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救星!無法照計劃完成唸書進度嗎?試看看回顧性計劃表吧!

--

我搬新家囉!目前我建立了自己的獨立網站,之後Medium的文章會停更且刪除,如果你想繼續追蹤,關於自學的文章請到:http://spongerose.com/自學筆記/

之前我生出的一篇文章-那ㄧ年,教我讀書的youtuber裡面有提到Ali Abdaal 所教的回顧性計劃表(The Retrospective Revision Timetable),我相信有用Google搜尋相關資訊的人應該很難找到其他資料,因為其實這是Ali自己改良預計劃表(Revision Timetable)的新式計劃表。

對於有嚴重拖延症的我認為這樣的回顧性計劃表不僅不會給我唸書的那種時間壓力,似乎還會讓我更想念書!我自己在實際使用這個表格的時候還有稍稍修改為自己喜歡的二次改良版本,在這篇文章中我會介紹Ali原先的版本,如果覺得不是很適合你,可以試試看二次改良版。

我會將回顧性計劃表(The Retrospective Revision Timetable)和預計劃表(Revision Timetable)的優缺列在文章最後,若是你想節省時間,可以直接滑到最後看製作方法和結論。

預計劃表(Revision Timetable)

一般大家常見的計劃表就是這裡指的預計劃表。大家習慣預先將自己要讀的進度寫下來,並安排在未來的日子,有些人也會安排一到兩天的緩衝日,讓自己在“萬一沒有依照預期的進度走”時能有個緩衝的時間。這樣的計畫表通常是以週計算,預先安排複習的內容和單元亦或是應學習的東西,將這些應該要讀的知識拆成不同的小單元,一一的安排讀書的日子。雖然這種方法可以說是最普及,看似也有效率,但是我認為這個方法不是很適用在於「學習新的事物」以及「熟悉新學到的領域」。

一般大家常用的預計劃表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1. 在學習新事物的時候其實我們並不能預期自己需要花多久時間才能把一個概念讀懂,若是想利用預先安排進度的方式做,有些人可能會因為覺得會影響進度,而對「有沒有讀懂」這件事有得過且過的想法。
  2. 除了第一點之外,若是真的因此影響到進度的話,可能會因為是學習新的東西而加重挫折的感覺
  3. 這樣的預計劃表並不能有效追蹤自己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只能知道自己「讀過」某些章節,但卻不能知道自己到底對這個章節的理解程度是多少,除非有另外註記和安排額外的時間去複習不熟的東西,不然大家通常是讀過就算了。

不過,預讀書計劃表還是有蠻多優點,若是安排得宜,你會知道自己什麼時候完成你的讀書計畫,比較適合用在複習考試內容;另外,因為預計劃表相對比較普及,所以網路上可以找到很多資源,例如有些人會分享自己讀書的計劃,這個時候就可以參考別人用過的計劃,加以調整成適合自己的。再加上其實預計劃只要有周曆或是月曆就能著手安排,不太需要特地用一張表去紀錄,相對來說是比較方便好用的計劃表。

什麼是回顧性計劃表(The Retrospective Revision Timetable)

回顧性計劃表是以需要了解的知識項目為基礎,用excel列出需要記憶的知識,並且記錄自己的複習日期,接著用顏色去區分自己對該知識的熟稔程度,這樣做出來的表格不僅可以馬上看出自己讀了哪一些章節,也可以藉此檢視自己對該主題是否有足夠的了解。

回顧性讀書計劃表有幾項特別的優點,一般的計劃表並不會有記錄自己對該項目的熟悉程度,而回顧性計劃表會用顏色去區分自己對讀完章節之後的熟悉程度,所以在檢視自己的進度時一目了然,並且能讓你有效地知道自己應該把更多時間放在哪個項目!另外,這樣的特性可以說是偏向紀錄讀書的過程而非結果,因此也可以稍稍減少拖延症在你心中蔓延的機會(關於這一點,可以參考—[學習]戰勝拖垮你的 拖 延 症

