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 Next|讓顧客掏錢就對了?進一步談何謂商業模式(下)

商業模式創新以及企業轉型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上篇中,我們分享了商業模式的定義與內涵。而在進行商業模式分析、策劃與創新時,其中一個不可或缺的要素,是對於自身組織與競爭企業的現況與發展脈絡,擁有足夠的瞭解與掌握

因此,本篇將從「時間」這個維度,聊聊商業模式演進的主要階段與關鍵動能,以及在當前環境下,商業模式創新的三個微趨勢

商業模式的演進簡史

歷史上,當「企業」這樣的組織型態出現,商業模式的概念也隨之孕育而生。根據學者 A.Ostervalderu 研究,零售業首個較明確的商業模式轉型大致發生於 1920–1930 年代,當時的商家開始採用後來由吉列發揚光大的「刮鬍刀柄 — 剃刀」商模概念 (bait-hook 或稱 razor-blade model):用低價與低利潤銷售產品 (刮鬍刀柄),但由後續高利潤的補充品與部件 (替換用的剃刀) 獲取真正的利潤。

綜觀整個商業模式的演化,其推力除了整體社會脈動外,技術的進步與革新也扮演關鍵角色,大致可區分為以下幾大階段:

商業模式的演進歷史business model evolution

1960 年代前:生產導向的商業模式,重視產線效率與優化

「生產與效率」可說是這個時代的主旋律。在 1919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多數國家邁入復甦之路,而龐大的市場需求,伴隨著機械化與製造技術的進步,推動企業專注於大量生產與效率的提升,透過更大的規模經濟以滿足市場需求並創造利潤。

在這樣的的社會脈絡下,商業模式聚焦於工作流程設計、效率的提升與市場的擴大等。如福特汽車 (將汽車帶給大眾) 、通用電氣 (能源領域規模化)、寶潔(肥皂生產的工業化)等都是該時代的代表企業,它們透過技術與組織設計等方法,發揮標準化 (Standardization) 商模的優勢,獲得大幅度的成功。

1960–1990 年代:目光焦點轉往消費端,商業模式更加靈活

「品牌化與全球化」成為此階段的重點議題。持續提高的消費者購買力,讓品牌成為購買決策的關鍵要素;而隨著交通運輸與通訊傳播技術的成熟,企業也開始陸續進入海外市場以擴大營收。這個時期,我們可以看到沃爾瑪開啟超市與倉儲的巨型賣場 (Hypermarket) 的商業模式,也有英特爾與設備製造商合作,同時對終端消費者推廣自身品牌 (Intel inside) 等創新作法出現。

而電腦的發明與商用化,以及統計建模技術的應用,讓企業首次將系統性的商業模式分析導入組織之中,透過數據的整理與建模,管理者可針對大型專案與業務流程進行分析與改善,進而提升經營表現。

1990–2010 年代:網路顛覆原有商業模式,創新引領新成長

「網路與數位化」帶來顛覆性、全面性影響。即使經歷了 1995 年的 .com 泡沫風暴,大量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新」企業,仍推動著整個商業環境的發展並延續至今,包括微軟、亞馬遜與谷歌等企業,皆誕生與成長於這個年代。

互聯網改變了消費者的生活,也顛覆了過往企業傳遞價值的方式。1990–2010 這段期間,可說是商業模式創新的輝煌時期,包括免費增值 (Freemium)、軟體即服務 (SaaS)、群眾外包 (Cloudsourcing) 等耳熟能詳的商業模式,皆屬這個時代的產物。

2010 年至今:技術與商業模式的百花齊放

移動裝置、社交媒體、IOT、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 科技的指數型成長,不只改變了消費者行為以及與企業間的互動模式,而對企業的營運系統本身,也帶來本質性的深遠影響,並推動新一輪商業模式演化。

面對未來,商業模式創新的三個微趨勢

如前段所述,當前商業模式的轉型與創新,將無法僅著眼於少數要素 (如僅著眼於生產線的調整),而是一套需考量整體環境、技術應用以及整個組織設計與運作的整體性觀點。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爬梳了許多的文獻與書籍,摘要出三個未來商業模式變革的微趨勢,以期提供個人與組織,實際作業上的參考與協助:

