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槓時代,「個人品牌」遠比「個人名片」重要!

Celia Chen
就是愛玩行銷
Published in
12 min readFeb 28, 2018

最近在數位行銷及電商社團分享一篇關於「臉書功能調整」的貼文引起了一些討論,簡單說,就是在「臉書上朋友很多」的任何一個個人,都可以簡單「一個步驟」輕鬆將所有朋友【直接轉變】成你的個人同名粉絲頁按讚的粉絲。朋友如果因此不開心,就直接在粉絲頁退讚,但是繼續存在的個人檔案頁,他仍然還是你的朋友,除非因為這件事他覺得不被尊重而決定和你解除臉友關係。

如何將我的個人帳號轉換成 Facebook 粉絲專頁?

這不是一個新功能,但過去只能在粉絲頁和個人檔案頁擇一,所以沒有引發太多關注也沒有太多人直接使用,經過臉書功能改良後現在可以兩者皆保留,只是,已經在個人檔案頁經營的好好的,為什麼還要再增加一個「個人同名粉絲頁」?

下廣告

沒錯,這是個人檔案頁和粉絲專頁最大的差別。如果你希望突破臉書封鎖,讓你在個人檔案頁上的貼文內容被更多「你的朋友」看到,除了花更多的時間去關注你朋友的動態並且按讚或留言/私訊互動外,藉著這個功能直接轉換成粉絲頁,你就可以透過「花錢買時間」來讓你更多的朋友第一時間看到你的動態貼文。

註1:個人檔案頁/社團/粉絲專頁有什麼不同?

註2:為什麼要把個人檔案頁轉換成粉絲專頁臉書官方說明。

但是,如果只是把臉書當成吃喝玩樂的分享站,為什麼需要「花錢」下廣告預算讓更多朋友看到我在幹什麼?這不符合「交換」的基本邏輯,於是本能直覺的反應,新功能是臉書為了網紅和專家而設的-臉書只是對那些透過臉書可以「觸及變現」產生直接間接金錢收益的人喊話:不要再迴避我了,請直接投放廣告讓我幫你打開大門接觸到更多的粉絲吧!

所以貼文討論串交流討論的內容總結,除了本身從事社群行銷工作的人對這個功能直接下手測試使用外,本身「不是網紅也非專家達人更不是接案個體戶」,不需要臉書廣告協助流量變現或形塑個人品牌創造業績的行銷人,對這個功能的看法幾乎都很保留。

我自己也還在觀察這個功能本身的被應用程度,並且持續注意臉書的下一步動作,以思考和想像臉書釋出這個功能背後的最大目的,除了追回企業或網紅的廣告收入直接賺更多的錢之外,還有沒有任何其它考量或商業獲利模式的可能性?但是社團貼文留言串的討論過程和結果卻讓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職涯問題有了突破性的出口,因為我發現,即使是整天跟社群媒體綁在一起的「專業」社群行銷人,對於社交媒體的看法和實際使用,都還非常「公私分明」地停留在「我又不是網紅為什麼要經營個人粉絲頁」的立場上,更何況是只分享日常生活柴米油塩醬醋茶,利用臉書和朋友日常連結或擁抱取暖的一般大眾。

換言之,把社群行銷工具摸透透後,所有投入時間成果展現都只會表現在「企業品牌粉絲專頁」上面,個人如果做了什麼「額外」的投入或使用,其實只是為了工作上的「測試」⋯⋯不要說別人,剛剛離職的我也一模一樣。曾經搭上臉書的策略順風車,幫兩家傳統媒體一切從零開始最後過手經營總粉絲人數累計破百萬,而且互動率和成交轉換率始終維持同業最高,但我個人經營的粉絲頁卻只有幾百個、幾千個讚,沒有太多內容沒有策略更沒有維運,她們只是為了讓公司要求的工作能順暢進行而存在的測試頁。

就算我因為身為部門最高主管必須扛起全部責任,所以不同於小編們用兩個帳號公私分明操作,我只有一個真實的帳戶,而且只要我能一心多用的時候,不管是在走路、在吃飯、在開會或是在等人或接送小孩,我都在滑手機,好隨時監控前台內容和後台數字甚至客服回覆留言私訊,這所有時間的投入讓我個人檔案頁的臉書朋友數超過3000人以上,臉書私訊功能更是早就取代了E-MAIL,這些臉友大半都是「為了工作而連結的陌生朋友」,讓我可以更沈浸地「身在其中」理解我在經營的社群,同時分秒必爭的掌握社群平台的瞬間演算法變化,想盡各種方法努力超越公司要求我們團隊要達成的每一個業績目標。直到有一天,我突然必須離開這個曾經付出一切拼搏的位置時,所有曾經的投入最後到底累積到什麼?這是個人正在思考的問題,而我相信,這也會是和我年紀相仿或比我年輕的每一個職場人都可能碰到進而必須思考的問題!!

