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文學、女性主義、社會議題、性別平權

探討社會議題,倡議女性主義:韓國文學在亞洲文壇掀起的新浪潮

櫞椛文庫
櫞椛文庫
Published in
10 min readSep 2, 2020

--

Photo by Shawn Ang on Unsplash

【編譯整理/館長】近幾年,韓國文學在亞洲文壇所引爆的熱潮,相信不光是只有日本,就連台灣都有明顯感受到那股不斷襲來的「韓流」,繼韓國的遊戲、3 C 產品,到韓劇電影、K-POP,韓國文化內容的「軟實力」積極向外輸出擴張。而絕大多數讀者們的記憶點,應該是從趙南柱的《 82 年生的金智英》或韓江的《 素食者》開始,抑或是更早些年丁柚井的《七年之夜》,就連原定年初要舉辦的台北國際書展,今年也是選定「韓國」作為主題。

此外,根據真實發生的社會事件或災難改編而成的,例如:《謊言:韓國世越號沉船事件潛水員的告白》,或是非虛構、報導文學類型的《為了活下去:脫北女孩朴研美》、《我相信世界可以改變:韓國MBC記者提供的鏡子》等作品,不難從這些類型主題當中發現一些趨勢:社會議題、女性主義;海外的翻譯作品,本來就不容易打入日本市場,尤其是韓國文學,普遍日本的出版社還是抱持著不會賣的舊有成見,甚至還有出版社對於提議要做韓國作品的編輯大罵——「你是想弄垮公司嗎?」這類帶有些許排外歧視的語氣和說法。

初期,每年僅有大約 20 部韓國的作品被翻譯進到日本書市,而且與歐美作品的處理方式不同,反倒是先由出版社與譯者這邊先行溝通,並非透過代理或。儘管前面已有部分作品進到日本,但讀者的反響並未引起太多的討論熱度,所以當初出版《 82 年生的金智英》時,一刷也才只估了 4,000 本,直到真正出版上市,鋪貨到各家書店、平台及連鎖通路後,迅速就可感受到一股異常氣氛。

陸續接到讀者反應投訴,開賣當天現場架上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本,或是書店現有庫存皆已全部售完,而其背後原因之一,是此書在社群媒體上的討論,不少韓國偶像們紛紛推薦,間接也讓喜歡 K-POP 的粉絲歌迷們受到影響,一般來說可能要花上幾年的時間才有可能銷售完的印量,竟接連在第二、第三天後緊急再刷:重版出來。

在相關的專題報導中就提到,在那之前日本書店的架上幾乎是看不到韓國的作品。自 70 年代後半以來,曾經的拉美文學,再到 80 年代由村上春樹等人所推崇的瑞蒙卡佛、保羅奧斯特等美裔作家,或後來其他美國的新銳作家等,雖有帶起一時海外翻譯文學的閱讀風氣,但這波韓國文學的大浪,則是要到近幾年才算真正襲來,並以強勢之姿打進封閉保守的日本出版書市。

行銷搭配雜誌專題介紹,電影改編加上名人推薦

《 82 年生的金智英》截至最近在日本大賣超過 16 萬冊,但其實早在出版之前,書訊消息就已先在電視上曝光。近來以喜歡閱讀作為形象的女藝人光浦晴子, 2017 年時在朝日電視台的綜藝節目上推薦過此書,這也讓收看節目的讀者觀眾們,先有了一點印象。2019 年時,正好遇上創刊 86 年、河內書房新社旗下的文藝雜誌《 文藝》要重新改版,於是負責翻譯《 82 》的坂上老師與該雜誌編輯,討論韓國文學特輯的可能性,接著就與筑摩書房的編輯做更進一步的商研。

當然,倘若小說出版能搭配其改編電影或戲劇,到市場上的討論及關注度相對也會提高。受眾不同,習慣接受資訊的媒介也不同,有些是透過電視,有些是讀完雜誌評論,有些可能需要視覺或聽覺的感官刺激,才能吸引到他們的目光。從這兩年的《 82 》、《 殺人者的記憶法》,或是跨越到 2000 年前後,改編自網路小說的《 我的野蠻女友》、《 愛上蛋白質女孩》等。

朴玟奎除了近期的《 乒乓》(2017,白水社),另一部先前的作品《 死亡公主的孔雀舞曲》(2015,CUON),目前已著手進行電影的拍攝;李元世改拍趙世熙的小說《侏儒射上的小球》,日文版還邀來四方田犬彥寫解說。小說在出版後改編電影,經過導演以影像來詮釋,或是書評家、文化人的評論與解說,不同手法或媒介的轉譯呈現,文本不單單只是文字,而是有更多元的表現——「出版」的定義在當代,早就不單是指紙本而已。

