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天下

文字的浮點。時事的砭鍼。往昔的映像。科技的面觀

Follow publication

【迷思破解-2】地底世界別有洞天?淺談地平說與地球空心論的理念與真相

早在西元前6世紀,古希臘的畢德哥拉斯便提出了「地圓說」(spherical Earth),隨後由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托勒密等人支持。15、16世紀,地理大發現中,麥哲倫(Ferdinand Magellan)的環海航行更直接證明了地球是圓的。然而,在21世紀的今日,古代科學尚未發達時的「地平說」(flat Earth)反而逐漸興起,筆者甚至能在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的校門旁看見地平論者手持「研究顯示地球是平的;大眾從何相信自己生活在自轉球體上?」這樣一個立牌。

除此之外,另一個流傳許久的「地球空心論」(Hollow Earth)則是有更多人相信,畢竟,相較於地平說而言,地球內部的狀態是人類從未目睹的,且對於地球內部結構所知的研究大多都是憑藉震波測試。這使得地球空心論蔚為風潮,近年來更可以看到這類話題在網路論壇上無所不在。

那麼,關於「地平說」、「地球空心論」這些說法,究竟是不為人知的新興科學理論、抑或只是挑戰權威的偽科學而已?我們將在這篇文章中闡述相關理論,並破解讀者迷思。

1. 地平說

地球是平的?

我們暫且撇開上古時代對於地平說的認知。事實上,「地圓說」向來存在著,到了大航海時代之後才正式成為主流科學,且牛頓物理定律以及各項天體運行原理都佐證了「地球是圓的」這個說法。

地平論者的世界觀。

在地平論者的觀點中,五大洲是相鄰的,如同上古時代人們構想的世界,天空宛若透明的穹頂、覆蓋著大地;而世界以北極點為中心,南極則是包覆著世界外圍的冰牆、以防止人們「掉」下去;至於重力,在地平論者的觀點中是不存在的,由於地面會不斷上升、故而我們在地表跳躍會落回原地——但這些論點不足以使得地平說協會(Flat Earth Society)有數以千計民眾追崇。我們就來剖析一下,近年來死灰復燃的「地平說」究竟有哪些證據反駁主流科學。

地平論者往往拿以下幾點來挑戰權威:

  1. 直觀而言,地平線總是平的、絲毫不見地球是球體的證據。鐵道等結構也都以沒有考慮曲率的架構搭建。
  2. 地球以每小時超過1600公里的速度由西向東自轉,而對於飛機航行而言,理論上應當很難航向東方;除此之外,熱氣球和飛行器應當能懸停在大氣上,自行等待目的地的到來、而非航行到他處。
  3. 科學界指出重力足以強到將萬物束縛在地表,然而鳥兒能自由翱翔、魚隻能在水中游泳、飛機也能在空中起降。我們所見的一切似乎與重力場足夠強的事實相反。
  4. 從來沒有航往南極的旅行與航班,且美國政府對於南極高度管控。這似乎意味著南極是世界邊緣的牆垣,從而政府會力圖避免人們前往。
  5. 夜間仰望月亮時,雲層偶爾似乎會從月亮後端飄過。若月球真在外太空,這無法解釋雲層為何會從月球後方游移而過。
地平線直觀而言總是平直的。

真相破解

地平論者認為:有關官方諸如NASA提供的地球相關照片皆是假造的,登月也是虛構的,並且一切都違反直覺。他們甚至自己研發火箭、或者籌劃航行到南極一睹「世界盡頭」以試圖證明自己的認知。然而,對於科學有基礎認知的人,基本上都可以合理反駁上述各點。

  1. 首先,地平論者直觀認為地球「看起來」是平的,這很顯而易見地就是尺度問題。早在亞里士多德時代就已發現:遠航返回的船隻會先露出桅頂、再漸漸露出船身;另外,如果地球是平的,我們登上高處應當能舉目望見聖母峰,但事實卻不然。
  2. 其次,地平說無法合理解釋四季的產生,以及日食、月食等天體現象,更無法解釋夜空中的星體在北半球與南半球各個緯度所見為何有所不同。
  3. 再者,假設重力並不存在,那麼這將意味著大氣會散逸到外太空、潮汐也會一去不復返;無重力甚至意味著地球沒有分層結構、板塊構造——這將無法解釋地磁、火山、地震等地質現象。