除此之外使用回顧性計劃表比較不會有時間上的壓力,所以對於因為覺得有時間壓力而有執行計畫困難症頭的人來說,這樣的計劃表算是解放時間焦慮又能兼顧檢視進度的好方法。不過正因為比較不會有時間上的壓力,所以使用回顧性計劃表的時候並不會知道什麼時候能夠將要學習的東西複習完,不過學習是日積月累的,如果有正確態度,不是只想著想要臨時抱佛腳就好的話回顧性計劃表相對是個很好的選擇。

我個人覺得回顧性讀書計劃表的適應症有以下幾項:

1.下定決心規劃好讀書計畫卻沒有照做

2.外務太多,當計劃沒辦法如預期執行的時候只能怪自己或是找藉口放棄

3.覺得自己是願意把進度做完的人,但常常會因為看不到成果而想放棄

製作回顧性計劃表

這張計畫表是我將我在Coursera上的課製作而成,用實際的例子解釋給大家聽。

  1. 建立Excel檔案

我會建議大家使用Google Sheet,因為放在雲端很容易用手機更改,加強方便性的話也會增加主動使用計劃表的機會。

2. 定義程度的顏色

就以我這張計劃表為例,紅色代表我上完課程,橘色代表我嘗試解題目,黃色是我把題目解出來了,綠色是代表我能夠快速地回想解法以及確認我熟悉該週所教授的知識。

3. 列出需要念的單元

這邊我將這門課一共9週的課程列在左邊當作我的目標項目,一週一項,但當然,大家可以再將課程內容拆成更細的部分。像是Ali在他的影片裡面舉例道,他要複習生理學,所以他的目標項目分成-心臟、肺、腎臟……等,可以依照自己想要的方式調整目標項目。

Ali舉他用計劃表複習生理學的例子

回顧性計劃表的使用

製作完計劃表之後就可以正式的使用囉!強烈建議大家可以去看看Ali解釋回顧性計劃表的用法(點進去可以直接到解釋使用方法的部分)

Coursera的MATLAB課程裡面除了影片之外還有作業要繳交,這些作業是對應該週主題的題目。

5月18號我看完第一週(week1)的課程,於是我在完成日期下面紀錄了“18.05.19”,並且用紅色填滿該日期,第一週沒有題目,所以不會有橘色和黃色的選項。

5月23號,我決定再來上MATLAB的課程,於是我上完第二週的課,也解了題目,所以我在第二週的部分註記日期並且填上橘色(因為我有解出題目),而這一天我決定複習一下第一週的課程,讀完之後覺得「恩!這週的內容已經挺熟悉了」於是我將第一週的第二格註記日期並塗上綠色。

接下來就依此類推,截至6月29號,我看完了第一週到第八週的影片,也複習完第一到第七週的內容。

30號的時候,我可以選擇要看第九週的課程,或是去做第八週的題目,也可以再度回去複習過去的課程,因為在填寫計畫的時候,同時也記錄了你對該項目的熟稔程度,所以很快就能決定應該要把時間多花在哪個部分。

二次改良回顧性計劃表(The Modified Retrospective Revision Timetable)

如果想要更能夠掌握時間,了解什麼時候才能把這些東西讀完時,我建議前面可以加一項「預計完成時間」,因為我不喜歡時間壓力,我會因為被規定要什麼日期做完而影響我去執行的心情,所以我會將預計完成時間設成「週」,告訴自己原則上希望在那一週可以完成。

如果你不會受到時間影響的話,我覺得前面加一個指定完成日期也是不錯的方法。

結論:

想要擺脫拖延症,並且改掉無法執行計劃的習慣的話,試試回顧性計劃表吧!

這篇對我來說很燒腦,下一篇還沒有想到要寫什麼
但是還是再麻煩大家拍手完之後記得回來看看!
(鞠躬)

如果看完我的文章想和我討論更多,歡迎利用粉絲專頁「SpongeRose海綿螺絲」的私訊或留言功能和我聯絡!(粉專聯絡可以回得比較快一點)https://www.facebook.com/spongeros

↓這裡拍手,給我動力寫下一篇(長按可以啪啪啪拍很多下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