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二零二零第一季閱讀書單(下)

這是《我的二零二零第一季閱讀書單》的第三篇,也是最後一篇。

我會接續分享另外十本書,也包括我的新書《我用模組化簡報,解決99.9%的工作難題》,這不只是一本簡報書,而是有效解決工作場景中的報告問題,精準展現個人專業價值的模組化技術。

19 訂閱經濟:如何用最強商業模式,開啟全新服務商機

這本書中談到的訂閱制,不是像雜誌訂閱、手機月租費之類的訂閱,而是一種「與客戶建立長期關係」的方式。

過去由於產業鏈的型態,許多企業並不會直接與終端消費者接觸,想要追蹤這些終端消費者的狀況、與他們溝通對話的成本相當高,因此主要的商業模式,就是銷售產品給下游客戶。

隨著網路頻寬的提升,加上數據取得的方式變得更多元,許多去中介化的商業模式也出現了,與終端消費者的溝通成本大幅下降,也更有機會提升消費者的體驗。

於是,所有產業都有可能轉型為服務業。

藉由改變提供服務的方式,來與客戶或消費者建立更長遠的關係。與傳統商業模式最大的不同,我認為是「提供的價值會隨著時間成長」這一點。

這意味著你必須取得客戶的回饋,來提升服務所給予的體驗與價值。因為客戶會經由你所提供的服務而成長,維持同樣的服務水準,其實就是一種退步。

我想到現下的知識類訂閱制,其實應該是服務提供者與訂閱者共同成長的一種狀態。當提供者沒有在成長,或是無法滿足訂閱者後續的需求,這個關係也就隨之結束。

書中關於「訂閱制」的一些概念摘要如下:

.提供價值,而不是賣產品
.根據價值收費,意味著做到客製化服務與定價
.客戶變訂戶,重點在於建立長期關係,而非銷售
.訂戶所獲得的價值會隨著時間成長
.降低取得成本、提高服務單價是結果,但不是目的
.從訂戶體驗的優化出發,創造更大的價值

博客來連結

20 能力遷移:比學習能力更重要的是可遷移能力

看了一本簡中版的好書《能力遷移》想說有沒有繁中版、還是我錯過了?

結果發現原文書名是《You can do anything》聽起來很直白,看不出是什麼樣的書。

繁中版的書名叫做《人文學科的逆襲:「無路用」學門畢業生的職場出頭術》

呃……坦白說,是我會直接跳過的書。

這是題外話。總之,我認為內容比書名的價值高出很多,可惜了一本好書被更多人看到的機會。

裡頭在探討,為什麼有些人能在四、五個領域都能有高水準的表現?難道只是因為他們的學習能力特別好、或是比你努力十倍以上?

比學習能力更重要的,是可遷移能力。

一萬個小時,可以造就一個領域的高手。但是如果一個領域變化的很快怎麼辦?不想被變化所淘汰,就必須具備五種可遷移能力:

1、探索:能擁抱發展中的不確定

面對問題時,不是照本宣科、說出所謂的標準答案,而是提煉出自己的觀點,並且找出素材證明自己的觀點。

2、洞察:將無序訊息做有效整理

給你一大堆各式各樣、雜亂無章的訊息,能不能獲得洞察。比如說一個商品在市場上的銷售反饋,你能不能判斷這個商品的前景?

3、定規:多維度的分析與判斷

按照事先制定好的規則去完成一件事情,是非常簡單的技能。可是,如果現在根本沒有規則,你能不能自己制定規則,同時帶領別人完成任務?你必須懂得從不同面向去分析,找出正確的路徑。

4、連接:擁有社會頭腦

具備團隊組織能力,意味著懂得使用權力。你能不能了解團隊中每個人想要什麼,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利益衝突在哪裡?如果你有這種能力,你就會理解自已的團隊、你的客戶與用戶。

5、說服:用自我能量影響他人

你能不能說服別人接受你的觀點?而不是指責他人邏輯不好、或是怎麼會有這麼奇怪的想法?覺得別人不可理喻而拒絕溝通。首先,你得要清晰的表達自己,這需要寫作能力、演說能力與共情能力的綜合展現。

如何培養這些能力?如何將這些能力運用在工作上,或是讓自已成為跨域的高手?

