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二零二零第一季閱讀書單(中)

在《我的二零二零第一季閱讀書單(上)》中分享了九本書,也談了我對於閱讀的看法。在這篇文章中,我會接續分享另外九本書。

10 讀懂一本書:樊登讀書法

持續學習是個必然的趨勢。

而閱讀,就是反脆弱的一種簡單方式,擁有面對不確定性的能力。


一本書讀得太舒服,反而容易故步自封。

讀得快、讀得輕鬆,可能讀的是習慣領域中的書,對於成長的幫助有限。

覺得一本書讀不懂,表示背景知識的存量還不夠,這是「暫時」的狀態,可以從一些接近的書開始讀起。

覺得一本書讀了沒有用,也可能只是知識在生活中起不到多大作用,但仍會影響著我們對事物的判斷。

在理解上面這段話之後,更能體會「每一本書都是帶著使命來的」這句話的意義。


背景知識的存量與閱讀學習的目的,都會影響到一群人交流討論的品質,因此有的人會選擇自己閱讀較有成效,我認為這見仁見智。

但可以肯定的是,以輸出倒逼輸入的方式,的確可以改善知識結構和學習方式。

比如說,我在讀完一本書後,會試著寫下書摘、心得,然後隔一段時間,看著這些書摘連結到我的經驗,重新寫成一篇文章、做成幾頁簡報。

一方面在日後看這些內容比較快喚起記憶,另一方面在整理書籍時也比較容易斷捨離。


做為一名講書人,樊登提到:在講書之前,要懂得選書、讀書與拆書。

講一本書不是念原稿,也不是精簡版的原稿。而是用自己的話將內容通俗化,加入一些生活案例、聯想內容,讓大家容易理解,是一種再創作的過程。

其實這個過程與個人的學習閱讀是相同的。

懂得選書,可以省下認知的耗損。但是在一開始,我倒覺得不必太在意這件事,盡管多閱讀,培養出對書的鑑別能力。

關於如何選書的TIPS原則

工具(Tools):能提煉出工具性的內容
理念(Ideals):能帶來一些新的理念、新的發現、新的想法
實用(Practicability):能給生活帶來改變,可以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科學(Scientificity):經歷了科學性的驗證過程,不是憑空捏造、簡單歸納的。

如何讀懂一本書?有三個關鍵

第一個關鍵在於你的理解力,也就是背景知識的存量;第二個關鍵是人生的閱歷,才能讓知識與經驗得以結合;第三個關鍵是間隔一段時間,進行總結的習慣,然後試著講給別人聽。

如何讀薄、解構一本書?

找出這本書解決了什麼問題、寫作背景是什麼、書中提供了哪些解決方案、如何以一句話總結昇華。

比方說《論語》解決的是一個人怎麼安身立命的問題,而《反脆弱》是告訴我們如何從不確定性中獲益,這一句話可以說是書的使命。

看完了這本,我又找了樊登的另外兩本書《已讀不悔》和《低風險創業》來看。


我想告訴你的是

1、閱讀是反脆弱的一種簡單方式
2、一本書讀得太舒服,反而容易故步自封
3、增加背景知識、用輸出倒逼輸入來提升閱讀成效
4、有效閱讀的四個階段:選書、讀書、拆書、講書

樊登提到選書的TIPS原則,如何讀懂、讀薄一本書的內容,如何將內容在創作來組織一個講稿,都值得做為個人閱讀學習的參考。

博客來連結

11 清醒思考的策略

學會思考不代表懂得思考,這本書就是告訴我們如何避開思考的誤區,做出更好的決定;或者,利用它來讓生活更美好。

比如說,人對待一筆錢的方式,取決於得來的方式。在路上撿到千元大鈔,比起自己辛苦賺來的,肯定會更快、更隨意花掉。這是因為在心裡帳戶中的價值不同,同樣也可以利用這個思考誤區來面對錢財的損失,來獲得內心的平靜。