地平論者的出現,意味著這群民眾並不相信權威、也不願意接受普遍認知的科學事實。這種情況在美國十分常見,他們大多認為世界被政府與權貴掌握控制,從而不願意信服官方所提供的一切證據、乃至於教育體制,除非眼見為憑。這或許也是「地平說」這種已被學界拋棄許久的理論、會在近年捲土重來的原因。

2. 地球空心論

不為人知的地底世界?

不同於地平說,地球空心論更具神秘性,時至今日仍是不少超自然題材的源泉。對於地球結構,普遍的理解是地殼、地函、地核由外而內包覆著,且目前我們所知的地表,相當於一顆蘋果的外皮而已,人類鑽孔探勘最深也只能達到1.2公里,然而地心深度達到6,400公里。因此,對於地球內部結構的認知,目前都是基於震波數據所觀測而來的,這也使得地球空心論的流傳似乎不會像地平說那樣荒謬。

地球空心論者所描繪的地底世界地圖。

以下是在網路上廣為流傳、有關地球空心論的幾項證據:

  1. 北極地底王國:1908年,美國作家威利斯·喬治·愛默生(Willis George Emerson)出版的作品《冒煙的神》(The Smoky God)中敘述了這樣一則奇聞:一名挪威漁民歐拉夫·詹森(Olaf Jansen)與他父親乘著漁船往北方航行,不知不覺中駛往了地球內部。他們收到了地底巨人的款待,並發現地底存有太陽、氣候溫暖、且動植物十分龐大;此外,地底文明十分發達。他們在地底居住兩年後,從南極的洞口返歸,途中歐拉夫父親意外身亡,而歐拉夫獲救後將自身經歷公諸於世,卻被認定為精神異常而被迫入獄。直到他出獄後,年逾九旬的他將這段奇聞敘述給愛默生聽,愛默生不知真偽,故而將這些事蹟記錄下來,催生了《冒煙的神》一書。
  2. 阿爾泰山地下長廊:1916年,地理學家貝羅希諾夫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在阿爾泰山區(Altai Mountains)發現了一些地下長廊, 從蒙古南部一直延伸到戈壁沙漠。他仔細分析了地下長廊的走勢後,推測中國的敦煌可能正是某個地下城市的入口。
  3. 墨西哥叢林的地下城市入口:1942年3月,一對拉姆夫婦受到總統羅斯福的接見。他們宣稱,自己在墨西哥的恰帕斯(Chiapas)叢林時,遇到了把守地下長廊入口的印地安人守衛,這些人的皮膚呈現藍白色、並強力要求考察隊離開。後來一問之下才知道,這些印地安人是馬雅人的後裔,稱為「拉坎頓人」,與世隔絕、世世代代守護這名為「阿加爾塔」(Agartha)的地底世界,而地下長廊的路口就在這叢林裡,據傳通往地底深處、藏有大量珠寶和黃金,同時也是拉坎頓人的聖地。
  4. 緬甸叢林的地下城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士兵希伯在同侵緬日軍的作戰中與戰友失散,被遺留在緬甸的叢林中。有一天,他無意中發現一處被巨石隱蔽的洞口。希伯冒險進入洞內,竟然發現裡面被人工光源照得亮如白晝,儼然是一座龐大的地下城市。當他驚愕之時,突然被抓住,一關便是四年,後來尋機拚命逃出。據說,這個地下王國通向地面的隧道有七條,分別在世界各地開有秘密出入口。
  5. 南極綠洲與彩虹城市:1947年,曾經率領隊伍飛越北極的美國少將拜爾德(Richard Evelyn Byrd)在他的日記指出,當時他正率領一支隊伍遠赴南極。當飛機從基地起飛半小時後,他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原本冰天雪地的南極竟然有一塊綠地,並且充斥著綠洲、湖泊、乃至於早已絕跡的猛瑪象。接著,飛機上的儀器宛若失靈,從而被迫降落在一座金碧輝煌、如虹彩般璀璨的城市;那裡的人們身材魁梧、形同巨人。拜爾德受其禮遇,這才打聽到這座地底城市科技比地表文明先進數千年。他們原本不願意與外界人接觸,但由於當時美軍投下了原子彈,他們才意識到這些武器有可能毀滅文明,故而希望拜爾德返國後能彙報上級、遏止核武的發展。而據傳拜爾德日記直到1965年才正式曝光。
  6. 安地斯山脈地下長廊:1960年7月,秘魯考察隊在利馬以東600公里的安地斯山脈曾發現一條地下長廊。該地下長廊長達1千公里,通向智利和哥倫比亞。秘魯政府為了更好地保護這一遠古文明遺址,考慮到以現在的科技水平,還沒有能力對其開發和保護,便把這些被發現的隧道入口重新封閉。它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7. 莫羅納地下長廊:1965年6月,阿根廷考古學家胡安·莫里茨在厄瓜多的莫羅納-聖地牙哥省(Morona Santiago)偶然發現一條地下長廊,位在地底240公尺深處,結構極為龐大且複雜,估計長達4,000公里以上。德國作家馮·丹尼肯(Erich von Däniken)曾陪同莫里茨參觀該地下長廊,被內部的景象震懾不已:長廊寬闊筆直,有個大於2萬平方公尺的大廳,每隔一定距離都會出現一座巨大的通風井,這些推測適用超高溫鑽頭和電子射線定向爆破等技術開鑿成的;此外,長廊裡還有珍奇的史前文物,包含傳說裡的「金書」也在其中。丹尼肯拍攝了多張照片,但也拒絕透露更多細節。
  8. 瓜地馬拉地下長廊:西班牙人安託尼奧·芬託斯在瓜地馬拉考察時,發現了50公里的地下長廊,其中有尖狀的拱門,從地下可以走往墨西哥。英國也有考察隊在墨西哥馬德雷斯山脈(Sierra Madre)南側找到了地下長廊,走向是通往瓜地馬拉。據聞,每當拂曉,就能聽到從地下長廊發出的擊鼓一樣的聲響,聲震四方,迄今仍是謎團。
據傳由NASA拍攝到的照片,顯示了位在北極的地心入口。