有興趣,不妨讀讀這本書。

博客來連結

21 第四類投資模式:行為技術分析,從人性與金融市場的互動與碰撞,洞察獲利勝機

這本書談的「行為金融學」是有別於傳統的基本分析、技術分析與計量分析外的第四類投資模式,強調以人為中心,在理性是「有限」的前提下,決策應該加入行為因素的考量。書中包含二個部分:

1、行為金融學是什麼?
2、行為金融學如何與技術分析結合,找到獲利的方式?

你可能會認為這是一本給投資者看的書,但其實更適合想要提升邏輯思考、高效決策的人閱讀。

書中有近七成的內容,是在談論第一個部分:什麼是行為金融學?而在行為金融學與投資的核心,其實是「決策」這件事。該投資哪些標的物?什麼時機點該進場、出場?面對接收到的訊息又該如何做出回應?都是一種決策。

如何處理複雜性,通常也決定了如何做決策?所以我們會簡化事物、憑藉經驗來簡化決策過程,但也因此產生了認知偏誤。在我看來,這本書的價值更像是在談論「認知偏誤」會如何影響我們的決策?清楚了決策會如何被干擾、如何被修正,我們才能避免「自以為是」的決策錯誤。

做好決策這件事,不光是在投資上,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上也同等重要。甚至將「投資」更廣義的延伸,金融投資的概念也能運用在「個人投資」上來思考:如果將自己視為一項有價值的金融商品,在投資的決策過程中,是不是也會遇到同樣的盲點?又該如何突破這些盲點?甚至是利用它人的偏誤找到屬於自己的機會。

從這個觀點來看,我想這本書不僅適合投資人,也適合想要提升決策品質的讀者。

博客來連結

22 完成:把不了了之的待辦目標變成巳實現的有效練習

為什麼你會放棄設定好的目標?

「我覺得沒有趕上計畫,也追不上了……」
「我的計畫被生活打亂了……」
「比預期的麻煩多了……」

因為一個暫停或中斷,計畫變得不再完美,於是我們停下來了。這是一件很弔詭的事。

許多人不願意開始一個目標,是因為他們想要拿到滿分,如果中途發現無法達到滿分(達標),就會放棄、甚至是不要開始。

「寧願拿零分,也不要只有五十分。」

成為了半途而廢或不願嘗試的藉口,但我們可能並不這麼覺得;結果,我們一直在訂目標、做計劃。

「目標完成不是零和,而是比例原則。」

當你能這麼想時,就不會陷入「要麼完成、要麼失敗」的二分法,而是「多努力一下、就多完成一點」的持續前進。

書中的概念其實很簡單

1、接受不完美的比例狀態
2、將目標拆解;如果不行,就給多些時間
3、拆解後的目標,選擇你能完成的重要項目
4、如果想完成,就讓它變得有趣
5、找一個簡單的任務滿足你的完美欲
6、不要害怕完成前的終點線

如果你所做的事情少了些、或是多花點時間,這個世界會崩潰嗎?我想不會。你不一定要放棄追求完美,但可以換個念頭,關注一下在未完成的事情中,我們可以獲得什麼?

博客來連結

23 把問題化繁為簡的思考架構圖鑑:五大類思考力 ╳ 60款工具,提升思辨、創意、商業、企畫、分析力,讓解決問題效率事半功倍

方向錯了,方法再正確也到不了終點

「如果我有一小時拯救世界,我會花55分鐘去確認問題為何,只以5分鐘尋找解決方案。」愛因斯坦的這一句名言,相信不少人都聽過。

雖然我們不用拯救世界,但在解決生活與工作中的問題時,同樣要有這樣的思維,先把問題搞清楚了,往往解決問題就簡單多了。越想急著解決問題,有時反而製造出更大的問題。

但是,困難之處就在於思考問題不是件簡單的事。解決問題尚有方法或案例可以套用或參考,但是思考問題必須從問題本身出發,往往沒有標準流程可以依循。

所以在商業場景中,我們常藉助一些思維框架來幫助我們思考問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來提升思考到產出的速度與品質,讓我們更有餘裕去面對問題解決過程中的不確定性。

