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會筆記2】《疾病的隱喻》當生病也是種罪過

Tetsuo
隨筆手札
Published in
5 min readMar 13, 2020
最後一片葉子凋零前就會死,這篇故事便是將疾病與心靈劃上連結。來源: https://www.readersdigest.co.in/culturescape/story-the-last-leaf-o-henry-124834
  • 作者: 蘇珊.桑塔格
  • 原文作者: Susan Sontag
  • 譯者: 程巍
  • 出版社:麥田
  • 出版日期:2012/08/30

這學期的讀書會來到了第二次,這一次要討論的書為--蘇珊.桑塔格的《疾病的隱喻》。在這醫療技術日新月異的社會中,疾病衍伸出的種種迷思及幻想依舊存在。藉由閱讀此書,觀察疾病的隱喻如何影響社會及個人,希望能意識到病被汙名化的狀況,消除那些隱喻。

作者蘇珊.桑塔格為美國重要的思想家,其思想對於美國社會影響深遠,這本《疾病的隱喻》事實上是包含了她的兩篇論文,一篇是她1978年撰寫,探討的是肺結核與癌症,另一篇則是寫於1989年,探討的是當時甫宛如黑死病般出現的疾病──愛滋病。

作者在這本書中,從文學作品、戲劇、社會文化中,探討了這三種病被賦予隱喻的過程。這三種疾病在其不同年代中,皆被視為不治之症,且得病原因不明。在這樣的情況下,疾病被披上了一層朦朧的面紗,一直到有了治療方法之後,此種隱喻才漸漸消退。

死亡美好的意像--肺結核的浪漫與虛假

當結核病發病時,病人的臉抹上一層紅暈,但又沒有發燒,因此被認為是一種熱病。關於結核病的隱喻,結核病時常被當作是一種藝術家的疾病,病人時常被套上憂鬱、富有藝術才華但與人疏離的特質,就有點類似紅樓夢中的林黛玉的感覺(雖然她不是結核病),這種死如秋葉般靜美的幻象,將結核病給浪漫化。

此外,從許多文學作品中也能看到,結核病除了被當成藝術家疾病外,也有種被喻為「咎由自取」的疾病。如安德烈.紀德的《背德者》中,結核病被當作是一種心靈的病,當男主角米歇爾因為對於生活沒慾望時,他便被結核病給侵蝕,但當他重新燃起對於生命的渴望時,身體變自己痊癒。結核病時常被當作是一種心理的病,是對於生命渾沌無望之人最後的救贖,也是懲罰。

這種對於結核病的神話一直到1920年代結核菌的發現,並出現治療的藥後,才漸漸消失。但此種隱喻確實可能會抹煞了病人治療的慾望,或將病人的治療帶領到了錯誤的方向,增加病人的折磨。

過度生活的後果--癌症的侵入與暴力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癌症身上,但與結核病不同的事,癌症被當作是一種侵入式的疾病,癌細胞會在你體內無限增長,直至病人死亡。而另一方面,肺結核所感染的地點為肺部,是一個呼吸用,代表人的生命之力泉源,被認為是很正面的器官,但與此相對,癌症卻常常發生在一些我們認為私密的部位,如睪丸、子宮頸、膀胱……。

也因此,有關癌症的隱喻實在是浪漫不起來,他雖然有著許多的隱喻,像是他常常被認為是源於中產階級過於縱慾生活的後果,但無論是何種隱喻,都是對病人的污名,得到癌症被認為是一種羞恥、羞愧的事。當我們想想有關癌症的譬喻為用法,像「毒瘤」這個詞,或「什麼」為「什麼」之癌,之類的譬喻,癌症無論在哪被使用,其意思都是關於暴力或恥辱。

到了現代,雖然癌症擁有較有效的治療方式,但其為何發生仍然是一個迷,所以直到今日,我們依然對於癌症病患有許多汙名,像肺癌就一定是重度癮君子,肝癌就一定是飲酒過度等等。這些除了無益於治療,也造成了病人可能比疾病本身更深刻的痛苦。不過到了現代,對於癌症的汙名與恐懼已漸漸減少,因為有個更可怕,更神祕的疾病在1980年代席捲而來,將有關癌症的污名給大量稀釋,也就是愛滋病的出現。

是道德而非疾病--愛滋病的歧視與恐懼

AIDS嚴格來說不是新的疾病,作者指出它有可能已經存在非洲已久,很諷刺地沒人在乎,但在1980年代席捲了全球,其實也就是歐洲跟北美。它帶著不可治癒且極高的死亡率,被當成是罪惡的象徵,是性放蕩的後果,是同性戀違背倫理的懲罰……。愛滋被醜化的程度遠甚於癌症,帶有HIV病毒的人會變成過街老鼠,可能被剝奪就業、就學等基本的權利。

愛滋為何會受到如此的待遇,最大的原因與其傳染途徑有關。談到愛滋的傳染途徑,第一個出現的無非為性行為與注射毒品,因此HIV病毒的感染者多半被視為咎由自取,是自己過於縱慾放蕩後的後果,是違背性壓抑與禁慾主義的懲罰。加上80年代HIV病毒主要的感染者為男同志,在社會上本身就處於弱勢及被汙名,導致愛滋病從不再是一種疾病,而是成了一種對患者的道德審判,也讓他們備受折磨。

但其實除了愛滋病外,基本上疾病的傳染途徑只要扯上「性」,便會受到類似的待遇。但這並不是一種亙古不變的常態,如梅毒在19世紀前如肺結核般被認為是藝術家的疾病。如貝多芬因梅毒而耳聾,莫札特因梅毒而撒手,這些無論是史實還是稗官野史,都呈現了當時梅毒所帶有的一種藝術色彩。而現代對於性病的汙名無疑源於對於性的壓迫與壓抑,如我在之前所提到的,社會對於「性」的虛偽,將這些疾病給蒙上的悖德的色彩,使的性病成為道德的疾病,病人成為社會的笑柄。

結論與反思

許多疾病都有自己的隱喻,如在上一次筆記中說過的,精神病的隱喻也許就是「不正常」的行為,憂鬱症或許就像某位藝人所說的不滿足,現在武漢肺炎的隱喻可能就是「反中」、「仇華」。疾病為何會有這些隱喻,我認為這主要源自於人類對於死亡的恐懼,所以利用一種集體意識式的情感,賦予這些疾病社會上的意義,希望能夠逃避或遠離對於死亡的恐懼,無論是把他美化成藝術病,或把他醜化成道德行為偏差的後果,其實都是源自於對於死亡的陰影。

只是,將疾病賦予上那些隱喻,除了會將病人給直接套入某種刻板印象,帶給他痛苦,這種隱喻其實也有礙於醫療的進步與疾病的防治,讓病人羞於確診,也阻礙了我們找到正確的治療方式。所以希望世人可以揭開疾病隱喻的面紗,讓疾病的痛苦僅來自於自身,而非社會上種種奇幻的刻板印象。

--

--

Tetsuo
隨筆手札

為了練習論述能力和文筆偶爾傳些東西上來,這裡主要放些長篇的閱讀心得或讀書筆記。基本上就是仗著匿名寫自己想寫的東西XD 短篇隨筆跟心得放在 https://www.instagram.com/tetsuo_2019/