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後的新藝術(下)

與新藝術的邂逅之聖彼得堡篇

--

葉里謝夫商店(Елисеевский магазин)

上集中集中曾提到,”新藝術”藝術風格在1880年至1910年期間席捲世界,在不同國家區域間發展出當地特色,當年新藝術運動在俄羅斯萌芽時,俄羅斯帝國的首都在聖彼得堡(彼得大帝於1703年宣布遷都聖彼得堡,直至1918年蘇聯政府才又決定將首都遷回莫斯科)。

聖彼得堡的地理位置靠近俄國西邊國界,與芬蘭相鄰,因此與鄰近歐洲國家多有往來,藝術交流也相當熱絡。聖彼得堡的新藝術風格受瑞典、芬蘭影響最劇,盛行“民族浪漫風格(Северный модерн,National Romantic style) ”-主要建築特色是使用天然石材作為基礎建材;建築物的地下室大量使用來自芬蘭的粗花崗岩,較高樓層的牆壁則使用磚塊或以多層灰泥材料覆蓋。大型建築採用大片玻璃窗增加採光,建築物主牆則用大量雕塑裝飾,雕塑題材以北方動植物為主,這樣的新藝術風格特色讓人聯想到中世紀的雄偉建築和北半球的極圈風光。

在聖彼得堡較為知名的新藝術建築建築師有:費奧多爾·里德瓦爾(Фёдор Лидваль), 阿列克謝·布彼里(Алексей Бубырь), 尼古拉·瓦西里耶夫(Николай Васильев)等人。

聖彼得堡著名新藝術建築代表(由左至右,上至下):A.羅森斯坦之家(Дом с башнями — Розенштейна) B.葉里謝夫商店(Елисеевский магазин) C.維捷布斯基火車站( Витебский вокзал) D.書屋(Дом книги)

經典楷模

E.托爾斯泰大樓(Толстовский дом) F.克謝辛斯卡之家(Особняк Кшесинской)

2020年,聖彼得堡迎來了費奧多爾•里德瓦爾(Фёдор Лидваль,1870.05.20(06.01–1945.03.14) 建築師150周年紀念慶祝活動,里德瓦爾正是以新藝術風格聞名的瑞典裔建築師,他為聖彼得堡這座城市設計的知名建築有埃克瓦爾之家(Особняк К. К. Экваля)、 梅莉切爾之家(Доходный дом Н. А. Мельцера)、重新設計證券交易所的交易廳(Главный зал Биржи)、 阿斯托里亞飯店(Гостиница «Астория»)、 俄羅斯外貿銀行(Здание Русского для внешней торговли банка)等。

里德瓦爾於1890–1896年就讀於帝國藝術學院建築系,1909年,里德瓦爾成為建築學院院士,並成為帝國藝術學院委員會的一員。他最具特色的代表作為里德瓦爾之家(Дом Лидваля),當時由剛畢業的里德瓦爾接手這座建築的設計案,以當代流行新藝術風格為主調設計而成。該棟建築物是不規則的多邊形,里德瓦爾配合現場不規則的區域地形,設計出一座不對稱的多層建築,並增加了一個面向街道的前院,他的巧思讓公寓內部可以獲得更充足的採光,在聖彼得堡建築設計領域是一個相當新穎的創舉。

左:里德瓦爾之家(Дом Лидваля),右:里德瓦爾之家外牆裝飾採用新藝術風格:正門入口處上方浮雕刻有代表建造年份的“ 1902”字樣,左右邊飾有民族浪漫風格特有的自然元素圖案:左側是一隻飛到松樹枝上的貓頭鷹,右側則是兩隻活潑生動的兔子。

直到1915年,房主本人艾達•里德瓦爾(Ида Лидваль)都還居住在這裡的三樓,她的兒子愛德華•里德瓦爾(Эдуард Лидваль)和費奧多•里德瓦爾(Федор Лидваль)則住在同一樓層樓的相鄰公寓中。著名藝術家庫茲馬•彼得羅夫•沃德金(Кузьма Петров-Водкин)也曾在此住了一段時間。

埃及屋(Египетский дом ) ,巴克之家(Доходный дом Бака)
為了增加飯店的待客量,阿斯托里亞飯店被設計為六層樓高建築,比當時鄰近建築物要高出許多。為了不與周圍的建築相矛盾,飯店外牆設計特意在視覺上分為三層:兩個較低的樓層,使用花崗岩鑲砌,看上去像酒店的地基;中間樓層使用石塊,並以寬闊的壁柱相連

當西方新建築藝術風格遇上東方伊斯蘭建築風格

同時期還有許多知名的建築師,下面這個建築不僅僅代表新藝術風格,更是融合了東方建築特色以及伊斯蘭建築設計元素的清真寺。

聖彼得堡大清真寺-1920年代歐洲最大的清真寺,屬於伊斯蘭教的代表性建築,也是揉合北方浪漫風格與穆斯林建築風格的代表作。

幾乎從1703年聖彼德堡建城的那一刻起,彼得島就成了信仰伊斯蘭教的韃靼人定居點和伊斯蘭社區,至19世紀末,伊斯蘭信眾人數已增長到8,000人。儘管擁有大量的伊斯蘭信徒,但聖彼得堡始終沒有一座清真寺可供信徒祈禱。直至1881年,聖彼德堡穆斯林的穆夫堤(Mufti,負責解釋伊斯蘭教法的學者)向俄羅斯政府提出了請願書,請求修建一座清真寺,政府雖然批准了該請願書,卻遲遲沒有編列相關預算。