特別是書中提及的提升邏輯、創意與商業思考力的多種思維,大多都是我在企業進行「邏輯思考的技術」培訓時常使用到的工具。

在我的新書《我用模組化簡報,解決99.9%的工作難題》中也大量使用這些思維模型或框架。作者將這些工具以一頁式內容深入淺出的說明,更顯得其專業與用心。

書中收錄了多達六十種思維框架,包含五個面向

1、邏輯思考:脈絡釐清與問題拆解
2、創意發想:發散思考到收斂聚焦
3、商業洞察:價值創造與傳遞策略
4、專案執行:效率優化與效能提升
5、問題分析:從資料、資訊到洞見

如果說前作《解決問題的商業框架圖鑑》是告訴我們如何「把事做對」,提升解決問題的效率;那麼這本《把問題化繁為簡的思考架構圖鑑》就是讓我們思考如何「做對的事」,提升解決問題的效能。

在「做對的事」這個前提下,再「把事做對」才有價值。

博客來連結

24 第一次工作就該懂:人生是永遠的測試版,組合被需要的優勢,培養盟友,每次轉換都加分

現在職場工作者愈來愈焦慮了,我想這一點沒有人會反對。但為什麼呢?

工作愈來愈沒有保障、面對的問題愈來愈複雜、接觸到的資訊愈來愈龐大,這些問題都衝擊著每一位工作者,心想著:過去的職涯規劃真的還有用嗎?如果不行,那該怎麼辦?

這本書,是知名創投家,同時也是LinkedIn創辦人雷德.霍夫曼的著作。

他以創業者的角度來闡述職涯發展該思考的問題,並說明如何將創業的技巧運用在個人職涯的規劃與發展上,來達成兩項目標:

1)如何在充滿改變與不確定的年代中生存?
2)如何從人群中脫穎而出?

答案就是「創業家思維」,包括承擔合理風險、創造競爭優勢與打造專業人脈這三個關鍵。

具體來說包括六項技巧,分別在書中的各章節有完整的說明:

一、結合資產、抱負和市場實際狀況,創造你的競爭優勢
二、採用ABZ計畫
三、建立真誠、持久的專業人脈關係
四、援用人脈的豐富資源適時採取行動,為自己發掘、創造機會
五、追求專業機會時,精確評估並理性承擔風險
六、善用人脈情報,尋找更好的機會,做出更好的職業決定

我將書中對應這六項技巧的章節中的一些重點摘要,加上我自己的觀點,整理在《第一次工作就該懂:用創業家思維,打造夢想的職涯規劃》這篇文章中。

博客來連結

25 故事課1:3分鐘說18萬個故事,打造影響力

人人都喜歡聽故事。曾經看過一段話是這樣說的

小時候聽故事,是為了入睡;
長大後聽故事,是為了清醒。

想想還真有道理。

這本書耳聞已久,幾乎逢人就會聽到關於這本書的推薦,但我一直沒有好好去閱讀過。直到今天,帶女兒去檢查牙齒等待的時間,我從架上取下這本書好好地讀完了。

在這之前,我想不透18萬個故事怎麼在三分鐘內說完?還有,我真的需要這麼多故事嗎?

看完後,我會心一笑。

這書名本身就是個鉤子,而18萬這個數字是排列組合算出來的。哎呀!統計背景出身的我居然沒想到……

///

全書的核心是一個「靶心人公式」

1、目標:主角的目標是什麼?
2、阻礙:他遇到了什麼阻礙?
3、努力:他如何努力?
4、結果:結果如何?(通常是不好的結果)
5、意外:有超越努力的意外改變這一切嗎?
6、轉彎:當意外發生,故事會如何轉彎?
7、結局:最後的結局?