所以我認為「我們到底累積到什麼?下一步要往那個方向走?」會是我們正在面臨的不分世代的「職涯」最大危機也是最嚴肅的課題-如果我們還是用老方法走在老路上,但是這條路上的所有風景早就改變或者正在快速崩解人事已非的話⋯⋯我們會很慘!!!

因為數位時代科技進步很快,再也沒有什麼過去成功的經驗可以被一模一樣的複製。更重要的是,數位時代科技的進展早就翻轉了所有產業結構,零工經濟來了?!很多的產業或職能已經完全消失,有些產業或職能正在快速崩壞中,還有些產業雖然剛開始解構,有朝一日一旦站上開始崩壞的那個臨界點,崩壞速度之快你根本來不及準備和應對,就像我剛剛跳出來的媒體產業⋯⋯這時候我們該怎麼辦?

底圖出處:騰訊(奧祕網轉載

卡在「終身僱用制」尾巴,面對「零工經濟」大軍壓境的我,難免對於現在積極經營個人品牌但是經驗累積很淺薄的年輕世代,內心有很多的疑慮,但是身處數位第一線,我始終保持開放的態度努力跟上他們的腳步。而這次個人職涯的轉換這群年輕人教了我一課,關於「個人品牌」:

當我們面臨的不只是一間公司的消失,而是一整個產業的消失,同時「你在學校甚至職場根本來不及學的」新工作新產品新服務飛快出現時,我們怎麼評估一個人才的實力?「經驗」再也不是第一優先考量,更重要的是「態度」,也就是最後崩壞且正在崩壞的全球教育體系都在強調但仍在摸索要怎麼教的「素養」。

那麼要怎麼看到一個人的「態度」或「素養」?

傳統的履歷上看得到「名片」,勉強可以從執行的專案內容、自傳描述,以及每個工作的時間長短,綜合的去判斷一個求職者的「態度」,或者說「素養」,但是不論看履歷或面試都很容易被有意識的整體包裝和片斷截取。所以當臉書已經成為每個人滑手機的主要頁面時,我面試團隊新人時,無論有沒有看到履歷,手邊有沒有他的作品集,都一定會補一個「非正式動作」-臉書和GOOGLE搜尋。同理可證,一直在開發新作者和新合作廠商的我,每啟動一個新專案時,也非常依賴這些來自於網路上和社群裡(甚至是社團內發言)的零碎但巨量,最重要是「累積一段長時間很難假裝」的相關資訊,來綜合判斷這個人是不是能經得起我們要開創的不確定未來的強大壓力和挑戰。

這些,才是我心裡的「個人品牌」,不是被包裝後長得都很像的履歷表而已。態度和素養,藏在社群的每一個細節裡。如果這樣的個人品牌,還能展現個人多元興趣或者多元經歷,包括壯遊過好多個國家終能克服並享受旅途中遭遇的所有意外、接觸過好多新奇事物始終保有強烈的好奇心、培養出多重興趣而且都很認真的做到看起來專業甚至已經成為專業⋯⋯這樣的人才才是開創未來需要的人才,這樣的豐富才能成就我們想創造的未來所需要的想像力,這樣的認真才能和我們一起面對並且發現,我們要通往未來的那條路上隱藏或關閉的每一扇門的每一把鑰匙在那裡⋯⋯

當所有的未來都是新的、都無法被確定、都是過去成功經驗無法複製的新境地時,這樣的「個人品牌」才能在自身所在的產業崩壞時,依然能悠然的跨界接受不斷進步不斷改變的新產業新產品和新服務的挑戰。所以這個「個人品牌」,絕對是真誠的、是認真生活的你自己的「有意識」的被展現、記錄和累積,每個不同的人不同的專長不同的素養累積所展現出來豐富的樣貌,而不是「傳統品牌行銷」教出來的一模一樣看起來很像的「職涯履歷表」。

因為每個人都不一樣,所以所有舖陳的起點,【先問為什麼?】,每一個人都必須先清楚認識自己,才能找到自己的亮點,以及長時間想要累積個人品牌的方向和框架,之後自然可以出現臉書營運長Sheryl Sandberg所謂的,不要只累積「自利」的"個人品牌",而要累積「他利」的"個人聲音"。

於是,「還沒有成功經驗但是完全公開學習過程中所有的成功失敗,讓大家一起學一起成長」,對我來說就是一種「他利」,即使他無法以專家身分「完美」傳授成功的經驗值,但是他讓我們看到過程中可能遭遇的失敗,並且真誠又用心的尋找可能的解決方案或成功方法無私分享,這樣的"個人聲音",無論「個人品牌」是不是已經擁有「個人品牌影響力」,他都可以發聲,而且這些聲音都會產生價值--這是我跟這群年輕人學到的一門課,也是我自己不只學到還要落地實踐的一門課,所以有了這篇文章,同時還在努力產出「為什麼」之後的下兩篇「做什麼」和「如何做」文章⋯⋯我正在用自己當白老鼠,利用這次職涯的轉換盤點自己過去所有的累積,回頭實驗我要如何把這些累積轉換成明確的個人品牌,不只是「產業內」看到聽到知道的個人品牌,而是跨產業跨界甚至一般大眾都能看到聽到知道的個人品牌。