從翻譯的補助到宣傳企劃,國家策略性支持外譯出版

當市場上開始逐漸接受,相關的宣傳與討論熱度起來後,在銷售通路的檯面架上,陸續也看到不少小型主題區的陳列,這些反應當然也會吸引更多的出版社加入,例如:書肆侃侃房、晶文社、集英社等,早在 2011 年起就開始投注心力在韓國文學作品的出版社 CUON,最初出版的「新的韓國文學」書系,也成為該社在浩大的書市之中,站穩馬步的代表作品系列。

然而,這些成功背後的因素不光是海外出版社、版代、譯者,源自與出版本國的中介組織與政府單位,例如韓國的文策院與韓國翻譯院,傾注大量的資源與資金提攜鼓勵,補助外譯相關的費用,包含授權金、翻譯費,以及當地的行銷宣傳費用等,讓出版社更無後顧之憂,專心致力於新市場的開發上。作者在不同平台的寫作發表,也能因為收費分潤的機制而獲益,生活有所保障,更無需依賴每年向政府申請,待審核通過才獲得補助的陳舊機制。

今年雖受到疫情影響,許多海外的大型展會取消,許多原訂在書展上要與國外出版社的接洽也因此受影響,而這樣的改變無疑是一種警示,意即過去展會的交涉方式或許已能夠用其他方式替代,線上會議、聊天室,透過視訊也能同時對不同國家的人同步發表。未來,這種透過雲端技術的數位手段,也將會改變我們對於行銷宣傳的認知。從出版社、版權代理到書展基金會,就整體來說,對外的行銷策略並未能即時跟上,甚至提前佈局,資源不夠、策略不強,即使再好的作品也可能因此而失去外譯良機。當韓國政府在十多年前,開始針對文化內容的重視程度,相信也在這幾年內陸續結果開花;而台灣,對於出版外譯下一階段的計畫,是不是能跨出更大、更跨域的一步呢?

醫療、科幻及恐怖小說,順勢將其他類型補齊

挾帶本國的出版佳績趁勢推向國際,韓國文學作品在海外市場的佈局,即出版的類型也逐漸補齊,以醫院為背景的《 50 人》,打破以往只有單一主角的敘述手法,讓「所有人」都成為主角;《 杏仁》更是在日本推出就大受歡迎,對於家中有情感表達障礙的人來說,能有一部這樣的作品做陪伴,彷彿也從閱讀當中得到了些許的安慰與療癒。這些顯而易見的社會議題,包含文明進步所引起的情緒與精神疾病,也越來越不容忽視,作家的書寫也像是在為不同領域的人發聲,文學的價值可不光是如此。

類型,並不一定能突破國境、打破語言的隔閡,反倒是要回到故事的核心,才是最能引起共鳴,讓所有人共感進而討論的重點。小說文字經過翻譯,或多或少在語氣、情節氛圍的呈現上會有些許差異,不少前輩作家或是翻譯的老師會建議,「若能閱讀原文,建議兩者可以一起讀。」,關於這點筆者是深表贊同的,這無關乎翻譯的好壞,而是更能去理解作品,原文的語境、被翻譯後的意境——相生,即是互補。

氣候的變遷及大環境的轉變,老齡少子化與地球溫室效應帶來的異常氣候,各國對數位科技產業的開發競賽,上述的這些「現象」同樣也在影響著文學的創作與發展。作家以小說、散文或詩作為一種近似當代藝術的表現手法,其實真正具有國際化視角的作品,談論的不光會只有作者個人情緒的宣洩,更多會是提及對社會與環境的關懷與省思。寫作在現代,比起過去是有更多可以發表的「平台」,即使是使用臉書的發文,日積月累下來也能夠重新編整成為完整的作品。在日本亦有使用 Twitter 創作的詩人、小說家,這些都證明說故事的能力,比起工具更具有力量。

無論是從戀愛關係、性別議題,或是驚悚恐怖的類型開始接觸,韓國文學正一步步地往全亞洲與國際的市場前進,每一部作品都像是一塊石磚,穩健地被安置於這座跨海的出版大橋上,前浪並不會隨著搶灘後而消逝,後浪上灘後也不會失去其力道。反觀台灣的出版,甚至影視音產業,在前文化部長鄭麗君離開之後,仍未見到有任何更落地、更接近創作者端的對策方案推出;另一方面文化產製的貧瘠現況,不只發生在劇本、作者,題材與行銷思維的創新與突破,仍舊停留在舊有的模式與想像,寫作環境與收入的不友善,即使是在數位平台如此多樣多元的現下,依舊缺乏較好的發表場域。購書閱讀與創作演繹,本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因果困境,但雞不來、蛋不生更是會落入另一惡性循環之中,養育、孵化文化內容事業,應可同時進行的。

參考資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