更重要的是,不必將時間浪費在激動的情緒上,或是影響到後續的決策與行動。

在生活中,我們往往憑直覺做決策與行動,在很多時候這樣做很管用。節省了時間、也有不錯的成效,即使偶爾會出差錯。

只不過人生中有些決定,出了一次差錯可能就導致不可挽回的遺憾,或是截然不同的發展。

面對這個多變與不確定性愈來愈高的世界,我們的大腦會啟動防衛機制,更傾向與倚靠過往的經驗,這就會讓我們的思考產生偏誤,卻依然深信不疑。

書中提到的五十二個思維策略,可以幫助我們避免自以為是的思考謬誤。像是:

1️、知道能力圈的邊界比大小更重要
2️、節省時間的因素往往成為時間的竊賊
3️、無法透過自我反省獲得美好生活
4️、做自己能做的,而不是自己想做的
5️、讓偏執狂成為你的朋友,但別成為他
6️、你不該為世界的現狀負責
7️、閱讀要減量增次
8️、思考只是手電筒,行動才是探照燈
9️、參加屬於自己的比賽,你就是贏家

有趣的是作者結合了投資、心理與哲學思維,也使得這些思考策略更為實用。

博客來連結

12 年屆四十,中年迷路:不安是人生課題未解,重新盤點現狀,找到最值得努力和期待的事

今天收到一本出版社寄來的新書。

看到書名有些意外,再看到對方附上的小卡,我笑了。她說看到我近來的發文,覺得這本書對我會有幫助,希望我的心情能開朗些!

謝謝妳!讓妳費心了。

這類的書我向來不太看,不是我不會迷路、不會困惑,而是我沒時間去困惑。我相信很多事當下沒有答案,但時間會給出回答。

我選擇前進、選擇換一種方式來看待問題,等到事過境遷,其實也只是笑笑而已。

在四十歲那年,我選擇歸零重來。

脫離職場工作者的角色,以自雇者的身分重新出發,你說勇敢?其實沒想那麼多,或者說當下也只有這個選擇。

作者說,四十歲是人生的「第二次青春期」,這時期的轉變不只是生理上的轉變,更重要的是內心的轉變,過程中一樣會感到不安、迷惘,但這並不丟臉。

如何為人父、為人子?如何為人夫?如何面對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如何面對離別、失去?這些問題每個人都會遇到。

我曾在一篇研究報告中看到關於幸福曲線的說法,它說平均來說45–47歲時人生中最低潮的時期,全世界的人都差不多,如過這是合理的說法,那麼年屆四十來思考第二人生的道路倒是頗為適合的時機。