最後可能不一定成功,也不一定能做出曾經在企業做到的影響力,但是我知道這個過程一定能找到共學的力量,創造出共同成長的價值,結交到很多共同想法、做法並且不隱藏失敗也不怕挑戰一起迎向未來的新朋友!!很期待這群人的出現,並且能一起創造一個擁有多樣個人品牌生態交錯影響交叉學習成長的美麗跨界舞台。

在這樣的「個人品牌」思考前提下,你有沒有一點心動,決定嚐試在個人檔案頁之外,另外經營你的個人同名粉絲頁呢?(不過不要衝動立刻就轉換哦,要轉換成什麼樣的粉絲頁或者要如何轉換,都有很多細節的琢磨考量,我們下次再聊!)

思考「要不要經營個人品牌」的同時你可以參考:

1.社交媒體時代你是否應該打造個人品牌?

2.經營個人品牌對求職者無益,專家指只會便宜雇主

(第二篇內容我個人強烈不認同,便宜雇主可能是不爭的事實,但整個產業發展趨勢即使不經營個人品牌這個面向的危機依然會發生,一旦產業崩壞公司消失,不經營個人品牌受僱者只會更慘!兩權相害取其輕,所以我個人還是傾向順應趨勢轉變「靠自己救自己」,經營個人品牌為你的價值創造對等的收入,而不是配合雇主委屈求全只為了暫時保全一份固定的薪水。不過可能會有朋友看法不同,非常歡迎大家留言討論交流)

3.不做「生涯規劃」!不經營「個人品牌」 臉書營運長: 要在網路時代成功,必須有不同做法

4.非正職大軍來了

個人品牌實驗系列專文:

《善用 4 種工具擦亮斜槓世代的個人品牌!》

《「聞識解肯擁」5 進程推升斜槓時代個人品牌》

很幸運在跨界還沒有開始流行前就開始跨界-轉換不同產業,但核心職能始終繞著媒體行銷轉⋯⋯於是:
@一畢業進到報社就遇到一位知人善任的好老闆,不到五年破格讓我同時又當記者又當編輯,一次搞懂編輯台的大小事,建立媒體行銷最基本的核心職能,累積機會跳轉到當時最熱的電子業。
@一跨進電子業又遇到一位能力超強的好老闆,兼管投資和媒體公關,不到四年讓我摸透產業行銷公關怎麼回事,學會從記者以外的角度解讀公司財務報表,還遇到電子業股王大噴發加上網路產業泡沫化,累積了創投和育成的資深人脈和失敗、成功經驗,行銷核心職能也從「執行」進級到「策略」,開始加入「商業模式/獲利模式」的不同思考。
@再跨進軟體業繼續遇到聰明積極的好老闆,開始明白一個商業模式要成功,硬體和軟體中間巧妙搭配的重要性。學會一個全新產品要如何建立品牌,也學會要如何在上海開一間分公司。
@然後跨入金融業再次遇到一位眼光獨到的好老闆,超凡遠見找到全球產品力最強的銀行,將「連動式債券」引進台灣市場,同時在產品質變引發金融風暴前全身而退。讓我深化「創業」要如何從零開始教育市場並收割市場的策略、計劃和節奏掌握,也從此栽入「數位創新」、「社群平台」、「內容行銷」的領域。
@最後帶著「虛實整合行銷」的經驗值重回媒體出版產業,抱著滿腔熱血想將所學貢獻給正面臨科技衝擊,營運策略需要大幅調整的老朋友們,戰場上短兵相接廝殺8年多,參與見證了一個產業創新的彼長我消,也累積了更多媒體行銷核心職能的洞見和經驗,希望接下來的自己,能將過去所學融入新創團隊,和新創團隊一起成長一起創新。
因此很期待大家留言討論交流「就是愛玩行銷」你個人的經驗和專業分享,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內容也請給我們掌聲 👏Clap(一次最多50下),讓我們知道這樣的內容有人需要有人想要看,進而產生更多的動力,擠出更多的時間繼續「搞工」的寫下去。任何非公開的個人故事分享或意見交流,也歡迎直接E-MAIL版主:celiache@gmail.com

--

--

Celia Chen
就是愛玩行銷

熱愛成長,熱愛生命,熱愛說故事,不只寫觀點,更愛記錄分享實驗和實作。天性偏好「確定」的金牛座,卻一直逆性挑戰「不確定」的跨界創新,期待將累積逾20年媒體公關整合行銷經驗融入最新的社群數位科技,結合更多志同道合的夥伴挑戰更大的價值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