而後伊斯蘭信眾為了募款修建清真寺決定成立建築基金會,主要捐款者是烏茲別克布哈拉酋長國的埃米爾賽義德•阿卜杜拉•阿卡德汗(Сеид Абдул-Ахад-хан,曼吉特王朝的第九位大公,於1885–1910執政),清真寺的建造計畫才正式有所動作。1906年5月,成立了聖彼德堡大清真寺建造委員會,1908年由帝國建築師協會宣佈徵稿競圖,評審團成員包括建築院士和藝術學院教授,最終由建築師尼古拉•瓦西里耶夫(Николай Васильев)的設計稿拔得頭籌,最終由他與史蒂芬•克里奇斯基(Степан Кричинский)和亞歷山大•馮•高更(Александр фон Гоген)一起建造清真寺。

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影響,清真寺的建造進度大大減緩,直到1920年才竣工。

1924年,當時的蘇聯政府因主張無神論,宗教不被允許,蘇聯政府摘除了清真寺內多數室內裝飾。1940年後,清真寺停止宗教服務,被改成倉庫使用。直到二戰結束後,當時已發展到15,000人規模的伊斯蘭社區反復向政府機構提交請願書,要求恢復清真寺的宗教功能。俄羅斯穆斯林得到許多外國政府,包括賈瓦哈拉爾•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1889.11.14-1964.05.27)為印度獨立後第一任總理)的支持,直至1955年,大清真寺終於回歸宗教團體管轄。

聖彼得堡大清真寺的設計參照了位在烏茲別克撒馬爾罕的古爾-埃米爾陵(帖木兒陵),大清真寺有兩座宣禮塔和一個夾層祈禱大廳。建築外觀採用撒馬爾罕與開羅建築風格,使用芬蘭花崗岩塊構建,外表砌上灰色花崗岩,入口的拱形壁,以鐘乳石和錫釉彩陶做裝飾,高尖拱窗上有著沉著的彩色幾何圖形玻璃窗。

聖彼得堡大清真寺當時是歐洲最大的清真寺,建築主體是一個巨大的42 x 32公尺立方體結構(圓頂高度39公尺、尖塔高度為48公尺、可容納5,000人)。圓頂屹立著金色的月牙,49公尺高、裝飾著羅紋的肋狀拱頂宣禮塔優雅地屹立在主結構旁相互映襯,大清真寺裝飾以藍色調為主,所有的陶瓷都是由著名的陶瓷藝術家彼得•沃林(Петр Ваулин)製作;傳統裝飾圖案由古蘭經文的書法銘文組成;大清真寺的牆壁上鋪有花崗岩,這項建築元素受到北方浪漫風格影響,與清真寺周圍的歐式建築有所呼應。

經典永存

建築師們因應時代變化,重新定義、設計、改造、重建城市中的私人住宅、行政大樓、宮殿遺跡和社會住宅,也就成為俄羅斯新藝術的起點。聖彼得堡的瓦西里島(Васильевский остров)和彼得格勒大街(Петроградская сторона)是新藝術風格建築的主要展現區域。

聖彼得堡在俄國藝術建築史中佔有特殊重要地位。聖彼得堡作為帝國首都,經常舉辦各種國際性展覽,對外展示俄國在建築、繪畫與應用藝術領域的豐碩成果,業界頂尖的藝術家和建築師們齊聚一堂,為這個城市創造出許多經典。

俄國新藝術風格的相關介紹寫到這裡暫告一個段落,希望大家喜歡這個主題,並在看完文章後有所收穫。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盼望諸位有機會能到訪俄羅斯,親眼看到這些建築物,親手摸到這一磚一瓦,用身體的感官去接受建築物背後的歷史意涵並獲得感動。

小知識:

聖彼得堡大清真寺從建成開放後一直是歐洲最大、地處最北端的清真寺(除土耳其之外)。直到以下這兩座清真寺的出現才打破紀錄。

現今地處最北端的清真寺為俄羅斯諾裡爾斯克(Норильск)的努爾德·卡瑪爾清真寺(мечеть Нурд-Камал )。

目前歐陸最大的清真寺則是位於俄羅斯車臣共和國沙裡市的車臣之心-艾哈邁德·卡德羅夫清真寺(Мечеть «Сердце Чечни» имени Ахмата Кадырова)。

延伸閱讀:

--

--

這就是俄羅斯
這就是 • 俄羅斯

我們是一群跟俄羅斯有緣份的5個台灣女生,不同年齡、個性迥異、人生目標各自不同,卻在不同的人生階段相遇在俄羅斯。我們在俄羅斯工作,在俄羅斯學習,在俄羅斯生活;用青春時光熬出點點回憶,這些傷心、快樂、痛苦、幸福、孤獨和幸福;煎熬著我們的靈魂,是我們繼續前進的養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