011 年在 London Fields 地上鐵路的拱橋下開幕,London Fields (中文直譯成「倫敦草地」,真是很隨便又沒有意境)這一站其實有點繞腳,雖然位在二區,但去哪裡都不順路,如果麵包癡山本愛里沒有在她的書《世界最好吃的麵包之旅(倫敦篇)》介紹 e5 Bakehouse,又畫得很可愛,我才不會發現這家麵包店呢。

從另一個角度拍的入口,店頭用來遮陽的綠色帳篷左邊印了e5,右邊印了 Mill House,真的很 subtle,一不留神,就會錯過了

世事有時就是離奇,讀了山本愛里的書,不惜花兩小時轉車又轉車,跑了一次 e5 Bakehouse 之後不久,竟然讓我在它附近的 Hoxton 找到工作。公司其實在 Hoxton 和 London Fields 兩站中間,去兩邊都要走路15–20分鐘,我一個星期一次,通常都揀快要到週未的星期四或五,利用午飯的時間散步到 London Fields 公園,順便去買一條麵包,心情好的話,還會在 e5 Bakehouse 叫一個濃湯,或者一份沙律,配着新鮮烤起的麵包,就是很滿足的一餐。

之前去上課時吃到的餐湯配麵包

e5 的起源沒有 Bread Ahead 那麼「專業」,時間回到 2009 年,失業青年 Ben MacKinnon 百無聊賴,一個人來到西班牙他父母的渡假屋渡假,一天,他因為想喝紅酒,所以需要送酒的麵包,剛好廚房裡有母親用剩的酵母和全麥粉,他就試着烤了一條,剛好他爸打電話來:「怎麼了,想到接下來要做什麼工嗎?」Ben 輕鬆地說:「麵包師?」他以為父親會笑他異想天開,沒想到他爸的回答卻是:「不錯喔!」

之後他坐言起行,先去 School of Artisan Food in Nottinghamshire 上了一個星期課,回到自己在 Hackney 的家之後,便開始烤起麵包來,家裡沒有設備,就借附近薄餅店的烤箱,然後自己踩單車送貨,到有足夠信心了,才在地上鐵路拱橋下租個鋪位,在那裡起了一個土窰,木頭呢,是本地的木工師傅用完不要的東西。另一名主廚 Eyal Schwartz 是耶路撒冷大學神經科學博士,來 e5 之前,他在摩托羅拉工作;Fergus Jackson 前身是廣告公司的美術總監,還有一名蘇格蘭人,負責甜點之餘,還在修讀哲學博士。來自五湖四海,唯一共通點就是大家都沒有烘焙經驗,這樣還敢一頭栽進麵包界裡去,邊做邊學,漸漸獲得食肆大廚的青萊,向他們入貨,由麵包開始、後來還賣午餐、咖啡、甜點,就這樣,生意漸漸做起來了。

有時候,我也會想,一天離開倫敦,搬到郊外並買到一個大廚房的話,要不要也改行烤麵包,我不想開店,太困身了,只賣給附近的人就好。能夠專心致志用手做成一件作品,看到它漸漸地長大、成形,會很有滿足感。其實有不少出色的職人,他們開始走入新行業的契機,都是一種偶然。Ben 一開始也只是拍他鄰居的門,問他們要不要手工麵包而已;新宿親切貝果小店〈M’s oven〉的相原万里(跟我的筆名只差一個字!)本來只要想要讓對蛋和乳製品敏感的兒子吃到好吃的麵包,才開始自己動手做貝果的。

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我之前是不是也在 Medium 寫過想改行賣麵包?

當我把這個想法告訴朋友時,朋友卻說:你有睡眠問題,生理時鐘不能亂,麵包師的作息你未必受得了。

啊,是啦,我一時忘了。

但也不用一下子就否決,反正也有一兩個朋友說想要買我的麵包,先把願望儲起來,放在櫃子上,哪一天到我覺得自己可以了,再拿出來,餵它一點糧食,再放在廚房的一角讓他靜靜地發酵,也未嘗不可吧。

