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 Next|蝦皮店到店的再思考,難道只是一間新的便利商店?(下)

蝦皮推出蝦皮店到店 商業模式 創新 零售 商模創新實驗室

在上篇中,我們分享了蝦皮推出「蝦皮店到店」,不僅是為了因應快速上升的配送需求,更是強化其平台型商業模式的一環,並可做為測試新商業模式的重要實驗場域。

在下篇中,我們則將延續該議題,分享蝦皮店到店對零售產業的可能影響,以及從商業模式視角,探討蝦皮店到店在未來發展上,三個值得留意的觀察點

內容說明:因台灣多數電商平台已邁入多型態經營,如蝦皮即在 2018 年推出 B2C(Business to Customer) 蝦皮24h,也與有 B2B2C 平台的蝦皮商城為便於分析探討,本文對於蝦皮的討論,將以其 C2C(Consumer to Consumer) 模式的蝦皮購物為主,以便較具體的探討其影響

蝦皮店到店,對台灣電商產業有哪些可能影響?

為便於分析,我們將電商型態區分為類似蝦皮模式,透過 C2C 平台模式 (Consumer-to-Consumer) 為基礎的品牌 (如露天拍賣、Yahoo 奇摩拍賣等),以及採 B2C 模式 (Business-to-Consumer) 為主的綜合型或垂直型電商 (如 Momo 購物、生活市集等) 兩類型進行討論。

蝦皮店到店對電商產業的可能影響 商業模式 創新 零售 商模創新實驗室

以 C2C 模式為主的品牌:衝擊明顯,平台型商模受到侵蝕

蝦皮店到店在降低賣家痛點,強化自身平台價值的同時,也拉開了與競爭對手間的差距。競爭品牌除了需面對因服務的完善度較弱,而導致賣家流失與營收降低等風險外,未來在爭取新商家進駐時,也可能面臨談判籌碼較低的窘境。

而在消費者 (買家) 端,蝦皮店到店自帶的曝光效應,以及實體店所創造的信任感,也將拉開蝦皮與其他 C2C 平台,在知名度甚至心佔率上的差距,進而削弱此些競品平台的商業模式效益。

以 B2C 模式為主的品牌:中長期影響,需留意客群游離現象

實體店可說是蝦皮接觸新客群的一個新管道。搭配各種靈活的行銷戰術 (如限店限時促銷、快閃店、大品牌合作) 等,將可能吸引到原本習慣於 B2C 電商購物者的目光,進而改變其消費習慣。特別是目前消費行為的「游離化」現象越加明顯 (哪裡優惠哪裡去),蝦皮店到店在短期雖未必直接衝擊 B2C 品牌,但隨規模持續擴大,以及更多行銷活動導入,其影響將逐漸顯現。

蝦皮店到店,對實體零售又將帶來哪些影響?

由於目前蝦皮店到店所販售的產品品項仍少 (飲料、零食、煙與咖啡),我們認為在銷售上仍鎖定「寄取件時的生活必須品購買」,對便利商店與超市的短期衝擊尚不大。

而其對於實體零售的具體影響,我們認為有兩方面:1. 超商物流量能與手續費大餅 2. 新型態的社區型零售。前者因為超商取貨已成為台灣主流的交易方式,在 2020 僅 7–11 和全家就有高達三億件次的規模 (寄取各算一次),且根據全家先前透露,其中 C2C 的數量又高達 7 成左右。換算下來,一趟 60 元的超商取貨,每年也創造出高達數十億元的營收 (另還有寄取貨帶來的延伸消費)。而蝦皮店到店的介入,必然影響到這原本的營收結構與競爭型態 (如美廉社宣布與蝦皮合作,成立店到店示範店,瞄準寄取件帶來的客流量)。

而從另一角度,我們認為可留意 蝦皮 B2C 業務,以及結合數據所發展出的「在地化社區型零售」。蝦皮已擁有全台各地消費者的購物行為數據,而隨著數據、B2C 業務與物流整合至實體店面,將可創造出符合在地社區需求的產品銷售組合,並搭配自身產品品項多樣的優勢,與超商與超市做出區隔。這樣的模式,其實與時下「選物」的概念有些類似。只是蝦皮透過用戶數據,讓實體店透過低品項選擇,但符合在地需求產品銷售,創造更高的來客量與營收。

蝦皮店到店的未來發展,值得留意的三個觀察點

蝦皮店到店目前可說是位於起步階段,針對其未來發展與影響,我們透過分析其策略與商業模式,提出三個影響其成效的觀察點:

蝦皮店到店 未來發展的三個觀察點 商業模式 創新 零售 商模創新實驗室

◽ 賣家服務與平台價值能否持續提升

除了寄件與配送的痛點外,能否在各方面皆持續優化,推動蝦皮成為一個更完善的平台將是首個觀察點。比如更完整的數據分析與 CRM 工具、商鋪功能與用戶體驗、店家曝光與廣告資源、營運顧問服務等,這些可說是蝦皮對賣家價值主張 (Value Proposition) 的一部份,也是賣家評估與選擇平台的關鍵指標。而蝦皮能否從單個的痛點解決 (寄件與物流),擴張到整個生態系的完整提升,並創造出新的綜效,將影響本次實體店佈局在整個生態系中的價值。

◽ 能否為蝦皮帶來新營收來源

蝦皮目前的營收來源,主要來自於交易與金流手續費 (台灣區在 2019 Q1 已實現單季獲利)。然而,觀察其母公司 SEA 集團 2020 年財報,整體電商事業雖受惠於疫情效應,營收較 2019 年呈現 178% 的爆發性成長 (整體,未單獨揭露台灣區營收),但因大量的行銷支出,目前卻仍處於虧損狀態。

相較過往的大幅補貼政策,蝦皮店到店的投資規模或許稱不上第一,但卻肩負著開發新營收來源的任務。實體店能否在手續費的營收模式外,創造出不同收益流,或結合線上平台創造出新的模式,將是評估店到店效益的要素之一。

◽ 新客群開拓的成效

買賣雙方數量與交易頻率,對平台型商業模式有著關鍵性的影響。過往蝦皮透過持續的行銷投資,創造出龐大的聲量與營收規模,但隨著市場漸趨飽和,成長的壓力也逐步增加,開拓新市場與新客群可說是必然的選擇。

蝦皮店到店即扮演這樣的策略任務。相較於現有客群的寄取件服務外,蝦皮店到店如何串連數據、行銷計畫、產品銷售等各種資源,接觸並開拓過往很少或不曾使用蝦皮的全新客群,可說是其接下來的重要挑戰,也是未來評估店到店效益的重要觀察項目。

感謝您閱讀到這裡!我們是商模創新實驗室,以「協助組織與個人,建立長期具競爭力的價值創造系統」為初衷,分享商業模式的新知、心法與實務觀點,歡迎透過 本篇文章 瞭解更多。

與此同時,我們也成立了「商模創新小酒館」臉書社團!除了專業知識外,也分享關鍵的科技脈動與商業觀點,誠摯邀情您的加入,一起來「喝一杯」!

--

--

Leo
商模創新實驗室 Business Model Next

專注協助組織創新與變革,建立長期價值。專注於商模創新、系統思考與科技前沿,善於把複雜變簡單,簡單變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