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該去諮商嗎?五個讓你猶豫不決的疑問經驗談(下)

Amy Li
Knock, knock, It’s Amy
Jul 4, 2021

--

圖片來源: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247314/

在前一篇經驗分享「我該去諮商嗎?五個讓你猶豫不決的疑問經驗談(上)」我們聊到關於怎麼判斷自己是否要接受專業諮商服務、以及費用的問題。這一篇分享,則會專注於討論社會、他人對於「諮商」的「負面印象」,以及我們該如何調整心態,讓我們在需要幫助的時候,不至於被這些雜音綁住、寸步難行,希望這篇分享可以為正在閱讀的你帶來勇氣!

開始閱讀前,你可能會想知道 / About Me
內向者、高敏感族群、輕微社交恐懼、上台恐懼。從 16 歲因人際問題開始接受諮商,至今大約已屆十年。曾嘗試電話諮商、學校免費諮商、自費私人諮商、精神科、中醫飲食調整,慢慢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希望能分享自己的經驗,幫助想改變的朋友踏出困難卻重要第一步。✎ 個人並沒有任何心理、諮商與醫學的背景,純屬諮商的心路歷程分享,有任何疑問與困難還是需要諮詢專業對象唷!

Q3 諮商會留下紀錄嗎?

考慮到「就業」、「保險」等問題,會不會留下紀錄是一個很現實的考量。選擇進行諮商服務,一方面是希望自己恢復良好的身心狀態,但我們也會在意「是否會對我們留下不好的影響」?

也許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拆分為「留下紀錄與否」以及「紀錄是否可供他人查閱、外洩」。通常,我們是希望不要讓我們不想告知的對象得知,我們正在進行諮商。針對一般就業來說,雇主與人資是無法查看健保卡就醫紀錄的,因此只要不主動告知,公司是無法得知你是否有就診紀錄。

針對保險而言,若是一般的勞保健保、儲蓄險、壽險、旅遊險等,我自己的經驗是沒有受到為難。但某些特別的險種,也許保險公司會有特殊考量,建議詢問專業的保險專員。

關於「留下紀錄與否」的部分,如果真的很希望不留下官方紀錄(特別是健保卡裡的就醫紀錄),建議可以優先考慮沒有健保給付的私人診所。除了在諮商師手邊留下的諮商過程紀錄,不會加註在健保卡上,無須過度擔心。

圖片來源: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42230/

Q4 諮商就等於精神病嗎?

不是喔!

精神病與否,需要有醫院臨床的專業診斷,通常是由精神科來判斷。一般的諮商服務,是由醫院的諮商門診或私人診所進行,並不等同於精神科診斷唷!

多數反而更擔心的是家人、長輩、職場前輩的眼光吧?如果會擔心的話,建議在諮商的初期,慎選透露消息的對象,不需要讓身邊的每一個人都得知。對於無法封鎖消息的對象,例如親密的家人,可以考慮積極溝通,讓對方看到你的轉變。初診的時候,若對方願意,也可以帶著有疑慮的對象一同前往診所,請諮商師一起做說明。

在諮商越來越普遍的現在,大家也不會很武斷的用「諮商與否」來評斷一個人的精神狀態是否正常。反而有時因為我們擔心被用奇怪的眼光看待,壓抑到無法忍受,變得更可能併發精神疾病。

另外,就算因為身心靈狀況,真的被精神科、身心科診斷有相關精神疾病,也請不用過度的污名化病況。將身心的狀況賦予一個診斷的名稱,是為了讓我們更有效地針對它來做處理,並不是要增加更多的擔憂與煩惱。

Q5 我可以怎麼開始進入諮商?

1.評估自己的諮商方案:多觀察自己的身心狀況、緊急程度與可花費的資金,上網預先做功課,找到可能比較適合自己的診所與諮商師。

2.了解「諮商」與「精神科」的不同:諮商主要會有比較大量的傾聽、對談,一般諮商師是不會開立藥物的(或以藥物為輔);經神科則是以藥物為主的醫療門診,醫生主要會詢問相關「症狀」,例如焦慮、失眠、飲食、體重、自殘傾向等等,開立對應的長期藥物,聆聽的時間會非常低。事先理解清楚,比較不會有期待上的落差,造成二次心理的創傷。(如:精神科醫生很沒耐心,都不聽我說話)

3.給自己一段比較長期的改變時間:諮商需要一段比較長時間的投入,一般建議至少三次以上、持續數週到數月,才能看到比較顯著的改善。初期會有一段停滯期,比較性及、問題比較複雜的朋友可能會懷疑諮商的效果,建議給諮商師、也給自己多一點時間嘗試與磨合。如果有比較急迫性的症狀需要處理(例如失眠、焦慮)可以考慮搭配藥物的治療,給予自己初步的信心,但是心理層面的問題還是要倚賴非藥物的練習唷:)

攝影師:Sơn Bờm,連結:Pexels

結語

「很貴、很久、沒有用、神經病」這些負面的標籤,往往讓我們已經很脆弱的身心狀態,變得更不敢於求助。但有時候也正是自己的一念之間,想發起一些改變,踏出一步之後,會發現不再有與身邊的人解釋這些負面標籤的必要性了,因為諮商不只是要讓我們免於負面的自我,有時候也可以是追求更好更理想的狀態。因為我們認為自己值得擁有一個好的人生。

加油!祝福在這作出轉變與承諾的時刻,你將獲得勇氣、智慧以及韌性。

--

--

Amy Li
Knock, knock, It’s Amy

生活風格業任職中|大人學校友 & Bizthin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