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參]如果我們⋯⋯未來的世界會是怎麼樣的?

零加壹/林娘
踢他碎碎念
Published in
9 min readFeb 23, 2020

種子師資培訓的老師們,一起體驗了曾士民老師帶來的2030 SDGs game。

這是一個由日本發展出來的模擬遊戲,遊戲中有各式各樣不一樣的「專案」,也就是國家或人們正在做的事情,比如蓋高速鐵路、堅持運用天然資源蓋房子、發展照顧勞動者權益的法律⋯⋯等不同的專案;以及每個個體對於生命、生活不一樣的「追求」,比如追求富足、追求環境,透過不同遊戲者的行動,來看行動後的經濟、環境、社會三樣指標會有什麼樣的發展,試圖找到個體與個體、個體行動與社會結構的交互作用結果。

遊戲設定

from:2030 sdgs game
  • 兩種資源

遊戲者會被隨機分組,各組在開始遊戲前,會得到象徵金錢的100元財富卡5張、時間卡10張。

雖然世界上每個人的首抽不同,有些人可能有前人留下來的財富,但正是因為均等的設計,更能看出「當你擁有資源時,你會做出什麼選擇?」別看時間卡的起點比財富卡高,就像人們靠著自己的時間勞動換取需求、關係、成就,在遊戲中也是如此。

  • 五種生活目標

我們的生活/生命中,對這個世界有什麼樣的追求?我們在乎自身的富足、我們在乎他人的眼光、在乎社會的正義、在乎環境的永續,在我們身上可能有各式各樣不同的特質,遊戲中則約化成一個單純的目標。

財富的追求者其目標為得到1200元、悠閒追求者的目標則是在舒適的環境中得到象徵時間的15張牌卡、還有三種為了自己信仰的價值奮鬥的人,保護環境的鬥士需要得到10張環境「原則」(下文會提)、消滅貧困的鬥士則是10張經濟原則、最後,社會正義使者需要10張社會原則。

  • 三類專案與三種原則

上面提到的原則,其實是根據SDGs規劃「世界如何永續發展」的三大面向而來。十七項指標可被分為經濟、環境、社會三大面向,因此遊戲中也設定有三類型的專案等待人們去完成,分別是:

經濟促進專案,比如研究與運用新科技、開發新產品或工作方式;

環境促進專案,比如減少廢水排放、資源循環利用;

社會促進專案,比如推廣社交活動、建立公平政策;

這三類專案需要時間、財富來達成,達成之後則會帶來相對應的收入,影響目前的世界狀態,也會帶來「原則卡」,經濟原則、環境原則、社會原則,三種有點像是代表正面效益的指標。

  • 世界狀態量表

上述提到的三大面向經濟、環境、社會,會決定專案如何執行,比如每張專案會規定,目前的世界狀態要達到什麼程度,比如經濟要達到4,才可以蓋高鐵,有點象徵的是開發程度,然而每個專案執行之後,又會回過頭來影響這個世界狀態量表,就像每個人的行動,某個團體為了經濟發展砍掉了原始森林,其他人在執行環境專案的時候就會更難做到。

  • 其他設定

遊戲中可透過各種你情我願的方式達成目標,非常開放。

遊戲與現實的發展差距

在遊戲中,一開始各組排隊去執行專案,試圖融入人設,去完成自己需要的生活狀態,大概一分鐘後,經濟蓬勃發展,好完成的都是經濟專案,就像現實社會是經濟先開始能夠發展。

然而遊戲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2023年,停下來看第一個階段的完成率,第二個階段則是2030年的結案報告。

拿到財富追求者與悠閒追求者的人,很快就達成滿足條件的時間與財富數量,但是,在第二階段時,我們發現整個世界發展量表是失衡的,整體的社會發展很低,於是賺到錢的人把多的錢拿出來、時間足夠的人把時間拿出來,甚至自然而然出現借貸、交易、贈送,幫助其他人完成目標,然後社會跟環境開始發展至較平衡的狀態。

現實生活中,你會有「多的錢」或「多的時間」嗎?

後來的討論中,我們認為這是因為:在遊戲中很精確定義「每個人的追求值」,意味著「如何讓遊戲獲勝」,人們在遊戲中可以很自然地拿出錢,因為那些在遊戲中「不會增值」,所以大家的心態不會囤積、也不會貪得無厭,但現實生活中呢?可能不是這樣,除了首抽的財富不同,每個人心中的「滿足」都不一樣。

有些人認為平凡簡單過日子、有些人因為疾病需要大量金錢、有些人用時間換取給家人更富裕的生活,人跟人之間的時間與金錢,不一定能夠拿出來交換,更別說「你需要時間,我給你時間」,遊戲中很多人想用錢買時間,遊戲中前期買得到、後期開始買不到,雖然現實世界中為他人工作、服務都是時間,但沒有辦法「真的」給別人時間,除了「我也付出時間」一起去做需要時間的事情之外,時間幾乎是無法真正交易或贈送的。

現實生活中,人和人有完全透明的合作嗎?