像養一瓶酵母一樣。

肺炎過後再訪 e5 Bakehouse 店內,格局有點改變了,之前櫃台是面向大門的,現在分成兩邊,沿着中間的走道一直走進去,是更多可供客人舒服地坐下來進食的空間
內裝沒有很時尚,而是刻意保留鐵路拱橋倉庫的味道,很適合 e5,很東倫敦
e5 的 barista corner
從打通兩個鋪位的拱門看過去,是 e5 的廚房,我去的時候已經是近下午 2:30,麵包師傅們應該收工回家了,現在員工們正準備的是一般餐點和輕食

e5 Bakehouse 的招牌麵包是 Hackney Wild,因為發起人 Ben 住在 Hackney,所以就地取名。Hackney Wild 一開始只用現成的麵粉(白麵粉加一小部分全麥粉),加上硬酸種(stiff starter ——即是麵粉比例多於水,可以搓成團的酸種)發酵 48 小時而成。之前寫過天然酵母因為利用長時間發酵,可以增加風味之餘,還能夠分解人體消化不到的麵筋,因此天然酵母麵包對人的腸胃很温柔,問題是,如果技巧和時間拿捏不好,酵母就會把所有麵筋吃完,麵包就升不起來了,又或者,酵出來的麵包會過酸,所以發 48 小時不易做,做得好的話,出來的麵包味道會很有層次。

用了一段時間市售麵粉之後,e5 Bakehouse 開始物色英國本地的小麥農夫,直接購入非大量生產的傳統小麥(heritage grain),然後拿回 London Fields 店內,每天用石磨自己磨粉。

如果你要泡一杯好咖啡,你會自己選豆(有些人甚至會自己烘豆),然後即磨即沖,這樣出來的咖啡才好喝,用來做麵包的麵粉也一樣,因為原粒的穀物只要一磨成粉,它的品質和風味就會直線下降,所以研磨好的麵粉最好立即用,又或者放在雪櫃裡,並在一兩天之內用完。

其實早就聽人說過用自己磨的粉做麵包味道會更上一層樓,我都不以為意,因為要在家置一台石磨,無論如何都覺得有點太大陣仗了。直到 2020 年武肺初發,英國經歷第一次封城的時候,因為買不到麵粉,所以我狠下心買了一台家用的石磨——Mockmill 200,可以一次過磨 200g,試過用現磨麵粉做出來的麵包後,發覺味道真是凡間與天堂的分別,整顆小麥的精華都完完本本地烤到麵包裡去,香口到不得了,因為實在太好吃,我現在即使做港式菠蘿包也會添一點現磨全麥粉進去。

使用即磨麵粉有一個問題,就是發得未必夠高,掌握到怎樣處理即磨麵粉,發覺麵包變好吃了,e5 的職人們更加躍躍欲試,下一次要不要把部分現代小麥(modern wheat)改成傳統穀物(heritage grains)?反正石磨就在店裡,可不這也試一試那也試一試?Hackney Wild 的食譜是這樣,由一班半途出家的麵包師傅不斷嘗試不斷改良而製成的。

所謂傳統穀物,泛指沒有經過農業改革「改良」過的穀物。也有人分得更細,1880 年代之前存在的品種叫原始穀物(ancient grains),1880年代到二戰結束之間的品種統稱傳統穀物(heritage grains),上世紀 50、60 年代經過基因改造研發出來的品種,則叫現代小麥(modern wheat)。

進入第一次工時革命之後,穀物經歷了兩次重大變革,首先是在 19 世紀中期發明的鋼鐵滾輪研磨法,立即取代了以前的石磨,能夠又快又便宜地研磨出大量又細又白的麵粉。我之前在〈天然酵母の逆襲〉中已經寫過了,這種碾磨方法會讓穀物裡的風味和營養大量流失,應該說,把最含風味、營養的油脂和纖維篩走才是鋼鐵滾輪研磨法的目的,因為這樣麵粉才會耐放,方便大量生產和出口到其他國家。

第二次改革發生在上世紀 50、60年代,由人手對小麥進行基因改造,通稱綠色革命(Green Revolution)。其中最大的改變是將小麥由高稈變成矮稈,原始小麥的稈一般可達 160cm,幾乎是一個人的高度了,但當農夫加入化肥想增加生產時,太高的麥稈因為無法支持變大的麥穗而紛紛折斷,很多麥穗掉到田上,反而損害了收成。由美國科學家諾曼.博勞格(Norman Ernest Borlaug)帶領的團隊於是利用基因改造的方法將小麥變矮,就是今天我們吃到的品種。

