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這個人,靈魂裡住的全是音樂。讀《街角那家唱片行》

誰說編輯不讀書
誰說編輯不讀書
5 min readAug 9, 2018
《街角那家唱片行》書封。

街角那家唱片行》和《蜜蜂與遠雷》這兩本出版日期相近、又都是有關音樂的小說,我是同時購入的,兩本都好看!但個人認為,對於一般普羅大眾或純粹喜愛聽音樂但還沒聽到耳朵出油者而言,相較於以國際鋼琴大賽為小說舞臺、頁數高達600多頁的《蜜蜂與遠雷》,頁數上較為輕巧、又有著懸疑愛情故事情節的《街角那家唱片行》,可能閱讀門檻較低,大概連續花個三至五天的時間就可以讀完。

那兒有家唱片行

無論是古典、搖滾、爵士、藍調、龐克、重金屬,只要有出黑膠唱片,這間唱片行通通來者不拒。只要告訴法蘭克你想找什麼類型的音樂,或直接告訴他你那天的心情,他就能當場替你找出最合適的唱片。這是他的專長,他的天賦。他知道別人需要什麼,即便對方自己毫無感覺。

「要不要試試這個?」他將凌亂的棕髮往後一撥,說:「我有預感,你會喜歡的……」

那兒有家唱片行。

上面這段出自於小說中第一頁的文字,是不是讀來有一種「解憂唱片行」的感覺?沒錯,《街角那家唱片行》的故事主角Frank,是一位經營著一家只賣黑膠、不賣CD的唱片行。這家唱片行的老闆有點兒怪,他彷彿有著讀心術一般,總能為那些正陷在某種狀態下感到煩憂的顧客們,找到最適合自己聆聽的音樂。

於是,他聽到了那個在結婚當天,發現老婆和伴郎有一腿的傷心新郎的故事後,便推薦他聽Aretha Franklin的「Oh no, not my baby」。

而那個外表龐克、憤世嫉俗,內心卻極度渴望愛也想給愛的女孩呢?Frank推薦的是美國作曲家Barber的「弦樂慢板」(Adagio for Strings)。

喜愛老電影的朋友們相信也對弦樂慢板這首古典樂曲不陌生,電影「羅倫佐的油」就是用這首樂曲來貫串全劇,做為垂憐悲苦的生命、始終為生命祈禱而永不放棄的主題實在再適合不過了。是啊,即使心如死灰,生活依然永無止境,只能繼續前行。

當你聽了Frank的推薦,內心彷彿有什麼開關被「啪」地打開了一樣,眼淚和情緒彷彿流水無止盡的宣洩,你問他:「挖塞!你是怎麼辦到的?你怎麼知道我需要這首?」他只會聳聳肩的回答:「我也不知道,那或許就是一種直覺。」

這本書就像個DJ,帶你發現音樂

開頭我曾提到,《街角那家唱片行》這本書大概花個三至五天的時間就可以讀完,但有趣的是,我倒花了不少時間上網把書裡提到的曲子一一找來聽,而書中也不限於任何一種音樂類型,古典的、搖滾的、爵士的、藍調的、龐克的、重金屬的,很多經典的歌手與曲目都盡收書裡,也呈現了作者心目中的夢幻自選歌單。例如書中不只提到一次的「海灘男孩合唱團」(The Beach Boy)的「寵物之聲」(Pet Sounds),又或是經典的Bill Evans的「Waltz for Debby」,聽過的曲子讓我再隨著小說情節聽個過癮,沒聽過的曲子則有如挖寶般的聽得開心。

我蠻喜歡作者這種指引讀者一盞盞經典款明燈,但又不像許多音樂導聆般地告訴你怎麼聽、聽什麼的方式。作者想要傳達的很簡單,那就是:

在這個人人有手機、ipod,每天習慣使用Youtube、iTunes等串流音樂,各式各樣一眼看不完、兩手也滑不完的社交平台,別忘了那些現在被堆在家中抽屜或角落、我們曾買過的錄音帶和CD,你是否還記得那些年我們瘋狂「追音樂」的日子?每到周末都至少要逛上一回的Tower唱片行、地方小唱片行裡的紅綠配,那段我們都在音樂裡慢慢成長、找到撫慰、找到力量的美好時光……

正如作者寫在給台灣讀者的序言所說的:

現在的生活步調如此快速,我們似乎都已忘了專注聆聽的藝術。

音樂超脫於時間,超脫於意識,就如同它也超脫於語言的限制和文化的藩籬。它會滲透至肌膚之下,如同夢境一般,打從體內深處向外傳達訊息。只要我們聆聽,就能聽見它們想要訴說的話。

的確,現在聽音樂的管道很容易、甚至是很便宜(根本不用花錢下載就行吶),但那並不代表我們真的找到了自己需要的東西。

謝謝《街角那家唱片行》這本書,讓我重新拾回專注聆聽的熱情與美好,去看見,音樂裡的畫面。

註: 《街角那家唱片行》讓我想起另一本書,Helene Hanff的《查令十字路84號》( 84, Charing Cross Road),故事有異曲同工之妙,連男主角的名字都是Frank。

喜歡這篇文章嗎?拍拍手是最大的支持!顆顆!

其他文章:

閱讀《五味屋的生活練習曲》

閱讀《森林祕境》,找回心靈淡淡的喜悅

閱讀《嘿,外星人你在聽嗎?》談天文學家卡爾沙根

--

--

誰說編輯不讀書
誰說編輯不讀書

「人們說是出版不景氣,但實際上並非如此,而是被淘汰。」出自村上龍,《老人恐怖分子》。已移至方格子寫作,歡迎關注https://vocus.cc/user/@editor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