一開始每個組別都忙著滿足自己的需求,就像生活中每個人先滿足自己的基本需求,才想到有餘力能去幫助別人,會做交換、會互相合作,但通常從自己旁邊開始,未能看到其他組別的專案與需求時,沒有辦法集思廣益、也沒辦法做合理的全盤思考。

到了後來有很多已經完成的組別去幫助其他組別,也有人將所有專案攤開放在桌上,想著怎麼做世界會更好,大家幾乎是完全信任對方的,就在這個小空間裡展開了美好的合作,有錢的人資助需要做環保的鬥士,去完成對環境的保護,就像現實生活中人們會捐錢給NGO或繳稅給政府;有時間的人借時間給需要時間的人去做專案,促進社會發展。

最後15組之中,只有1組沒有完成目標,且世界發展量表的經濟、社會、環境非常均衡。

但是,將這樣的情境放到學校與學校、縣市與縣市、國與國之間,真的可能做到嗎?資源有限,個人的需求無窮,如果沒有像遊戲這樣,我們擁有白板上的量表,可以清楚看見這個世界的狀態,可以形成共同的問題意識與共同目標,導致個人或團體之間並沒有辦法透明了解各自的狀況,那這樣的人人達成需求、世界發展均衡的「共好」,要怎麼產生?

在遊戲中,我們清楚看見資源需要分配跟協調、資訊需要透明、合作需要信任、個人需要「這樣就夠了」的心態,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能夠如何透過邀請跟呼籲去做到?

遊戲反映真實世界

雖然剛剛提出了很多反問,好像遊戲的世界太過美好,但遊戲也是寫實地反映著每個人的選擇與世界息息相關。

有錢有閒,卻沒地方花

社會指標不好的時候,擁有財富、擁有時間了之後,真的能夠「富足」或「悠閒」地過生活嗎?有一組的組員說,如果我擁有了時間,卻沒有促進世界變好,我只是一個擁有時間卻沒有生產力的人;

如果我們擁有了財富,且世界的經濟發展指標很好,但我們的社會不夠安全、不夠平等,我及我身邊的人,真的能夠得到良好的待遇嗎?錢可以買到平安、心靈富足與幸福感嗎?我們認為是不行的,在一個性別不平等的社會,儘管一個男子是富商,他的朋友、女兒、妻子,也可能因此遭遇歧視;在氣候變遷加劇的現在,有錢人一樣可能被突如其來且莫名的天災襲擊、一樣可能死於奇怪的災難之中。

路線之爭

同樣拿到環境鬥士,不同組別選擇的路線不同,有些人選擇先做經濟發展的專案,可能對環境不那麼友善,但拿到一大筆錢再去做環保、甚至金援別的同性質組別,有些人始終咬牙做環保,四處募款,堅持著自己認為對的事,一步不退後,但辛苦萬分。

其實和現在的NGO發展是非常像的,都在努力著,但對於「怎麼才能做好」呢?有不同解釋與選擇,你要選擇一點點的妥協,或者犧牲原則,還是選擇堅持自己的信念,一路朝著目標走。

所謂永續,什麼時候開始做,每個人的認知不同,很多人選擇完成自己專案之後都會去幫助別人,就像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需要的基本需求不一樣。

協調與合作

前面提過,第一階段的遊戲發展,比較像是國與國的比較;第二階段則是大家一起思考怎麼做到這些事情,就像聯合國的出現,開始盤點資源、對話、交換,將需要的專案給需要的人、將需要的原則給需要的人。

有些專案很好但很難達成

這個不需要多說,就像現實生活中一樣,最難的事情總是最貴又最需要時間的,乾淨的能源、增加教育品質、促進真正的平等,哪一樣不需要錢、不需要時間?哪一樣不需要智慧與合作?

「我」可以做什麼

遊戲過程中很感人的一幕是我們這組其實已經完成了,我看著有些組別聚在一起很忙,想像前面做的事情一樣,去詢問需要什麼幫助,然後我聽到的回答是:「我們都完成了,但我們在想怎麼樣讓環境變好。」

也有環境鬥士明明很辛苦,已經完成了非常多的專案,仍然說:「繼續做,我們要做對的事情。」

回過頭來,是不是一定要達成原本預設的目標?如果選擇不做會怎麼樣?當我將自己的「需求」降低一點點,是不是其他人就能夠「得到」多一點點?世界與個人息息相關,當個人真的能夠做出超越個人「應該」做的事情,去做一些對他人、對世界有益或共好的事情,那個心情是另一種「自私」的自我滿足感。

我是製造問題的一部分,我也是解決問題的一部分。

社會中,真正的鬥士跟捍衛者其實是更少的,開心的是社會上大部分的人身上多少有一點對這三個面向的在意,但是我想的不是如何讓鬥士和捍衛者變多,我想的是如何讓這個世界上的每個人不孤單。

如果我們不是把問題丟給特定的人去解決,而是每個人在行動或做決定時,都有朝著讓環境、社會、經濟更好,或者認真評估其中的損益與犧牲,且我們的行動能夠促成永續、平等世界,這個社會好像真的就可以變得更好,畢竟,採取行動的人會決定世界最後的樣貌。

--

--

零加壹/林娘
踢他碎碎念

相信陪伴與分享的力量,認為教育是為了讓未來的社會更好。 謹記陳爸說:「我們要愛孩子,等他們長大,他們會用我們愛他們的方式,去愛他們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