同一個變種方法也有用在水稻上。

左邊的是原始小麥(Einkorn),而右邊則是現代的品種,由此圖即可看清兩者在體積上有幾大分別(原推文連結

經改良後的現代小麥不只顆粒大,收成後容易去殼,對病菌和極端的氣候的抵抗力高,再配合化肥、殺蟲劑和新的機器,就能夠保證有高收成。再加上現代小麥容易搓出強韌的麵筋,很適合用機械化生產的又高又鬆軟的白麵包,所以新品種一出,世界上大部分農場都一口氣改種現代小麥。

今天市售的麵包麵粉,大部分都是用現代小麥做出來的,我們祖先吃了幾千年的 Einkorn、Emmer、Khorasan (Kamut)、Spelt 等處理起來昂貴而收成又有限的古老小麥漸漸被遺忘,如果近年不是流行起要吃得健康的話,應該會失傳。

能夠在 1.5 小時內做出一條麵包的 Chorleywood Process 也是同一個時代的產物,雖然基因改造和機械化生產常常為人所垢病,但它確實解決了戰後急速上升的人口的糧食問題。人稱「綠色革命之父」的博勞格甚至在 1970 年因此而獲得到諾貝爾和平獎,如果你有東西到肚就夠,完全不要求天然有機手工製作的話,英國的麵包全歐最平,Sainsbury’s 的白吐司一條 400克只要 90 便士。

在講有機和永續性之前,人先要吃飽呀。

犧牲了的,是味道和養分。

就像東方人在戰後吃了幾十年白米,突然想起粗米和糧雜的好處一樣,西方人也開始留意起這些原始/傳統小麥來。大量生產的現代小麥不只用化肥和農藥,單一作物的形式也讓土壤變得貧瘠,隨着氣候轉變,人類長此下去只會坐吃山空,所以現在英國有些小型農場在種傳統小麥的同時,也種蔬菜水果和樹,務求不同的作物能夠彼此互惠,在吃得好的同時,也對生態做出一點貢獻。

用傳統小麥做麵包特別考功夫,不是每一家手工麵包店都會做,但一分耕耘 一分收穫,用它做出來的麵包真的是特別好吃,咬在口中,有一種一般麵粉沒有的質感和深度。

前天入手的 Hackney Wild(~765g, £4.5),我們在 24 小時之內吃完!
店裡也有賣少量烘焙用具
自家出版的食譜書有介紹 Hackney Wild 的作法

Hackney Wild 之外,e5 還有一款麵包,我們很愛,叫 Stockholm。

雖然我每次看到麵包櫃上這個 label 都想起 Stockholm syndrome,但麵包當然跟精神創傷無關,叫做 Stockholm 是因為它的做法受到了北歐麵包的影響。Stockholm 的材料和 Hackney Wild 一模一樣:現代小麥粉、傳統小麥粉、黑麥粉、天然酵母、鹽、水和橄欖油,不特別造形(free form),爐温比烤 Hackney Wild 時高而且不用蒸氣,烤出來的麵包成品雖然不高,但外皮美麗地焦糖化,香脆可口,裡面的組織柔軟得來有嚼勁,微甜,有大地和堅果的味道,整片吞下去之後,還有淡淡的香氣留在舌尖上,餘韻十足。

如果說 Bread Ahead 的教堂麵包是日常最高美食,e5 的 Hackney Wild 和 Stockholm 就是慶典了。

e5 提供先買後取貨服務,鐘愛他們的麵包的人,可以先在網上訂了,然後下午 3 點前去取貨,這樣就不怕山長水遠去到後卻撲了個空的失望。以前更好,Stockholm 可以切成半條買,肺炎之後再訪,這規矩已經改了,一買就要一整條,重 1150g,要價 £7.2,兩個人吃就太多了,一定要把一半切起來,放在冰箱裡保存。

E5 Bakehouse 的 Stockholm,上次買回家後立即切開來吃,忘了拍照,所以這張是網絡圖片

這種味道豐富的麵包是不歸路,一試過就回不到頭了,米芝連名廚 Michel Roux Jr 甚至說 e5 的麵包可以 “turns him on” (Great British Food Revival Bread)!