商業模式的三個趨勢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trend

科技介入,組織價值鏈的加速解構與重組

以汽車產業為例,過往車廠多掌控設計、製造、配銷與品牌等完整價值鏈,並管理著大量的零組件廠商。而隨著科技的介入,新商業模式如鴻海的 MIH 平台,即將設計、技術研發與生產製造等作業,整合為獨立的生態系 (目前已有超過 2,000 個成員加入)。

MIH 平台對汽車產業來說,可說是價值鏈解構與再定義的代表案例之一 (傳統車廠不需再為一款電動車,建置整條生產線),而這樣的概念,也將隨著技術的普及與導入,不斷的強化與擴散。

這股趨勢,也發生在不同產業中。如虛擬實境改變了時尚業設計與生產的流程、區塊鏈衝擊金融支付體系的運作模式、AIOT 與工業 4.0 帶動了整個製造業的轉型等.. 整個價值鏈的重組,將隨著新技術的推出而持續加快,也給商業模式的創新帶來新的可能。

數據的整合與應用,驅動商業模式革新

數據的重要性已無需贅述。然而,根據天下雜誌 2020 進行的「2000 大企業數位轉型與人才大調查」,該些企業中,仍有高達 49.7% 未啟動數位轉型,40.9% 組織決策依舊以高層指示為主,顯示整體產業在數位與數據的發展上,仍有不小空間。

但即使如此,我們仍認為數據在接下來的商業模式創新中,將扮演非常關鍵的角色。首先,我們可看到過往組織內的數據斷點,被越來越多的企業打通並成為整個商業模式運作的核心。如 Gogoro 透過用戶騎行數據,動態調整整個電池配置網絡以及 GoShare 的車輛配置;中國的阿里巴巴串連淘寶數據,推出迅犀智造,讓複雜的服飾生產可以趕得上快節奏的時裝銷售。

此外,AI 的急速發展,也開啟了數據與商業模式創新的不同可能。根據史丹佛大學的 2021 AI Index Report,在 2016–2020 的五年間,全球私人企業對 AI 投資金額成長高達 2.25 倍,疫情衝擊的 2020 年更以 422 億美金創下新高 (併購案則為歷年次高,成交金額達 189 億美金)。相關數據皆顯示以數據為基礎的人工智能,即使面對疫情與國際情勢變化,仍呈現高速發展態勢,並將持續改變企業經營樣貌,推動轉型與創新。

韌性營運,從根源思考商業模式組成

根據預測,2050 年全球因氣候變遷所導致的直接經濟損失,可能會高達整體 GDP 的 10%,並以各式各樣的方式影響公司收益。例如,乾旱已讓英特爾與可口可樂的運營成本大增;高溫的天氣影響顧客舒適度和健康,降低迪士尼留住訪客的能力;全球暖化加劇導致流行病和武裝衝突,Visa 因此提出警告,表示出門與跨境旅遊人數將越來越少。

建構韌性商業模式,不僅是設計層面,也是整體思維的轉變。它指的是組織有更強的能力面對需求、供應與資源的非預期與非常態的震盪,並從中取得競爭優勢。而韌性商業模式在後疫情時代、氣候變遷加劇、以及全球政經動盪的當下,更具有其重要性。

例如台灣的電商產業,在疫情爆發後,即開始對倉儲與物流量能的加大投資,並結合數據分析,預測整體需求的起伏並提前因應。此些佈局皆是為了面對未來更加起伏的市場變化,而更進一步的,這樣的韌性在面對變動時,將可成為強大的競爭優勢,進一步的搶佔市佔率。

商業模式持續迭代與演進的特性,在當前科技爆發的時代更加明顯。若您也正處於商業模式的轉型期,或對本文有任何想法,都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繫!

感謝您閱讀到這裡!我們是商模創新實驗室,以「協助組織與個人,建立長期具競爭力的價值創造系統」為初衷,分享商業模式的新知、心法與實務觀點,歡迎透過 本篇文章 瞭解更多。

與此同時,我們也成立了「商模創新小酒館」臉書社團!除了專業知識外,也分享關鍵的科技脈動與商業觀點,誠摯邀情您的加入,一起來「喝一杯」!

--

--

Leo
商模創新實驗室 Business Model Next

專注協助組織創新與變革,建立長期價值。專注於商模創新、系統思考與科技前沿,善於把複雜變簡單,簡單變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