另一方面,在此歸納出兩個最常出現在有關「地底文明」文獻中的地下城市:

  1. 阿加爾塔(Agartha,又譯雅戈泰):傳聞中的阿加爾塔是一座位在地球核心附近的城市,可能位於西藏喜馬拉雅山脈底下,擁有高科技文明,得以吸收太陽能量、產生亮如白晝的能量源。根據十九世紀法國神學家亞歷山大·聖伊夫(Alexandre Saint-Yves d’Alveydre)所言,世界在統一且和諧的狀態下,阿加爾塔的大門才會敞開。
  2. 香巴拉(Shambhala,或稱香格里拉):根據藏傳佛教說法,在西藏的岡底斯山(Gangdise Shan)主峰的某處,存有一個極樂淨土,由金剛手恰那多吉的化身繞登·芒果巴統治,教主則為阿彌陀佛,相傳先後由32位國王所統治。據傳,喜馬拉雅山雪人居住在山裡的神秘地帶,外貌介於人、猿之間。傳說中當地球被黑暗所統治之時,香巴拉會有偉大的軍隊出現,擊敗邪惡勢力、帶來黃金時代。據聞二戰時期,納粹首領希特勒曾派遣希姆萊(Heinrich Himmler)前往西藏探尋純正的雅利安人(Aryan)。
畫家筆下的香格里拉想像圖。

由此,我們可以歸納出地球空心論的幾個特色:

  • 地底世界規模龐大,甚至比地表更加繁榮。
  • 地球內部有形如太陽的能量源,且氣候宜人。
  • 地下文明的科技水平十分發達,甚至遠超越地表文明。

另一方面,地球空心論也提出了幾項證據、試圖佐證他們的說法:

  1. 目前對於地球實心的證據僅限於地震波測試,然而從未有科學家鑽洞至地底深處,因此地球實心一說僅為推測。
  2. 地球內部由大量高密度的鐵和鎳組成,但由於地球自轉的離心力、以及太陽和月球的引力牽引,這些物質必定遠離地心,因此地球極有可能為空心結構。
  3. NASA工作人員曾公開透露一組官方拍攝到的兩極衛星照片,照片裡北極點的洞口顯而易見,很可能是通往地球深處的入口。
  4. 不明飛行物(UFO)在兩極、戈壁等被質疑有地下世界的地方頻繁出現。另一方面,如果說外星生命以突破光速限制從數萬光年以外的星體前來地球,著實過於牽強;反之,若這些被稱為「外星人」的生物只不過是尚未被人類所發掘的「地底文明」,那麼這應當能合理解釋幽浮的出沒地帶。且不明飛行物體和外星人往往是以相似的樣貌呈現,因此很有可能就是來自位居地底的同一文明。
外星人有可能來自地底而非外太空,UFO則是他們飛出地表的交通工具。

真相破解

那麼,地球是否為空心的?先進的地底文明究竟是否存在?從科學的角度看來,地球空心論是名副其實的偽科學、甚至被冠上陰謀論之名,原因如下:

  1. 地心引力可以說是反駁地球空心論的首要證據。首先,地球的誕生源於重力的牽引、致使實心物質聚集成一顆球體。假設地球是空殼,那麼將無法與自身質量保持靜力平衡,從而塌陷。另一方面,若地球內部空心,理論上地球內部的人會處於失重狀態——這意味著空心地球內的建築、人類皆無時無刻處於飄浮狀態。
  2. 假設地球為空心的,那麼地球質量應當遠小於現今所測量的地球質量,且地表的重力場應當會更弱。
  3. 雖說人類尚未親自探測到地底深處,然而,地震波測試已證明了地球內部是由地函、地核所構成。假若地球為空心,則測量結果將大相逕庭。

至於先前所提及的一系列地底長廊的發現,我們很難找到合理的科學證據。比如,號稱走入莫羅納地下長廊的作家馮·丹尼肯,事實上是個臭名昭著的「偽科學散播者」。許多神秘學題材皆是出自於這位作家筆下——諸如《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記載中的上古核武器、或者阿坎巴羅雕像(Acámbaro figures)意味著恐龍時代就有人類等說法,其實都是丹尼肯的一面之辭、最終經由媒體大肆傳播而流傳街坊。而莫羅納地下長廊的敘述中牽涉到了馮·丹尼肯,更使人對消息來源抱持質疑。

另一方面,有關「地下世界」的文學題材十分豐富,最著名的莫過於詹姆斯·希爾頓(James Hilton)在1933年出版的小說《消失的地平線》(Lost Horizon),其中便記載了西藏高山深處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Shangri-La)。因此,至今仍有不少神秘學作品會引用這部著作來佐證相關的論點。可惜,這只不過是一部小說;但無可否認的是,希爾頓筆下的香格里拉,很有可能就是取材於西藏傳說中的「香巴拉」王國——那麼究竟如此一個聖地是否存在?如同阿加爾塔的傳聞一樣,這些地方目前並無相關證據。

因此,雖然地球空心論可能比地平說來得精彩一些,但有鑒於這些奇聞的來歷不明、再加上相關科學證據的缺乏,很可能只是揉合歷史線索而成的烏托邦題材而已。

Free

Distraction-free reading. No ads.

Organize your knowledge with lists and highlights.

Tell your story. Find your audience.

Membership

Read member-only stories

Support writers you read most

Earn money for your writing

Listen to audio narrations

Read offline with the Medium app

隨筆天下
隨筆天下

Published in 隨筆天下

文字的浮點。時事的砭鍼。往昔的映像。科技的面觀

辰風
辰風

Written by 辰風

以創作喚醒世界,以文字灌溉靈魂。

No responses yet

Write a respo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