從這個靶心人公式又衍生出

努力人公式:1、2、3、4
意外人公式:1、5、6、7

前者強調「努力、努力再努力」的不放棄精神,後者著重在「意外之後的轉彎」帶來的意料之外。

靶心人公式的七個步驟如果隨意排列,有幾種組合?答案是5,040種(7!=7x6x5x4x3x2x1)

然後,搭配書中的36種劇情模式,就有181,440種故事組合。登愣!18萬的數字就這樣出來了。

///

我很擅長用思維模型做思考、用情境框架來敘事,現在又學到了靶心人公式說故事。如果將這些組合起來呢?想想就覺得挺有趣的。

我很喜歡書中的這段話「每個巧合都足以改變世界,但比起巧合更重要的是抓住巧合。」

這與我常說的「每次簡報,都是職場躍升的機會,也是職涯轉彎的關鍵。」有異曲同工之意。

我們都應該說好人生的故事。

推薦給想學習說故事、希望透過故事來展現個人價值的朋友們。

博客來連結

26 大數據的關鍵思考(增訂版):行動╳多螢╳碎片化時代的商業智慧

27 數據的商戰策略:建立以數據驅動為核心的營運關鍵

車品覺,阿里巴巴前副總裁、玩數據的第一人,現為紅衫資本中國專家合夥人。

淘寶的案例,是我在講客戶價值數據分析時一定會談到的。不是因為做出多厲害的東西,而是其中的數據與商業思維很值得學習。

看著書中車品覺述說導入數據分析到阿里、到電商的思路與遭遇到的瓶頸,我心有同感。想到剛進入職場滿三個月時,我的主管找我談了二件事,一件是試用期的表現,另一件是她要離職了。

這意味著我成為這個部門的唯一一人,想當然爾,我不可能承接這個部門的業務。當下我面臨三個選項:離開、併入另一個工程數據分析部門,或是發展商務數據分析。

我選了最後一個。

處長提醒我,之前已經陣亡了很多優秀的學長姐,如果你要做,只能靠自己、而且不一定會有成果,確定嗎?

我的想法很簡單:才來三個月,我有什麼好損失的?但是成了,我就是第一人。

這投資報酬率太划算了。

現在想想,打從我進入職場三個月起,就走上了內部創業的道路。我運氣很好,從那一天起到十多年後離開公司,我的職務有相當大程度是自由發揮、自己找題目做的。

那時我拿著公司的銷售數據,把能玩的統計技術全玩過一遍,也翻了上百篇論文,後來做出了一套客戶價值區隔模型,自己去業務單位、高層去推廣這套模型。

後來發展出整套商業數據儀表板與分析平台,在第二年有了專屬的部門,但我還是最菜的員工。然後遇到分析人員與技術人員到衝突、面對客戶的質疑與需求滿足的妥協等等,這些在書中我看到了相同的場景。

最後,我不甘於只是玩數據的分析人員,於是我到第一線的業務、行銷去磨練商務思維。會統計、懂分析,到商業實務的磨練,曾經有一度我是以資料科學家做為職涯發展的路徑的,但坦白說十多年前台灣沒有這樣的環境。

回到這二本書,左邊的《大數據的關鍵思考》適合玩數據的人看,而右邊的《數據的商戰策略》則適合經理人看,瞭解數據分析可以如何運用在營運場景中。

大數據,其實先忘掉「大」從數據出發,思考如何用數據、養數據、看數據,當你用數據釐清了一些問題、發現新的問題,自然會產生串連更多數據的需求,當所有構面的數據都串連整合在一起之後,就是所謂的「大」數據。

車品覺在阿里時曾提過大數據的關鍵十誡,其中第一條就是:一切從定義「問題」開始,從已知到未知的過程。

這是做大數據很重要的思維,在人工智慧也是,首先就是要定義個好問題!

在台灣,半導體產業在數據分析這方面還是走比較前面的,我也因禍得福在這樣的環境中自由發展,練就一身成為自雇者的本錢。

現在想想,挺有趣的!

博客來連結 大數據的關鍵思考
博客來連結 數據的商戰策略

28 我用模組化簡報,解決99.9%的工作難題:簡報職人教你讓全球頂尖企業都買單的企業簡報術

「為什麼我的報告沒有說服力?」

當你報告時,看著台下面無表情的聽眾,不知道會不會產生這樣的疑問?

