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構屬於你的資產配置?(上)】

Allen Lu
艾倫的自由天地
4 min readApr 21, 2019

"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一句老生常談的話道出"風險分散"的重要性(延伸閱讀: 風險分散的重要性),而要如何建構所謂的"投資組合"(簡稱投組)? 可能才是人人想問的問題,以下就來提供各位朋友一些想法&建議:

你會問裁縫師有沒有一套標準的西裝讓我穿嗎?

有沒有一套必勝的投資方法可以讓我參考?這應該是過往我被問過最多,但也最難回答的問題。

過往的台灣教育常被批評為"填鴨式教育",意味著以某套"標準化"的方式進行評估的教育方法,也讓我們習慣每一件事情都有"標準答案"(直到今日我也仍受荼毒...)。而離開了學校、進入社會大學,面對的更多是變化莫測的環境,所謂的"標準答案"根本不存在,以投資的領域來說更是沒有一套人人都適用的方法、人人都適用的投組: 資金的多寡、財經知識的程度、人生所處的階段、風險的偏好,每一個問題都是需要量身訂做的"大問題",即使沒有一套標準化的答案,但卻有標準化的流程可以協助各位盡可能設計出適合自己的投組:

Step 1: 評估人生所處的階段: 決定風險承受度

每一個人生階段都有專屬的任務,青年期摸索這個世界、試錯找尋自己的天命;青壯年期準備成家立業,選定一個領域好好深耕;中壯年期來到人生的巔峰,追求自我實現的成就感;退休期準備退居幕後,享受世界/家庭的美好,不管是哪一個過程,都需要相對應的"資金"去協助夢想的達成(延伸閱讀: 時間價值&機會成本),而我們也需要好好利用"理財"這個可以為我們工作的小幫手去累積財富。

  • 青年期: 剛入社會,試錯的成本最低,當然不是鼓勵年輕人可以矇著眼睛亂投資,而是應該可以適度承受較高的風險去獲取更高的報酬,因為即便真的遭逢損失,以人生長度來看都是小筆的資金,省吃儉用幾個月/幾年應也可以賺回本金,此段時期應積極的投資評估自己的真實偏好風險承受度
  • 青壯年期: 年過而立,此時期資金慢慢開始有了,但卻是最花錢的時期,舉凡結婚、買車、買房、子女教育基金,都是開始噴錢的時候,建議利用青年期累積的財經知識,選定適合的產品進行稍高風險承受度的投資,根據歷史統計長期投資的勝率會趨近於100%,利用持續投資的方法開始累積資金。
  • 中壯年期: 以職涯/體力來說,應都處於人生的巔峰,此時的資金應該最豐沛(因為賺得多但花得相對青壯年期少),漸漸的不適合殺進殺出的投資模式,而是在擅長的投資產品上持續投入資金,然而風險承受度應慢慢降低,求更穩健的年資產報酬率為主,達到資產累積的人生巔峰
  • 退休期: 是時候享受人生前半段累積的成果,此時期風險承受度應降低(除非本身具備專業投資人財經知識),以固定收益型產品為主,享受大筆本金產生的現金流,實現財富自由的理念。

Step 2: 依照個人財經知識程度: 決定產品選擇

巴菲特名言

巴菲特名言: "別投資你不懂的東西,投資者的頭號大敵往往不是市場而是自己"

羊群效應: 是指人們受到多數人的一致思想或行動影響,而跟從大眾之思想或行為。人類作為群居的動物,羊群效應在現實生活中處處可見,走在路上看到人群圍觀,不管是什麼先靠過去再說;投資市場中,隔壁鄰居說這支股票一定會賺,忍不住就掏出私房錢進場了。每一分錢都是我們辛苦賺來的,難道我們不更應該好好對待它嗎? 我同意並非人人都是商管背景、對於投資理財有對應的興趣/知識,但我也必需說: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胡適先生說: "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適度的心力投注還是要的(當然你也可以尋求專業人士的建議,並給予相對應報酬,這是另一種投資模式)。

市場上不乏五花八門的投資理財商品,我們不需要每一個都懂,而是應該理解自己的能力圈,選擇適合的產品進行了解即可,樣樣碰但不精,倒不如挑一兩種好好研究。舉例而言: 台灣人民最常見的應該就是股票了,但是股票市場中也有區分科技/傳產/金融/生技…等領域,更不用說科技中可以細分多少產業,建議各位應該鎖定自己感興趣的領域進行實際投資,這樣的好處有:

  1. 因為了解,即便下跌也較能抱得穩
  2. 因為了解,較能判定好的進場時機
  3. 因為了解,更能判定是否可以加碼

我想我應該不用解釋如果單純聽名牌,上述幾點就直接反著解釋就好。投資市場中不乏賺錢的機會,但重點是誰能賺的長長久久,這就回歸到你到底懂不懂自己在做什麼?

(待續...)

--

--

Allen Lu
艾倫的自由天地

It always seems impossible until it’s done. — Nelson Mande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