看完這本書,我又和自己對話了一次。

博客來連結

13 精準寫作:寫作力就是思考力!精鍊思考的20堂課,專題報告、簡報資料、企劃、文案都能精準表達

還好我看了這本書。

書中的觀念與方法跟我很相似,為什麼這麼說?如果看過我的新書就會知道了。

換句話說,這本書中的知識與技巧,同樣受用在簡報、表達與溝通上;也因為這樣,我更清楚如何把簡報的技術運用在之後的寫作上。

一直以來,我都是靠感覺在寫作,沒有技巧可言。可能是因為大量閱讀的關係,所以在寫作時無形中發揮了作用,但我不清楚。

看完這本書之後,回想一下過去的寫作,我終於知道我做對了什麼?做不對什麼?在這段時間籌備自己的新書時,編輯所提出的指正與建議,也得以豁然開朗是什麼意思。

如何以簡單的文字,寫出令人感動、有重量的內容?關鍵在於與讀者建立連結、少點匠氣。

從主題發想、聚焦,到內容產出的過程,所運用到的技巧,不是為了賣弄知識與文筆,而是為了讀者消除障礙、增進理解。

一篇文章的元素,從標題、開場、內容到結論,都可以找到對應的技巧與建議。雖然沒有機會實際參與洪老師的課程,但我仍從書中學習到相當多。

還好我之前沒看過這本書,否則我在寫自己的書書可能會恥於下筆;還好我現在看過了這本書,才曉得日後寫作上該如何精進。

博客來連結

14 黑馬思維:哈佛最推崇的人生計畫,教你成就更好的自己

你不一定要認同,因為這是一種選擇、一種可能性。你該做的,是選擇則適合自己的模式,無論是標準化、還是體制外。

但對於我來說,這本書頗能說明我的信念、行動與選擇的道路。


因為工業化時代,我們先把工作給標準化,接著把學習也給標準化,然後結合標準化的工作職場和教育系統,建立標準化的職涯發展。

從上幼兒園的第一天開始,到退休的那一天都經過標準化,整個人生統統都標準化了。

在這樣的思維下,不是每個人都能成功,但至少任何人都有享有成功的機會,所以被主流社會所推崇著。誰能在標準化體制裡展現出最強的本事,誰就能享有社會上最大的機會。

在這種標準化思維下的成功法則就是:「跟別人一樣,但做得更好。」


我們從小到大,都以標準化思維在看待成功,連對熱忱、使命、堅持與成就等基本概念的理解,都完全是戴著有色眼鏡在看。正因如此,追尋自我成功最難的一部份不是採取新思維 …… 而是放棄舊思維。

黑馬,是形容那些橫空出世的人。事前不被看好,卻意外獲勝;很少有人覺得能夠從黑馬身上學到多少東西,並應用在自己身上,畢竟這些人的成功更像是偶然、是依靠運氣,而不是依循傳統的成功模式。

書中提到的黑馬思維,意指在追求自我實現之際,把握獨特的自己,從而成就卓越。

黑馬思維包括:

1、知道你的微動力
2、清楚你的選擇
3、了解你的策略
4、忽略你的目的地


當你「知道你的微動力」,就可以打造自己的熱情,擁有真切的幹勁。當你「清楚你的選擇」,就可以打造自己的目標,得到意義和方向。當你「了解你的策略」,就可以打造自己的成功。如此一來,就是在依循真實的自我,取得有意義的成功,從而感到深深的自豪。

不過,如果你想獲得自己眼中極致的成功,達到最高的非凡成就和自我實踐;首先,就必須「忽略你的目的地」。

標準化,就是為了複製出優良的成品,追求標準化的卓越,就是設定相同的目的地。然而自我實現的目的地,每個黑馬都不一樣,也無法預知自己會走到什麼地方。

設定了目的地,就扼殺了更多的可能性。

另一個問題,是目的地創造了「進度」的概念,我們很自然地會以「時間」來衡量進度,於是有了「只要花時間就能成功」的錯覺。

對於黑馬來說,時間並不重要。

進步的速度,取決於你選擇什麼機會、決定嘗試什麼策略,因此花的時間就是不一樣。卓越不是來自於花時間,而是來自你的選擇,你該對任何模式都抱持懷疑。

「誰說學會一項技能,一定得花某某時間?」
「誰說成為一名講師,一定得循某某模式?」

忽略目的地,關注手中的機會,而非道路的盡頭。

做為自雇者也是如此。沒有人規定自雇者應該怎麼走?應該做什麼?

書中提到一個重點,每匹黑馬走的路雖然各不相同,但第一步卻完全一樣,那就是:

「決定將自我實現擺在前面。」

之所以下這個決定,不在於著重能賺多少錢、不在於著重能有多厲害,而是發現一個適合自己的機會,然後伸手抓住。從這一刻開始,就依自己真實的模樣來做決定,從而穩穩地逐步成就卓越。

關鍵只有一個:把你在乎的事情做得更好。

博客來連結

15 發現問題思考法:突破已知框架,打開未知領域,升級你的思考維度

看了一本細谷功的簡中版新書《高維度思考法:職場問題解決篇》,內容蠻淺顯易懂的,談到三種思考方法:

1️、升維思考
2️、提問思考
3️、抽象思考

細谷功出過不少書,大多圍繞著這三種思考方法,也曾經出版過單獨談其中一種的。而這本《發現問題思考法》可以說是集大全、最完整的一本,但也有不少人反映不容易懂。

所以後來有了簡化版的《高維度思考》一書。如果你有興趣,我會建議閱讀這一本較能建立完整的系統架構。


一般而言,我們對於這個世界的認知,劃分為「知道」與「不知道」的二個部分;事實上還有一塊「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盲區,如果沒有刻意去意識,就會在思考中被忽略。

已知的已知(A)、已知的未知(B)、未知的未知©,就是作者認為在思考時看待這個世界的思維。

所謂的「解決問題」就是將(B)變為(A)的過程,而©變為(B)則是「發現問題」的過程,我們希望透過©變為(B),再轉變為(A)來不斷擴大已知的範圍。

這本書的重點,就是聚焦在如何意識到©這一塊,並且思考從©變為(B)的過程。

但,這並不容易。

(在《高維度思考》中則是簡化為已知、未知兩個區塊,捨棄了「未知的未知」這一塊,畢竟對多數人來說不容易理解。)


因為「解決問題」與「發現問題」在本質上有很大的不同,甚至是矛盾。

書中有近三分之二的篇幅在說明「解決問題」能力越強反而越難「發現問題」的困境。當我們清楚認知到這一點時,才能真正思考如何進行「發現問題」的思考。

舉個例子,©與(B)之間的界線可以想像成地球外的大氣層,受到引力的影響,要突破大氣層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作者提到「知識的引力」這樣的說法,在自己專業領域內的知識,累積的越多,越難擺脫引力,我覺得相當貼切。

然而,突破了大氣層,就不再受到引力影響,進入了未知的未知世界,在地球上已知的已知知識,反而成為探索宇宙的包袱;唯有拋開以往的認知,才能可能發現新的可能性。


那麼,在「未知的未知」領域中又該如何思考呢?作者建議了三個做法分別是:抽象思考、升維思考與提問思考。

1️、抽象思考,是具象到抽象化的思考過程。將自己拉到更高的視角俯瞰便更能掌握到全貌與事物的本質。

2️、升維思考,是擺脫線性思考。就如同螞蟻用二維視角思考,但以三維視角來思考時,就會發現更多的可能性與新問題。

3️、提問思考,就是從從為什麼出發。相較於解決問題是從What來找出How,發現問題則是由Why來衍生出How與What。在邏輯思考中有一個五何法,就是透過連問五個Why來探索真正的問題。

這些其實都是平時有在使用的方式,透過書中提到的內容,也讓我重新整理了一些架構。

在閱讀這本書時,也著實讓我感受到知識的引力影響,得耐著性子讀到最後,反而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再回頭看一遍書中的內容,這正是一種突破邊界的過程。始於問題、終於問題,是商業洞察與數據分析很重要的核心思維,與書中所提到「發現問題」的過程,其實概念是相同的。

博客來連結

16 如何幫雞洗澡:幫商業簡報脫胎換骨,個人品牌再升級,提升職場影響力

雖然自己的書即將上市,每天該做的功課還是不能少。今天來分享的是一本簡報書,一本結合行銷思維的簡報書。

在現今職場上,簡報是主流的報告媒介。

你可能有很棒的創意想法、很好的工作成果,但是唯有將簡報做好,才能讓大家看見與理解它的好。

做出好簡報的第一步,就是問問自己「簡報,是不是非做不可?」

會選擇做簡報,是因為這樣對於溝通、解決問題,以及在工作上往前推進是有更大助益的。除此之外,簡報能免則免。

反過來說,為了更順利的達成目標而做簡報,我們就必須認真看待做好簡報這件事,而這本書所要傳達的就是「如何讓簡報發揮成效」的高效簡報技巧。

1️、簡報,就是一種行銷。
關鍵在於如何與聽眾建立連結?對方希望用什麼方式、什麼內容?