我會,而且很不好受。比起激烈的反對意見或質疑,沒有反應更令人受挫,因為當下根本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事後也很難找到改善的方向,即使你一一詢問報告對象,很可能也得不到答案。

那種明明很努力了,卻感到無能為力的感覺,真是令人難受。

一想到下週還得重新報告一次,又在心中深深嘆口氣。

如果你對這個場景感到熟悉,別意外!很多人都跟你有同樣的感覺,包括我在內。但不同的是,我找到了改變的方法,輕鬆做出有高度、受肯定的報告。


對於職場工作者來說,經常需要透過報告來完成日常工作的溝通與討論。

如果報告缺乏說服力,或是讓人看不懂內容,溝通就無效,連帶影響工作品質與耗損所有人的時間。因此,提升簡報能力,可說是所有企業與個人都極為重視的一項課題。

十多年的職場歷練,加上這些年在企業走訪的經驗,我發現,多數職場工作者無法讓簡報產生成效的癥結在於兩個問題:簡報邏輯的缺乏、時間壓力的干擾。

1、簡報邏輯的缺乏

讓許多人不懂得如何思考簡報架構的布局、內容的鋪陳,更不懂得將思考的過程轉化為表達的內容時,如何去蕪存菁、只留下核心邏輯與關鍵訊息?

2、時間壓力的干擾

在時間不足或是被壓縮的情況下,都會讓人產生焦慮、不知所措,原本能做好的事情也都會失誤連連,這是所有職場工作者都感到棘手的問題。

如何在最短時間內,將簡報做得又快又好;如何在時間不確定、被壓縮的情況下,依然可從容地講出重點、說出報告對象期待的高度,就是這本書所要帶給讀者的內容。


整本書的架構,有五大特點:

1、系統化內容:從架構佈局、內容規劃、視覺邏輯到整合優化,做好「工作型」簡報。

2、學習化架構:本書的架構完全依照我在企業培訓的課程內容而設計,我建議可以從頭開始閱讀學習,也可以從你感興趣的章節直接閱讀與應用。

3、視覺化圖解:超過一百五十張未公開的培訓簡報圖檔,讓你學方法、懂技巧,更有圖像可以增進理解。

4、多元化案例:書中的案例解析跨產業(半導體、科技、資訊、金融、消費性商品、政府機關與非營利領域)、跨層級(面向主管、團隊、老闆與客戶等簡報對象),也跨領域(資訊技術、產品與技術研發、業務、行銷、幕僚等),適用於各種領域的職場工作者。

5、場景化策略:十種以上工作場景的簡報對策

▶ 做計劃、追進度、展成果的工作報告怎麼準備
▶ 職涯躍升、展現價值的升等報告、履歷簡報怎麼準備
▶ 資源攻防戰,企業的策略規劃與企劃提案簡報怎麼寫
▶ 讓老闆、客戶都買單的銷售簡報怎麼做
▶ 職場勝利組,懂得用一頁報告來解決問題
▶ 幫高階主管準備會議簡報的眉角

學會模組化簡報,輕鬆解決你99.9%的工作難題,讓簡報不再是你工作上的阻力。完整文章請見《別讓你的努力,成為報告時的無能為力》。

博客來連結

延伸閱讀:
我的二零二零第一季閱讀書單(上)
我的二零二零第一季閱讀書單(中)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請不吝給我一些掌聲;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也歡迎分享與持續關注我的最新文章。

歡迎支持我的新書《高產出的本事》與《我用模組化簡報,解決99.9%的工作難題

劉奕酉|簡報.簡單報 創辦人/鉑澈行銷顧問有限公司 策略長新書《高產出的本事》|博客來連結
新書《我用模組化簡報,解決99.9%的工作難題》|
博客來連結
職人簡報與商業思維專家。期許透過簡報與商業思維,解決職場工作者在工作上的問題,並展現個人專業價值。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請私訊。簡報.簡單報FB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easypresentation/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asypresentation2016@gmail.com)

--

--

職人簡報與商業思維|劉奕酉
職人簡報與商業思維

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著有四本暢銷書/邀約請私訊 easypresentation201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