看來不只是高級的肉,連吃麵包也可以帶來快感,是不是很 sexy?

Great British Food Revival Bread — Michel Roux Jr on Bread, Series 3, Episode 7, 17 February 2013

但 Stockholm 有一個小問題,因為在製造過程已經用了很長時間發酵,買回家時好吃到讓人流淚,放一兩天,底下的酸味就浮上來了,對我來說還可以,但討厭酸味的人未必接受得到,偏偏他們現在又不讓人切半買,除非你有一個大家庭,否則無論如果 Stockholm 都會久放,所以 e5 的麵包,Hackney Wild 是我們的首選,Stockholm 則要隔很久才買一次。

上文寫過,e5 Bakehouse 的經營不只是一盤生意,還是一種價值觀。

從在 London Fields 的鐵路拱橋下落腳開始,Ben 就一直貫徹着取自本地、回饋本地的理念。店內很多用品,比如用來做麵包的長枱、烤箱、送麵包用的單車,都由旁邊的店家製成。做一條麵包,還得考慮到生產過程的碳排放和永續性,所以小麥和各種穀類一定要從英國本地小農購入,天然有機,到後來,他們甚至自己動手種——位處沙福郡、佔地 70 英畒的 Fellows Farm 是 e5 自己經營的農場,他們在那裡種植各種穀物、蔬菜、水果和堅果等,利用多元化的農作物來保育土壤和生態,收成的果實又可以用在 Bakehouse 的麵包和餐飲上。2017 年,第二家店 Poplar Bakehouse 在 Tower Hamlets 開幕,這家店原名叫 e5 Roasthouse,因為他們不只賣好吃的手工麵包,還提供自家烘焙的精選咖啡,不時還會跟附近的 Poplar Union 合作,搞些音樂和藝術活動,又伙同 Refugee Council 開辦了一個叫 Just Bread 的課程,為漂流到倫敦的難民提供培訓及再就業的機會。

我很喜歡 e5 Bakehouse,甚至比 Bread Ahead 還愛,每次我一在他們的店裡坐下——不管是從辦公室逃出來透口氣,還是週未特別到此一遊——心情都會好起來。今次為了寫這篇文章再訪時,負責收銀的店員很親切,不只讓我隨便拍照,又打趣說自己的臉從哪一個角度拍會比較美,又幫我查清楚 Poplar Bakehouse 的關店時間,原來比 Google Map 上表示的還要早半個鐘,省了我一程冤枉路,我笑問他們有打算往北倫敦發展嗎?他不好意思地說,應該只會往更東的地方開鋪喔。

那不是離我家越來越遠嗎?

2019 年初,我去 e5 上了一個一天麵包課程,那是我買給自己的聖誕禮物,雖然有點小貴,但很好玩,本來想在這裡一併分享的,但因為寫得太開心,不知不覺又變成一篇長文,唯有下一篇再繼續了。

e5 Bakehouse: Arch 395, Mentmore Terrace, London E8 3PH

Poplar Bakehouse: Poplar Union, 2 Cotall St, Poplar, London E14 6TL

參考資料:

  1. From early farmers to Norman Borlaug — the making of modern wheat
  2. Meet these Ancient Grains: Re-Discovering the Ancient Wheat Varieties
  3. Heritage Varieties? Ancient Grains? What Does It All Mean?
  4. What is heritage wheat, heritage flour. heritage grain
  5. Roller Mills: What They Are and Why They’re Great
  6. Breadwinners to breadmakers — what drives a bunch of thirtysomething men bristling with PhDs to start a bakery in east London? (Tim Lewis)
  7. The railway arch economy is a British success story. Don’t kill it, Network Rail (Ben Mackinnon)
  8. 仕事、子育て、人づきあいを同じ街で。西武柳沢にある人気ベーグル店〈M’s oven〉の地域暮らし。
  9. お母さんがベーグル屋をはじめた(文:たなべ)
  10. 《小麥真相覺醒》1: 現代小麥演變歷史

--

--

高原萬里
千尋之海.萬里之路

香港人,居英國,好遊牧。不想繼續因為生活而遠離文字,現在又努力重新執筆中。沒有了不能活下去的東西有:蝦子餅、咖啡、小說、旅行和麵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