2️、簡報,就是要說故事。
合情合理的故事鋪陳,能讓人放鬆心情,提高買單的意願。

3️、簡報,就是做好準備。
台上的從容應變,來自於台下的充足準備。

完整內容請見《用行銷思維來做出有效溝通、精準表達的商務簡報

博客來連結

17 比對話更關鍵的留白溝通術:急著開口反而錯失機會,掌握「對話中的沉默」才能掌握人心!

無論從事什麼職業,只要需要與他人互動、合作的工作,溝通力都是不可或缺的技巧。

透過傾聽、提問來獲得更多的資訊,我們得以瞭解對方的背景、理解他的想法,然後組織讓對方容易聽懂的對話,就能大幅提升溝通的品質。

身為一位商務簡報顧問,在為企業解決問題時,我發現不少人對於「溝通」存在著一種迷思:能言善道的人才能做好溝通。

事實上,這句話只對了一半。

善於溝通的人,還懂得善用沉默創造對話中的留白。

1️、懂得沉默,才能掌握溝通的節奏與品質。
2️、善用發言前後的沉默,創造柴嘉尼效應,牽引著聽眾的情緒。
3️、在對話中懂得沉默的溝通,提升彼此的好感餘額與信賴餘額。

完整文章請見《恰如其分的沉默,是創造良好溝通的必要留白

博客來連結

18 精准努力

以「精準」為名的書很少令人失望。

職場上有句老話是這樣說的: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沒有苦勞、只好疲勞。

如果你的工作只剩下疲勞,能創造的價值就相對較低。這並不是說勞力密集的工作就沒有價值,而是指同樣一份工作,你能否用更有效率的方式來進行?用更少的投入,創作更大的效益。

簡單來說,就是用對力氣、聰明努力。

作者用了一個金融公式:現值(PV) = 未來現金流量值(CF) / 折現率(R)

來估算一個人的價值,而提升自我價值的方式有兩個方向:

1️、 提升CF (讓自己成為能賺錢的人)
2️、減少R (使自己成為被信任的人)

從金融思維來看,當你能創造出更多現金流,或是公司預期你未來能帶來更多現金流時,才可能支付你更高的薪資。

反過來說,你所能創造的現金流低於現下薪資時,就會被公司視為溢價,可能會要求你改善工作品質或請你走人。這也是多數職場工作者焦慮的主因。

如何成為能賺錢的人?

我不是業務,無法帶入現金流,但可以節省成本、或是以相同的成本創造更大的價值。

如何成為被信任的人?

簡單來說,就是你靠不靠譜?靠譜的人,折現率就低。靠譜不是說不會犯錯,而是不會犯同樣的錯誤,即使犯了錯也知道如何主動彌補,讓主管感到安心。

提高工作成效、主動承擔挑戰,就是降低折現率的有效方式。

書中提到的觀念不難,但實踐起來不簡單,而且不會立即看到成效。

就如同金融投資一樣,需要長時間堅守原則才會看到複利效果;如果你的本金(能力)不高,自然就需要更多努力與時間了。

博客來連結

延伸閱讀:
我的二零二零第一季閱讀書單(上)
我的二零二零第一季閱讀書單(下)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請不吝給我一些掌聲;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也歡迎分享與持續關注我的最新文章。

歡迎支持我的新書《高產出的本事》與《我用模組化簡報,解決99.9%的工作難題

劉奕酉|簡報.簡單報 創辦人/鉑澈行銷顧問有限公司 策略長新書《高產出的本事》|博客來連結
新書《我用模組化簡報,解決99.9%的工作難題》|
博客來連結
職人簡報與商業思維專家。期許透過簡報與商業思維,解決職場工作者在工作上的問題,並展現個人專業價值。培訓、講座、專欄、顧問服務邀約請私訊。簡報.簡單報FB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easypresentation/文章轉載授權請私訊聯繫 (easypresentation2016@gmail.com)

--

--

職人簡報與商業思維|劉奕酉
職人簡報與商業思維

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專注提供企業與職場工作者在思考、表達與問題解決領域的培訓與顧問服務/著有四本暢銷書/邀約請私訊 easypresentation201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